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永彬
摘要:教育的前提是愛。師生情感本身就是一種巨大的教育力量,沒有情感就沒有教育。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人際關系狀況每時每刻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的心靈。教師必須尊重學生的自主意識和人格;以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優良的個性品質,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影響和感染學生;以淵博的知識、完美的教育教學藝術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和條件,開發學生自身的潛能。只有在師生協力合作融洽的人際氛圍熏陶中,學生身心才能和諧健康地成長。
關鍵詞:灰色教育癥和諧情商意商合作學習
建構和諧社會,長期以來是中華民族的價值理想。無論是商周以前禪讓制的王道之治,還是《禮運》篇“大同”的理想世界,以至孫中山“天下為公”的共和理想,都沒有放棄建構和諧社會的追求。而教育環境的和諧是教育發展不竭的動力,一所現代化的學校必須形成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圍。和諧教育是把以師生關系為主的學校人際關系的和諧,視為教育的前提條件,所追求的新型師生關系目標是:“民主平等,尊師愛生,情感交融,協力合作”。所追求的人的培養目標是:“學知、學做、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內心充滿陽光的一代新人”。
以“灰色教育癥”來描述當前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就是說,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既不是一無是處,也不是無可詰責,而是利弊兼存、暇瑜互見的:
一、弊端甚多的學校“灰色教育癥”
主要表現是:
1.絕大數學校工作都面對少數尖子學生;教育工作的具體目標—偏再偏、一窄再窄。
2.教育內容不同程度地偏、難、窄、怪;教育內容之偏、之難與日俱增,之窄、之怪花樣翻新。
3.教學形式與方法相對陳舊;缺乏相應的生機和活力,學生的各種能力也未能得到應有的開發。而長于思考、善于探究、勤于動手、樂于參與的研究型教學遠未確立。
4.師生關系不夠和諧:學生被看成可以被加工的對象,使之處于相對的被動地位。師生間缺乏平等、民主、和諧、合作、互動等良好的關系。
二、負荷甚重的家庭“灰色教育癥”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當今眾多家長的共同愿望,這本無可厚非。然而,獨生子女的廣泛存在,卻使得家庭教育具有了前所未有的新特點,并且出現了許多不良的現象。如:放任自流、不管不問;獨斷專行、強迫命令;縱容溺愛、包辦代替。這種對孩子的過分關心、設計與期望,恰恰是對孩子的活潑成長最大的戕害,也極易造成孩子的心理疾病和行為倒錯;使孩子失去了生命應有的鮮活和生活的樂趣;進而使得他們的天賦得不到真正的重視和開發。
2004感動中國……田世國:“孝順、孝心、孝道是對今天社會轉型期人際間情感疏離的感召,小羊有跪母之意,烏鴉有反哺之思。捐腎救母,大親、大隋、大義。一個兒子在2004年用身體作了自己的回答,他把生命的一部分回饋給病危的母親。在溫暖的謊言內,母親的生命也許依然脆弱,但孝子的真誠已經堅如磐石,從而田世國讓天下所有的母親收獲慰藉。
