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翠連 李鴻雁
【摘要】 目的 探討妊娠期糖尿病治療與妊娠結局的關系。方法 回顧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我院住院分娩的妊娠期糖尿病89例, 其中規范化治療的47例作為觀察組1,另42例為妊娠36周后確診或不配合治療血糖控制不滿意的GDM作為觀察組2,并選取同期正常妊娠婦女48例作為對照組。結果 觀察組2中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羊水過多、胎膜早破、早產、巨大兒、新生兒低血糖的發生率明顯高于觀察組1和對照組( P<0.05 ) 。結論 早期診斷、規范化治療GDM是改善妊娠結局和母兒預后的重要措施。
【關鍵詞】 妊娠期糖尿病;治療;妊娠結局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幾年來妊娠期糖尿病(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GDM) 的發病率也隨之升高。GDM屬高危妊娠,對母嬰健康有很大影響,且易引起多種產科并發癥,并可導致圍產兒患病率及病死率增加,但由于常無明顯自覺癥狀,故常常會被忽視, 延誤治療時機。本文對近兩年我院收治的GDM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以探討GDM治療對母兒預后的影響。
1 資料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隨機選取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我院確診為妊娠期糖尿病孕婦89例,把規范化治療后血糖控制滿意的47例作為觀察組1,平均年齡(27.15±2.43)歲,平均孕(37.86 ±2.98) 周;另42例為妊娠36周后確診或不配合治療血糖控制不滿意的GDM作為觀察組2,平均年齡(27.33±2.51)歲,平均孕(37.28 ±2.46) 周。上述兩組均為初產婦,孕前均無糖尿病史。隨機選取同期住院孕婦中空腹血糖< 5.8 mmol/L、50 g葡萄糖篩查正?;蛱呛Y查陽性而75 g葡萄糖負荷試驗正常、無內、外科合并癥的48例初產婦,作為對照組。平均年齡(27.59±2.62)歲,平均孕周(37.61 ±2.43) 周。上述三組孕婦均為單胎妊娠,且年齡、孕周均無統計學差異。
1.2 研究方法 ①兩次或兩次以上空腹血糖≥5.8 mmol/L者;②常規在妊娠24~28周行糖篩查試驗。將50 g葡萄糖溶于200 ml水中,5 min內服完,1 h后測靜脈血糖,血糖值≥7.8 mmol/L者為陽性,陽性者如空腹血糖≥5.8 mmol/L者;③葡萄糖耐量試驗(OGTT)(抽血前禁食12 h):將75 g葡萄糖溶于300 ml水中3~5 min服完,測空腹及服糖后1、2、3 h血糖,血糖值≥5.6 mmol/L 、10.3 mmol/L 、8.6 mmol/L 、6.7 mmol/L,其中2項或2項以上超過正常值者均可診斷為GDM[1]。
1.3 治療
1.3.1 單純飲食治療 因妊娠期胎兒生長發育所需的能量完全由母體供給,故血糖控制與非妊娠期不完全相同。根據孕婦的體質量、孕周、血糖情況計算總熱量,碳水化合物占40%、蛋白質占20%、脂肪占40%,多食富含纖維素的食物。清晨體內產生的胰島素拮抗激素濃度最高,故GDM孕婦早餐后血糖較難控制,所以早餐量不宜進食過多,應占全天總熱能10%,午餐、晚餐各占30%,其余為點心,可分3次攝入。多數GDM孕婦僅需飲食控制即可維持正常血糖水平。
1.3.2 飲食加胰島素治療 對飲食控制1周后,孕婦不感覺饑餓的情況下,如夜間血糖≥6.7 mmol/L,餐前血糖≥5.8 mmol/L,或餐后2 h血糖≥6.7 mmol/L,應及時加用胰島素治療。因胰島素敏感性存在個體差異,所以使用劑量應個體化,胰島素用量宜從小劑量開始使用, 每次調整胰島素用量以增減2U為宜,直到血糖達到理想控制標準。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有顯著性差異。
2 結果
