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濤
摘要:把道德教育滲透到美術學科教學中,是廣大美術教師共同關注的課題。教師要在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的基礎上,通過生動活潑、形象具體、啟發引導、平等交流的方式方法進行美術學科教學的滲透。
關鍵詞:德育;滲透;實踐;情感;審美
“以德育為核心,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是我國當今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方向,把道德教育滲透到各學科教學中理應成為廣大教育工作者共同關注的課題。美術教育是新課程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四有”新人全面發展個性人才的重要途徑。在新課程要求下,教師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美術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和審美能力,而且還要對學生進行靈活多樣的德育滲透。但從哪些角度又怎樣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呢?這是許多美術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感到困難的問題,筆者結合美術教學的經歷談幾點看法。
一、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德育
1.在新課導入中滲透
在課程導入中體現德育滲透。成功的導語是美好的開端,易激發學生興趣。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其感情化的優勢與德育的理性灌輸說教的優勢,相互補充來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在美術課教學過程中,導入這個環節不可忽視,在課堂實施過程中教師可以巧妙地運用道具、猜謎語、講故事、表演等手段,或者直接運用富有感情的激勵性或感染性語言把學生帶入情景之中,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也巧妙地將學生的思想情感納入其中,以使思想教育融入課堂教學。如在上《大家動手做條龍》這一課時,讓全班同學合唱“龍的傳人”這首歌來導入,將學生的思想感情帶到中國人的圖騰“龍”的身上,使學生產生內心世界的共鳴,從而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2.在講授課程中滲透
在傳授美術知識的同時,教師又絕不能忽視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因為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天職。照本宣科是不行的,而要言傳身教,多運用學科交叉地去育人。而要想真正達到教育的目的,教師要如饑似渴地學習和研究先進的教育理論,并自覺地運用理論反思自己的教學實踐,熟知自己的教學活動。科學安排每一節課,精心設計每一個知識點,認真挖掘并利用美術中所蘊涵的德育因素,對學生進行引導和教育:①通過介紹我國歷史繪畫、雕塑、工藝美術及建筑藝術在世界美術領域中產生的重要影響和貢獻,激發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如陶器、青銅器、宮殿、寺廟、園林建筑等,無不閃爍著我國勞動人民的勤勞和智慧。②通過各種繪畫作品、雕塑作品等的欣賞來滲透德育,空洞的德育說教是現在的學生所反感的,學生需要看得見、摸得到的東西來震撼他們的感官、啟迪他們的心靈。③通過對大自然的繪畫,可以啟發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熱愛生活的情感。在新課程改革的歷史背景下,教師是重要的課程資源。教師必須更新觀念,轉變角色,明確目標,優化課堂教學環節,與時俱進。
二、在各種活動中滲透德育
學校是學生成長的樂園,學生要健康、積極、向上地發展,美術學科是必要的養料之一,如何在美術中滲透德育,使學校德育呈現生機,在新課改的今天,美術教育應該結合實際,利用各種教育因素,開展各種豐富多彩的活動。
美術教學可以組織學生出外采風寫生,用以描繪祖國美麗的山川河流,花草樹木。可以利用“五一”勞動節、“六一”兒童節、“七一”黨的生日、“十一”國慶節以及元旦佳節等,開展一些美術宣傳活動。如辦主題黑板報、手抄報、書畫展、主題性的海報展示、紀念性的圖片展覽等活動來謳歌祖國繁榮昌盛的大好形勢,憧憬美好的未來,可以參觀紀念館、博物館,看畫展等,使學生撫今追昔,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可以在課余的時間開辟“第二課堂”,組織學生參加繪畫興趣組、書法興趣組、藝術品收藏興趣組等,使學生開闊視野,形成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
三、在環境中滲透德育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說明了環境能影響人的身心發展。但凡有經驗的美術教師,通常都非常重視各式各樣的環境布置,潛移默化地使學生接受美的教育。學校里優美的環境布置,宣傳廊、櫥窗的新穎精細的制作,以及藝術館、電影、電視、雜志和人文景觀等都對學生有很大的影響,教師完全可以布置或利用這些有利環境進行德育滲透。比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領略民間工藝的精湛技藝,教師可以請民間藝人到校園開展工藝品展覽,并請上講臺示范表演。
總而言之,在美術教學中加強德育教育,使學生不僅得到美的享受、美的熏陶,更重要的是使學生的情操得到陶冶,人格得以完美。根據美術的教學內容將德育滲透其中,將美育和德育教育完美地結合在一起,使學生感受到美本身就是一種心靈的凈化,令學生在道德上受到影響,在心靈上受到啟迪,成為一代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 王宏建,袁寶林主編,美術概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2] 李洪曾.教育科學研究方法基礎.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3] 呂廷和譯.[英]赫伯·里德.通過藝術的教育.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3.
[4] 陜西省教育廳德育處編.中小學德育工作文件選編.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