“孝為百善之首,孝為人之本”。《漢書·藝文志》說:“夫孝。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也。舉大者言,故日:《孝經》。”“孝道”是人類繁衍的起碼倫理、道義,同時又是稍縱即逝的眷戀,又是無法重復的幸福,是生命與生命交接處的鏈條,一旦斷裂,永無連接。然而“孝道”這個詞離現在的孩子們如此遙遠。“我們的生命是父母親給與的,作為兒女,我們能給與他們什么?”這番聽似平常其實蘊藏豐富內涵的話語,給我們合理正確地詮釋了“孝道”這個久違的詞。學校是傳播人類文明的重要陣地,理應把中華傳統道德中的“孝道”教育納入學校德育體系并加以強化。對“孝道”剔除其封建糟粑、弘揚其傳統精華,賦予“孝”字以全新的時代內涵。跳出家庭私情的小圈子,抓愛心培養,把學生愛父母、愛家庭的感情擴大到愛他人、愛學校、愛社會、愛祖國的崇高境界。
孝親教育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從日常瑣事中,從親近的人際關系中,尋找內化的切入點,由點到線、由淺入深,逐漸延伸。從為家庭做一件實事,與家人聊一次天,為家人送去一份祝福。為家人表演一個節目,與家人共同出游,從這些活動人手并在此基礎上不斷深化提出“八心”孝敬模式,即常問好,講禮貌,讓父母舒心;少空談,多幫忙,讓父母省心;求上進,走正道,讓父母放心;勤學習,苦鉆研,讓父母開心;遇難事,勤商量,讓父母稱心;遇矛盾,能寬容,讓父母順心;忌盲從,不遷就,諫父母真心;重推恩。能遷移,獻社會愛心。
二、領悟中華和諧之道的精神。創設和諧的育人環境
1.“無為而治”提供一種適宜成長的校園環境
培養年輕一代自由、和諧、健康的發展,則需要有一個與之相適宜的環境。當前的學校管理到處充斥著條例,強調“服從性”、“計劃性”、“統一性”等等,從而學生每天都要面對一張張量化表,生怕扣分,變成了“工具人”,哪里還有創新。因此需要創設一種適宜的寬松環境,沒有強制與強迫,沒有條條框框對人的約束,但寬松也絕不是放任自流,不是無原則地遷就和隨心所欲。寬松乃是寓規范于無形,是一種張弛有度、交流暢通、互動和諧、其樂融融的狀態。
2.“兼相愛,交相利”提供奔涌不息的動力
墨子曾提出:“欲天下之治,而惡其亂,當兼相愛,交相利,此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不務為也。”主張“兼相愛,交相利”。“兼相愛”,天下就和諧而治。
因此對年輕一代要給予理解和信任兩種關愛:(1)理解:學生是最應該受到理解的。學生需要家長的理解。現在學生面臨著許多壓力,有來自學校的,有來自周圍社會環境的,還有來自同伴的。如果不理解學生面臨的處境,不設法給學生減輕壓力,而是提出一個又一個目標,學生就會逐漸失去學習、生活的樂趣。(2)信任:如果說理解是實現溝通的橋梁,那么信任就是滋潤心田的清泉,鼓勵人前進的風帆。學生身上并不缺少能力,缺少的是成人的發現、發掘、鼓勵和信任。信任是一種力量,也是一種觸媒、一星火花,能夠觸發學生的創造才能,點燃他們的信心之火。如果把學生比喻成幼苗,那么學生的潛能就是葉綠素。只要給予他們理解的陽光、寬松的空氣和信任的水分,他們就能夠產生光合作用,能夠生機勃勃、欣欣向榮。
三、強調情商和意商兩種品質的形成
從心理學上講,人的心理過程可以分為認識過程、情感過程和意志過程,這幾個方面是相互影響,不可分割的。但現在人們都只重視培養學生的智商,卻忽視了對學生健康的情感和優秀意志品質的培養。
1.情商:按心理學說法,情緒智力“是社會智力中的一部分,也可以說是一個分支。人們在面臨許多社會問題時,都需要在情緒、情感信息的參與下才能正確地解決,這種對情緒信息加工的能力就是情緒智力。”情商是人在情感過程中產生的,用來調控自身情緒,尋求心理平衡、協調人際關系、駕馭人生風帆的素
質和能力。這就要求教師首先要確立積極的學生觀,為學生創造多種展現智能的情景,給每個學生以多樣化的選擇,從而激發每個人的潛在智能,充分發揮其個性。其次,因材施教與對癥下藥,善于變換教學方法和手段,根據教育內容和學生的不同特點,以充分尊重學生不同的學習興趣、學習方式和智能結構,使他們都能得到應有的發展。再次,要確立一種正確的評價觀,要善于發現學生身上的優點,及時肯定和鼓勵學生,使他們始終具有一種積極的情緒或情感,從而學會認識與調控自己的情緒,識別與理解他人的情緒,進而使情商發展到較高的水平。
