王 丹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城市化發展的速度異常的迅速。隨著我國經濟改革和發展的不斷深入、前進,中國的城市化水平達到了一個新的階段,雖然城市化在迅速發展中伴隨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但是從總的經濟發展趨勢來看,城市化發展的程度已經成為影響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
[關鍵詞]城市化 經濟增長 產業結構 就業
一、城市化的涵義及意義
城市化是指各種經濟要素向城市集聚的過程,城市化的實質是由生產力變革引起的人口和其它經濟要素從農村向城市轉移的過程。因此,城市化可以理解為使農業人口轉化為非農業人口,農村地域轉化為城市地域,農業活動轉化為非農業活動,農村價值觀念轉化為城市價值觀念,農村生活方式轉化為城市生活方式的多層面的綜合轉換過程。城市化不僅是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規模的擴大,還包括城市的規劃、建設、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是實現經濟和社會協調快速健康發展,全面建設和諧社會的前提。因此,必須加強分析研究,采取切實有效措施推進我國城市化進程。
二、中國城市化現狀
1.投資建設力度不斷加大,城市規模迅速擴大
近幾年來,我國實施建設大城市發展戰略,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不斷加大,發展速度不斷加快,投資力度的增強直接導致了我國城市化發展的規模增大。
2.工業化進程的加快促進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城市化是工業化的產物,工業化是城市化的核心動力,城市化是隨著工業化的出現而快速發展的,工業化是城市化的“發動機”,是城市化的根本動力。工業化的發展使大量勞動力、生產要素和產業向城市集聚,促進了就業結構轉變,非農產業比重上升,對城市化產生直接的帶動作用。
3.非農人口、非農從業人員、非農產業比重不斷上升
隨著我市城市化的推進,大量農村人口向城市集聚,從事工業、建筑業、貿易餐飲業、服務業等非農產業工作,從而使非農從業人員人數不斷增加,促進了非農產業的發展,提高了第三產業和非農產業在整個國民經濟終的比重。同時,部分農業人口通過“農轉非”成為非農業人口,提高了非農人口的比例,人口結構、產業結構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
三、中國城市化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城市化水平明顯滯后于經濟發展水平
在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同時,城市化水平持續提高,但我國的城市化水平明顯滯后于經濟發展水平。雖然我國城市化與經濟發展水平的差距正在逐步縮小,但我國城市化滯后于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狀況尚未得到根本改變。
2.城鄉差距仍較大,且呈擴大之勢
經濟的快速發展,居民收入渠道的增多,使城鄉居民收入實現持續快速提高。由于農村社會保障體系還不健全,農村居民消費水平與城市居民消費水平的差距更加明顯
3.第三產業發展不快,就業壓力仍較大
城市化水平與第三產業發展密切相關,第三產業的發展是城市化進程加快的必然結果和要求,它們互相促進、互為因果。推進城市化,可以拓展第三產業的發展空間,有利于創造更多就業崗位,緩解就業壓力;而第三產業的發展則可以增強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促進城市發展。長期以來,我國三次產業結構中的突出問題是第三產業比重明顯偏低,盡管近年來我們一直注重加快第三產業的發展,但效果并不明顯。對于緩解社會就業壓力的拉動作用不夠明顯。
四、關于城市化的幾點建議
1.改善城市生活環境,促進農村人口向城市遷移
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出路是減少農民,減少農民的根本出路是加快二、三產業的發展,促進農村人口向城市集聚。大量農村人口轉為城市人口,促進農村居民生活方式、消費觀念的轉變,有利于擴大消費需求。但要實現農村人口向城市的轉移就必須改善城市生活環境:一是要拓寬就業渠道,使遷移人口在城市能夠找到合適的工作;二是要加快經濟適用房建設,改善居民的居住條件。三是要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
2.合理規劃、科學布局,提高城市化建設質量
因我國人多地少,在城市化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到土地資源的合理分配利用,科學合理編制各地區發展規劃和城市總體規劃,城市化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在城市化過程中,我國出現了一些“掛牌”城鎮,其規模過小,要素聚集能力弱,片面追求數量上的擴張,而忽略質量的提高,這是我國城市化過程要注意的問題,應加強監控審查力度。
3.加快工業發展,增強工業化對城市化的推進作用
在城市化的前期和中期,工業化是城市化的主要推動力量,要走以工業化帶動城市化的道路。工業化的發展會對農村剩余勞動力產生直接的需求,促進農業向非農產業轉移,農民向城市轉移,提高農業產業化、企業化和集約化的水平。工業化也促進了第三產業的發展,從而進一步增加了對勞動力的需求;同時,勞動力收入提高后會對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生產的產品和提供的服務產生更大的需求,從而進一步擴大社會對勞動力的需求。
4.大力培養城市化過程中所需的管理和技術人才
盡管在我國某些大中城市人的文化知識水平比較高,但全國的總體受教育水平、受教育程度是偏低的。因而在我國城市化過程中面臨著人才的匱乏,特別是小城市管理人才和各種規劃、技術人才的短缺。人才的匱乏不利于小城鎮發展水平的提高,我們要在大力培養這方面人才的同時,應鼓勵這些人才到中小城市、小城鎮去管理、規劃,使其轉變觀念,更好地發揮個人特長,為我國城市化的順利進行和目標的順利實現作出應有的貢獻。
5.采取鼓勵政策,積極引導第三產業的發展
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是適應工業化大生產必然選擇,也是提高城市化水平的客觀要求。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是拓寬就業渠道、增加就業機會、改善就業狀況的重要手段,同時,第三產業的發展還給城市化帶來后續動力。工業化是城市化和第三產業發展的初始動力。到后工業化時期,隨著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比重的上升,第三產業作為城市化后續動力則日益顯現,這種后續動力作用主要表現在生產配套性服務的增加及生活消費性服務的增加。工業化的發展要求城市提供更多更好的配套性服務,如金融、保險、科技、通訊、倉儲、運輸等服務;隨著居民收入的提高和閑暇時間的增多,人們追求更豐富多彩的物質消費和精神享受,因此政府要出臺相應的鼓勵政策,加快教育、文化、體育、娛樂、醫療、保健、旅游等行業的發展。第三產業的發展不僅能促進城市化、工業化的發展,而且能為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提供持久、強大的動力。
參考文獻:
[1]徐武生.加快城市化是擴大內需、拉動經濟增長的根本途徑.經濟經緯,1999,2.[2]張勤銘,陳書榮.誠實:該如何充實發展自己.觀察與思考, 1999,5. [3]周伯華.加快農村城市化建設是我國市縣經濟發展的戰略選擇.湖南經濟,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