觀察組2的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比觀察組1和對照組均明顯升高,有顯著性差異(χ21=15.6116,P<0.01;χ22=13.8890,P<0.01);觀察組1的妊娠期高血壓疾病與對照組相比無顯著性差異(χ2=0.1006,P>0.05)。觀察組2的羊水過多比觀察組1和對照組均高,有顯著性差異(χ21=9.6259,P<0.01;χ22=12.8571,P<0.01);觀察組1的羊水過多與對照組相比無顯著性差異(χ2=1.0321,P>0.05)。觀察組2的胎膜早破比觀察組1和對照組均高,有顯著性差異(χ21=15.7422,P<0.01;χ22=18.9607,P<0.01);觀察組1的胎膜早破與對照組相比無顯著性差異(χ2=0.3663,P>0.05)。觀察組2的早產比觀察組1和對照組均高,有顯著性差異(χ21=4.3041,P<0.05;χ22=6.2214,P<0.05);觀察組1的早產與對照組相比無顯著性差異(χ2=0.2339,P>0.05)。觀察組2的巨大兒比觀察組1和對照組均高,有顯著性差異(χ21=8.5558,P<0.01;χ22=6.7805,P<0.01);觀察組1的巨大兒與對照組相比無顯著性差異(χ2=0.1895,P>0.05)。觀察組2的新生兒低血糖比觀察組1和對照組均高,有顯著性差異(χ21=8.5020,P<0.01;χ22=8.6747,P<0.01);觀察組1的新生兒低血糖與對照組相比無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1。

3 討論
3.1 早期診斷GDM的臨床意義 由于GDM可導致孕產婦出現流產、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羊水過多、巨大兒、手術產和產傷、酮癥酸中毒、產后出血、感染等發生率增加;對圍生兒可造成胎兒過度發育、胎兒宮內慢性缺氧、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新生兒低血糖、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紅細胞增多癥等,因此早期診斷GDM并積極治療可有效降低母嬰并發癥的發生,對臨床有重要指導意義。多數GDM的孕婦無明顯癥狀,隱匿發病,常規行空腹血糖測定容易導致GDM的漏診而延誤治療,所以我院對在本院進行產科檢查的孕婦在24~28周常規進行50 g糖篩查,對有高危妊娠因素的第1次產檢時就進行糖篩查,對糖篩查異常者進一步做OGTT試驗。這樣有利于GDM的早期診斷。
3.2 積極治療GDM 經確診為GDM后孕婦精神一般都很緊張,所以對孕婦及其家屬進行健康宣教非常重要。一方面向其講解GDM對孕婦、胎兒、新生兒的影響以及遠期轉歸,另一方面要減輕患者的精神負擔,告之只要定期產前檢查,積極主動配合醫生的診治,嚴格控制好血糖值就可以預防母嬰并發癥的發生。可以向孕婦發放健康宣傳資料,還可通過播放光碟對其進行健康宣教,并可采用靈活多樣的講座形式系統講解。GDM治療中飲食治療是首選,也是最基本的治療方法,理想的飲食應該是既能提供維持妊娠的熱量和營養,又不引起餐后血糖過高,預防酮癥,保持正常的體質量增加[2]。飲食應定量、定時,以達到正常血糖水平而孕婦又無饑餓感為最佳。經飲食治療1~2周后80%~90%血糖可控制滿意,不滿意者需及時給予加胰島素治療。一般選用速效和中效胰島素,禁用口服藥。指導孕婦學會自我監測血糖、尿糖,學會胰島素注射技術,使血糖能夠理想控制,避免出現并發癥[3],孕32~36周宜住院治療直至分娩。本研究證實GDM經過積極治療后孕產婦及圍產兒并發癥均明顯降低,有顯著性差異(P<0.05)。
因此,加強孕期保健,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妊娠期糖尿病,有效控制血糖,是減少并發癥,改善母嬰預后的重要措施。
參考文獻
[1] 樂杰. 婦產科學.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150-154.
[2] Hossein Nezhad A , Maghbooli Z , Vassigh AR , et al. Prevalence of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and pregnancy outcomes in Iranian women. Taiwan J Obstet Gynecol,2007 ,46 (3) :236.
[3] Kapoor N, Sankaran S, Hyer S ,et al. Diabetes in pregnancy : a review of current evidence. Curr Opin Obstet Gynecol,2007 ,19 (6) :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