2.意商:是用以反映人的意志品質及其發展水平的一個概念,包括意志的自控性、果斷性、堅毅性、持久性等。意商的培養,需要我們共同努力。首先,鼓勵學生勇敢地去面對困難,協助學生積極地去克服困難,甚至可以刨設一些適度的困難情景,讓學生獨立去面對。其次,要確立新觀念,把培養學生的意商放在與智商同等重要的位置,充分認識到加強此項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緊迫感。再次,要制訂與培養智商同樣詳密的計劃,把培養學生的意商有系統、有步驟地加以安排,并真正落到實處。最后,要加強評價與督導,唯有這樣才能夠把學生培養成自理、自立、自制、自強的一代新人。
四、“合作學習”——途徑
“禮之用,和為貴”、“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以及所謂“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其意義是敞開自己。以闊大的胸懷對待周圍的一切。成為天地的輔相者、參贊者,包含四個方面:平和地對待自己;謙和地對待他人;諧和地對待社會;中和地對待世界,關心自然,關心世界,關心人類命運。以上四個方面由此及彼、從低到高,構成—個較為完整的體系。一句話,合作學習是融當今西方教育理念與中國古代生命智慧于一爐的一種嶄新的教育思想,是教育觀念、教育思想的創新,具有鮮明的現實針對性。主要包含五個基本要素:
1.互動觀:包含師生間的交流,課堂師生交流不應僅限于師生間一問一答的形式,教師的問題設計要有梯度和思維能力要求,平時的教學活動中,評價課堂教學效果時往往陷入一個誤區,即課堂氣氛“假性活躍”思考,也就沒有思維上的交流,所以真正意義上的師生互動應具思維能力上的互動。
2.師生觀:相互平等,相互信任,共同合作是正確師生觀形成的基本要素。過去我們要求學生尊重教師,理解教師,信任教師。可教師尊重、理解、信任過學生了嗎?100位同學,100種情況,另有100種家庭,這就要求教師在平時教學工作中,還要做忠實的聽眾,耐心而誠懇地聽學生的傾訴,當學生敞開心扉傾訴時,也就是贏得學生尊重、信任的時候。
3.愉悅觀:“人們愈益要求教育把所有人類意識的一切創造能力都能解放出來,”“而人們的創造能力……也是最容易受到壓抑和挫傷的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創造輕松愉快的氣氛,不要吝嗇鼓勵表揚,人性最深刻的原則就是希望別人對自己賞識,其本能的表現則是積極的配合。
4.情境觀:幫助學生充分發揮他們的想象能力,為不同類型的問題設計情境,鼓勵學生自己去感受,讓他們把自己當作設計師、工程師模擬解決問題。
5.評價觀:幫助學生科學地進行自我評價、自我定位,教師評價學生時,除學生的成績、思想品德外,還應善于幫助學生總結阻礙成長的非智力因素,善于從學習能力上評價,評價時應相互交流,要使學生能理解、接受并轉化為動力,從而全面提高素質。
五、“四個學會”最終的目標
使學生獲得自由、和諧、健康的發展,最終目標則是要使他們達到“四個學會”即“學知”:學會主動求知,包括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等知識;“學做”:運用所學知識體驗獨立完成一項學習任務后的樂趣和成就感;“學會共同生活”:培養在人類活動中的參與和合作精神;“學會生存”:以適應和改革自己的環曉。“四個學會”相互聯系,構成—個由低到高的完整的目標體系。現在教育理論界正在倡導一些新的教育理念:如共生教育、環境教育、全球教育、國際理解教育、可持續發展教育等等。這些教育理念,對于糾正目前學校教育的偏頗,增進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地區與地區、國與國之間的理解、信任與合作等都是極有意義的。
從根本上講,只有培養年輕一代學會擯棄一己之私,做到不僅關心自己,還要關心他人、社會、環境和人類,能夠“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成為內心充滿陽光的一代新人,從而實現人格和諧、人際和諧、再到社會和諧。惟有這樣,和諧才有基礎,才能夠穩定,才可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