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寶昌 郭春明 國麗榮 楊麗英
摘要: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是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趨勢,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設計是符合我國當前高等職業教育規律,本文進行了基于“工作過程”的《市政橋梁工程施工》課程的開發與實踐。
關鍵詞:工作過程;開發;課程設計;實踐
高等職業教育的課程不是大學本科課程的壓縮餅干,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是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趨勢。21世紀是一個信息化時代,高等職業教育,不再是單一交給學生知識。“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所說的就是傳授別人知識,不如傳授別人學習知識的方法。而高等職業教育的任務就是使學生如何學習,學會操作,學會與人交流,發揮團隊合作的能力。因此,要突出職業能力培養的課程標準,規范課程教學的基本要求提高課程的教學質量,培養學生職業能力就成為高等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目標。
目前,我國的高等職業教育課程領域還是學科知識體系,課程劃分為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三種類型。以理論知識為學習要點,以課堂老師講授為主,使學生死記硬背書本知識,學生學習成了被動地接受、記憶的過程。很難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動性。針對這樣問題,我們黑龍江建筑職業技術學院市政工程技術專業教師進行了基于“工作過程”的市政工程技術專業的課程開發。這種課程的開發是在借鑒德國先進課程理論的基礎上完成的、具有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課程,符合中國國情,有助于培養學生綜合職業能力。
1 課程開發思路
打破學科課程,打破單一的課堂化教學模式,創設一種盡可能與工作環境接近的教學環境,使“教、學、做”融為一體。學科課程把實踐僅僅看作理論線性演繹的結果,是理論的附屬品,并未體現工作過程。
我們進行了基于“工作過程”的《市政橋梁工程施工》課程的開發與實踐。改革原有的知識學科本位的三段式課程設置模式,建立職業能力本位的任務引領型課程體系。
課程標準以學生就業為導向,根據市政工程行業專家對本專業所涵蓋的崗位群進行工作任務和職業能力分析,設定職業能力培養目標。按“橋梁工程的施工工序”確定工作任務,以“施工流程”為主線,緊緊圍繞完成工作任務的需要,遵循學生認知規律選擇課程內容,并以典型橋梁工程施工項目為載體,模擬施工場景,設計教學活動,強化實訓實操,結合職業資格考證,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以使學生能盡快地適應職業崗位的要求。
2 課程開發目標
2.1 知識目標
通過以市政橋梁施工中的橋梁基礎施工、下部結構施工、上部結構施工、橋面系與附屬工程施工典型的施工任務為載體,進行學習情境設計。在施工中結合橋梁施工組織設計、施工現場管理與質量控制要求,以及橋梁施工新技術、新規范和驗收資料歸檔要求,培養學生對市政橋梁工程進行施工及管理的能力。
2.2 職業能力目標: 能進行橋梁工程施工;能進行合理選用施工機械、施工設備;能進行橋梁工程施工組織設計;具有對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結構進行再學習的能力,以及能根據新規范、規程和標準進行工程驗收;具有收集整理工程資料、進行工程質量安全監控的能力;能完成竣工驗收檢驗工作。
2.3 社會能力和方法能力目標
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對學生職業道德的培養,提高學生觀察、分析和判斷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嚴謹的工作作風、實事求是的工作態度,以及誠實、守信善于溝通合作的優良品質,達到勝任市政施工員工作要求。應與相關單位如科研院所,設計院廣泛聯系,收獲最新信息,掌握現代橋梁施工發展動向。
3 課程開發內容和要求
我們對課程內容開發前,首先進行了職業崗位工作過程分析,對相關的企業(路橋集團、中鐵集團)進行調查、訪談。和企業的工程師及技術員進行交流確定了市政工程技術專業的畢業生的職業崗位的定向,就是市政工程施工的一線技術員。職業崗位為市政工程施工技術員、測量員、安全員、質檢員、試驗員、造價員、監理員、資料員。本課程就市政橋梁工程施職業崗位分析確定職業崗位,工作任務分析確定能力要求,我們準確地掌握了企業對人才的需要。
市政橋梁工程施工課程設計5個學習情境,共有16個任務。
情境1:橋梁基礎施工(橋梁工程樁基礎施工方案編制,橋梁工程樁基施工實訓)
情景2:下部結構施工(橋梁承臺、墩身施工方案編制,橋梁工程承臺施工實訓)
情景3:上部結構施工(橋梁工程梁體施工方案編制)
情景4:橋面系及附屬工程施工
情境5:竣工驗收
在學習情境的基礎上我們又進行了每個教學單元的設計與開發。以ⅩⅩ橋梁工程鉆孔樁基施工為例。設計教學內容如下。
任務1:施工前準備工作(識讀施工圖紙,進行技術交底)
任務2:護筒埋設、鉆機就位
任務3:鉆孔進尺、清孔
任務4:鋼筋龍加工、安裝就位
任務5:導管安裝
任務6:水下混凝土施工
任務7:破除樁頭驗樁
任務8:樁基施工質量通病防治及處理辦法
4 實施與評價
4.1 任務實施
以ⅩⅩ橋梁工程鉆孔樁基施工方案編制為例,說明其實施過程。
確定任務題目,以ⅩⅩ橋梁工程鉆孔樁基施工方案編制為題目,作為教學活動。學生分組進行,每6人一組,每組選出1名組長。小組制定工作計劃,經教師及小組間評審后確定實施計劃。小組進行任務實施,每名小組成員都原始資料收集與整理工作。小組匯報工作成果,上交相應資料。
4.2 教學評價
教師和學生共同組成教學評價小組。教師根據學生的表現、成果、工作能力進行評價,占50%。小組工作中個人表現占30%。小組間評價占20%。
4.3 教學效果
使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有了較大提高。沒位同學在學習中能夠認識自我,評價自我并有意識地調整自我,自覺的意識到自己的角色地位和存在價值。加強了集體主義和團結合作精神。學習成績有了較大提高。
結束語
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設計不僅符合我國當前高等職業教育規律,而且有助于培養學生綜合職業能力,適應信息時代經濟社會發展需求。
參考文獻
[1]陳玉琨等著:《課程改革與課程評價》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年,第1版.
[2]姜大源著.職業教育學研究新論,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3]戴士弘.職業教育課程教學改革,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4]趙志群編著:《職業教育與培訓學習新概念》,科學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
作者簡介:李寶昌(1981—)男黑龍江哈爾濱人 大學本科 從事土木工程;國麗榮,東北林業大學土木工程學院;郭春明,黑龍江建筑職業技術學院;楊麗英,黑龍江建筑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