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計算機應用基礎》就是高校課程體系中普遍開設的公共基礎課,是一門計算機知識的入門課程。自己根據學生學習的起點不一,教學內容過于系統化,有些教學模式陳舊,學生學習個性無法發揮等情況,結合近幾年的教學經驗和教學效果簡單談談自己的心得。
關鍵詞:課程;分層次教學
1分層次教學,突出專業特點,滿足不同專業需求
1.1分層次教學
在現有的教學中,大多數學校在大一課程中進行統一排課,不同起點的學生進行相同的學習,由于學生學習的起點不一,因此,可以在新生入學時進行摸底考試(30+70),其中30%為理論知識,70%為操作技能。以考核操作技能為主,達到合格成績的學生可允許免修本門課程,并取得相應學分。而對合格分數以下的學生則根據分數劃分采用快慢班的方式教學。對于進入快班課程學習的學生, 一方面縮短理論上課學時, 另一方面提供上機和上網學習的環境, 使這些學生主要通過自主學習和網絡化學習的方式, 在較短的時間里通過本門課程的學習。對慢班學生加大學習輔導和學習方法上的指導,盡可能根據現有的教學資源, 針對不同學習起點的學生開展因材施教。使學生能通過相應的計算機應用知識與應用能力的測試, 順利進入第二層次的計算機基礎課程的學習。
1.2 突出專業特點,滿足不同專業需求
計算機文化基礎課是一門公共課,該課程是統一教材,統一教學進度,期末參加統一考試。這對以達標為目標的教學是很有好處的,但這種教學目標定位忽視了兩點差異:各個專業對信息技術知識的需求是不同的;每個學生對信息技術的需求是不同的。
在教學中,應該圍繞解決本學科、本專業的問題來講解計算機的應用,如什么軟件能解決本專業的哪些問題,如何運行、操作這些應用軟件來解決相關問題。文科專業學生的學習重點可放在文字處理等辦公軟件的掌握和應用上;理工科學生的學習重點則是一些實用技術,如硬件實體的辨別及安裝,軟件和系統的安裝,防火墻、密碼學等相關知識。
1.3.成立“計算機基礎教學教研室”,穩定師資隊伍
我國高校中的計算機基礎教育大多由基礎教學部或計算機中心承擔教學工作。由于基礎教育課程多任務重,教師平時都忙于教學,很少有時間探討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方法和技巧。 根據這一情況,可以適時地成立了“計算機基礎教學教研室”,這一措施使從事計算機基礎教學的師資基本穩定,既使師資隊伍和教學質量得以保證,又能充分發揮他們的教學潛力,這種做法是行之有效的。
2不斷改革創新,更新教學理念,完善計算機基礎教學體系
2.1 重組教學順序,優化教學鏈
傳統的計算機應用基礎教材編排和教學順序為:計算機基礎知識→操作系統→word→Excel→PowerPoint→網絡基礎,每塊內容是先理論后實踐。一開始就以大量篇幅全面介紹計算機的發展、特點、應用、信息表示、硬件、軟件和操作系統理論等,這樣一來,八九課時過去了,學生還不能用計算機做具體的事,往往使學生一來就在源源不斷的概念充斥中失去了學習興趣和信心。教學中應設法加以改變,讓學生一開始就投入到有趣操作應用中,一來就能用電腦做些有意義的事。先接觸硬件、軟件的使用,熟悉特點后再去說明它的歷史發展、結構特點、運行基礎,學生才會有興趣了解這些抽象的理論。在教學中有許多軟件的使用(概念和操作方法)有相似之處,可以采用將相似相近的教學內容組合在一起, 軟件分塊教學,塊間相似內容進行聯系引入,讓學生自主探索和比較異同,組成相似塊。
2.2 任務驅動引導教學的課堂教學方法
現在很多教學模式陳舊,學生學習個性無法發揮,在教授計算機操作技能的過程中,要引導學生自己多動手,多嘗試,利用計算機這個強大的多媒體演示工具自己主動地去學習,遠比教師在課上“填鴨式”地講,效果要好得多。比如一些同學在操作時使圖片和文字重疊,圖片擋住了文字,這時教師就引導他們想辦法使圖片置于最底層。有的學生使用“文字環繞”中的“四周型”、“緊密型”,有的學生使用“襯于文字下方”,因為圖片與文字的色彩對比太鮮明,這時就引導他們想出將圖片設置為“水印”。 通過“任務驅動,引導教學”的課堂教學方法,枯燥、抽象的概念變得生動、具體,學生能迅速獲得感性認識,再經過教師的歸納和總結上升為系統的理論知識,從而達到快速獲取和掌握知識的目的。
2.3 增加學生的參與性和積極性,注重實驗操作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教師在充分講解的情況下,要求學生在課堂上積極參與,這樣來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在“任務”設計時,要注意引導學生參與。只有當每個學生多動手,更主動的參與到整堂課的教學活動,才能更深層次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興趣卻正是學生學習的內部動力,是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過程、進行自我愉快教育的源泉,是使學生的思維始終處于積極狀態的不竭動力。
教師應該“精講多練”,教授知識時用盡量少的時間、盡量精簡而有效的語言講解學生需要學習的知識,并布置和實際相關的作業。講授Word排版時,讓學生把文章排版成報紙、雜志的格式,突出其實用性;講授Excel電子表格時,讓學生制作班級成績單并進行統計,解決實際問題。當然在教學過程中同時要注重及時更新教學內容,緊跟計算機發展的步伐。
2.4 發揮學生作用,做教師的好幫手
有的學生從小學就接觸過計算機,有的在初高中開有計算機課,有的高考后參加過電腦培訓班或有的學生家里有電腦,基礎較好,但普遍系統理論知識不夠。例如有少部分學生動手操作能力極強,理論課不愛聽講、貪玩、經常開小差。針對這一情況,可以充分發揮這部分學生的作用,讓他們充當“先生”進行示范講課和輔導初學者。為了做好示范,這些“先生”會認真地學習,成為教師的好幫手,這樣教師、“先生”和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同時進行巡視輔導,互幫互學、互教互學,有效縮短了兩極分化的現象。
2.5 改善考核制度
傳統的考試考核方式容易使學生養成臨時應付的心理和習慣,為了更有效地督促學生全程學習,必須對考試考核方法進行了改革,可將學生課程成績分成三個部分:平時成績、上機考試成績和理論考試成績。平時成績由教師根據學生在理論課和實驗課的表現、作業和實驗報告的情況來進行評定,平時成績占總成績的20%;上機考試由計算機公共課教研組統一命題,上機考試成績占總成績的30%;理論也可由計算機公共課教研組統一命題,考試成績只在總成績中占50%。改變了以往一考定成績的局面,有效地促進了學生的學習。與此同時,改變一般考試一次性定論的傳統做法,變有限考試為無限挖潛。
3 結束語
21世紀,教育面臨著嚴峻的挑戰,也面臨著發展和創新的機遇,對于《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所面臨問題尤為突出,需要我們必須創新思想、使用多種手段和方法,達到教學的系統化、科學化,充分利用現有資源激發學生對計算應用課程的興趣,牢固掌握計算機基本操作技能,為學生學習后續計算機相關課程和利用計算機技能解決專業問題打下良好基礎,逐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實際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從而培養高素質的符合新時代發展的人才。
參考文獻
[1] 王移芝等. 大學計算機基礎(第2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 魚明. 高校計算機基礎課分級教學改革的思考[J]. 邊疆經濟與文化.2007.1.
[3] 徐甜.案例驅動教學法在計算機基礎教學中的研究與實踐.2006年8月
作者介紹:張金山天津開發區職業技術學院 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