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利榮
摘要:在旅游英語的翻譯中,我們不僅要掌握其特征還要充分考慮不同文化的交際規則,避免不必要的文化沖突。本文從旅游英語的語言特點,存在的問題及策略這三個方面進行闡述。
關鍵詞:旅游英語 翻譯 策略
隨著信息、交通的長足發展,國家間交流的日益密切,各國的旅游業都有著極大的發展。英語作為普遍使用的全球語言,其對旅游業的影響舉足輕重,旅游英語的應用更是承載著東西文化交流的使命。如何使語言、文化與旅游三者在旅游英語的翻譯與使用中相互交融、相得益彰,是我國旅游英語翻譯的重要問題,對其研究具有較強的實用性與社會效益。
1.旅游英語的語言特點
1.1行業術語
旅游英語會使用大量的有關旅游行業方面的英語單詞或者習慣用語,可以稱為旅游英語術語。例如,乘坐飛機時攜帶的物品稱為hand or carry-on luggage.
1.2禮節特征
在旅游英語中,通常使用祈使動詞“請”來向傾聽者表現說話者的尊重和禮貌,或者使用情態動詞,如“能”、“可以”、“將”等,也經常使用疑問句。例如:
①Waitress: May I take you order?
Tourist: Yes, please.
1.3風格特征
通常,旅游英語要樸素易懂,清楚自然。與文學創作相比,旅游英語傾向于用簡單的語言描述、記錄具體材料和事實。例如:
②On the road leading from central Europe to Adriatic coast lies a small Slovenian town of Postojna. Its subterranean world holds some of Europes most magnificent under ground galleries. Time loses all meanings in the formation of these underground wonders. The dripstone-stalactites, columns, pillars and translucent curtains, conjure up unforgettable images...這段話介紹斯洛文尼亞的Postojna Cave.在歐洲, Postojna Cave因為擁有懸石巖的壯麗景觀而著名,作者描述簡單,無任何夸張。
1.4文化特征
文化需要通過語言傳播。旅游英語的文化特點在介紹中國旅游景點的材料中體現得特別明顯。當前,很多國外游客到我國旅游的目的就是為了體驗中國文化。我國旅游機構抽樣調查顯示, 26%的外國游客來中國旅游的目的是欣賞歷史古跡, 56%的游客是為了體驗異域文化中的生活方式和風土人情。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些歷史事件常常濃縮為經典成語。對導游和譯員來說,只有對歷史典故深刻理解和認識,才能給游客準確地表述出來,讓游客真正體驗文化和歷史的深邃。
2.旅游英語翻譯常見問題及相應解決
翻譯一般需理解、表達和校核三個階段才能成為正確的翻譯,并且要做到準確生動符合目標語言的各方面要求,而其中旅游英語的翻譯則更具有其特點,因為旅游知識涉及面較廣,在具體旅游英語翻譯過程中常出現如下一些問題。
2.1對原文及其所在語言文化背景理解不夠
旅游過程包含吃、住、行、游、購、娛六大方面,相應的旅游英語翻譯涉及面較為廣泛,除了日常涉及的內容之外,旅游英語翻譯的重點在于導游知識,而導游知識涉及整個文化層面,其中又以物質、行為、制度及精神四大層面形式的中國傳統文化為主,包含中國古代思想、宗教、建筑、飲食等具體方面,因此中國文化有著悠久而博大的豐碩內涵,相應地正確的旅游翻譯的難度也是較高的。如果譯者對中國文化的理解不是很透徹,那么相信其譯文的準確度也將大打折扣,因為原文涉及的內容較為深奧;如佛教當中的“彌勒佛”,對佛教文化有一定了解的人知道彌勒一詞其實是一外來詞,彌勒本是姓,譯為慈氏,故彌勒佛其姓為慈氏,而其名字為阿逸多,意思是戰無不勝,譯者倘若自己佛教知識了解不夠的話,那么在翻譯時往往會誤譯,更有甚者將彌勒直接音譯為“Mile”,結果使得外國人是云里霧里,不知其所云,而事實上彌勒在英文當中有直接相對應的詞“Matriya”,該詞又出自梵文“Maitreya”,是故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倘若對原文理解不夠,那么其翻譯將是不成功的翻譯,尤其是旅游知識涉及到文化的各個領域,是故譯者在翻譯過程當中,一定要對原文、原文相關的文化背景及知識有一定了解及掌握,這樣在翻譯時才能得心應手,水到渠成。
2.2 翻譯與目標語言習慣格格不入
在旅游英語翻譯過程當中,譯者雖然能夠對原文能夠正確認識,但是其所翻譯的文章在外國人看來是云里霧里,摸不著頭腦,因為旅游知識里面有很多是中國本土的、固有的、不為外國人所理解的知識內容,雖然譯者能夠做到對原文的正確認識,但是其譯文并不能滿足目標語言的要求,故此類翻譯某種程度上而言并不準確,因為它沒有實現翻譯的目的,即兩種語言間的成功轉換。在飲食方面,如菜肴名稱“霸王別姬”在最初的翻譯過程當中材料的過程當中,譯者直接套用電影《霸王別姬》的英文譯名“Farewell My Concubine”,外國人對于該種翻譯是很難理解的,而在中國人的觀念當中,“霸王別姬”的故事是家喻戶曉,指西楚霸王項羽在英雄末路時與寵妾虞姬之間的別離,相信譯者對此應該是非常了解的,但是外國人一般都不了解項羽和虞姬為何許人物,如果翻譯成英文用“Farewell My Concubine”,殊不知該譯法的意思是“別了,我的小老婆”,對此可用“莫名奇妙”一詞來形容讀者感受,即使讀者明白項羽和虞姬為何許人物,但是確又不明白項羽和虞姬與該菜肴當中的原料“鱉”與“雞”之間的聯系,是故現在普遍能接受的菜肴“霸王別姬”翻譯為“Steamed Turtle and Chicken”,該翻譯是遵循菜肴翻譯原則當中的“烹調方法+主料+with+輔料”直譯方法,雖然該翻譯忠實于原文,但是菜肴原本名稱的魅力卻大打折扣。
2.3未能正確理解并處理好兩種語言間的文化異同點
英語和漢語各自屬于不同語系,更因為在歷史文化背景、風俗人情、人文觀念等方面有著各自的特點,故兩種語言間存在著較大的文化異同點,在旅游翻譯過程中如果不能對兩種語言所處的文化各領域有著較好理解的話,在翻譯過程當中容易出現翻譯過程當中的錯位現象,即譯文只是停留在漢語和英語這兩種語言進行轉換過程當中的“橋梁”之上,并沒有真正進入到目標語言,即英語的文化氛圍當中。這種錯位現象在實際旅游翻譯過程當中體現的尤為明顯。許多人將“觀音菩薩”譯為“The goddess of mercy”,但是在佛教經典當中提到觀音菩薩為男性,尤其在佛教剛傳入中國之時,觀音皆為“偉丈夫”的形象,而現在大家接受的觀音菩薩一般都為女性形象,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人們普遍接受的觀念是“慈悲”一詞主要用于開形容女性,幫為觀音菩薩,故中國在進入唐宋之后,觀音菩薩的外表形象逐步由男性往女性發展,由此現在人們所接受到的觀音菩薩皆為女性形象,但實際上觀音菩薩為女像男身,其最初男性形象可在甘肅敦煌莫高窟的壁畫當中可以見到,故在翻譯時將“觀音菩薩”譯為“The goddess of mercy”也是確有其因,但外國人對此點不甚了解,故翻譯時因對此點進行補充說明,從而減少翻譯可能會導致的錯誤理解,還可運用聯系類比方法,將“觀音菩薩”與“圣母瑪利亞”進行聯系比較,將兩者的“慈悲”共同點深化,從而幫助外國人理解。
3.旅游英語的翻譯策略
為了加強旅游英語翻譯過程中外國旅游者對我國民族文化的理解,更直觀、準確地進行語言和文字的交流與溝通,從事旅游英語翻譯時可以注意如下幾方面:
(1)要求采用“異化為主,歸化為輔”的策略
一些具有極強民族性的獨特語言結構形式在其它語言中一般找不到相應的表達方式,它們所表達的含義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中,這時就應采取異化的策略以達到文化交流的目的還是以我國云南傣族的“潑水節”為例,如果采用歸化的策略直譯為“Water-Splashing Day”外國人會把潑水節當成互相潑水的節日,因而我們應該進一步把純正的傣家風情,通過潑水祈求快樂、祥和的意思解釋清楚。“龍”在漢語中是吉祥動物,中國人把自己比做龍的傳人,還有望子成龍的說法;在英語中,龍則是一種兇猛的怪物,是邪惡的象征。因而,應該將“亞洲四小龍”異化翻譯為“Four tigers of Asia”,而不是依照歸化地譯為“Four dragons of Asia”。
(2)音譯與意譯相結合,增加對原文字面意思解釋的內容
在地名翻譯中,不可避免會有音譯。音譯是外國人和中國人在地名上的一種認同,在音譯后可以加注一些說明。要想做好音譯后的解釋,必須要對音譯主體的具體位置、地名的由來、地名的時代內涵以及歷史背景具有透徹地了解。“功夫”、“武術”“、豆腐”等詞語,我們都可將之直接音譯成“kung fu”,“wushu”,“doufu”,這樣的翻譯手法可促進語言發展,又能弘揚中國的本土文化。“燈紅酒綠”是描繪放蕩奢侈的生活,如將它死譯成“with red lights and green wine”,這勢必會使譯文讀者不知所云,莫名其妙。應該根據這個成語的實際意義靈活地將它翻譯成“dissipated and luxurious”(放蕩奢侈)。
旅游業在全球范圍內的迅猛發展對世界經濟、文化產生了巨大影響,旅游業促進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的文化交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旅游文獻迅速普及。旅游英譯文本以其質樸美麗的語言全面地介紹了我國豐富多彩的人文地理、風土人情等旅游知識,向外國客人展示我國優美的自然風光,更可以宣傳我國傳統的人文景觀。
參考文獻:
[1]李長拴.非文學翻譯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4
[2]朱歧新.英語導游必讀[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5
[3]曹玲娟、焦愛梅.談中西文化差異與旅游資料翻譯[J].蘇州科技學院學報,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