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軍
【摘要】當前,大學生創業已引起了各界的廣泛關注,并被作為拓展高校畢業生就業的重要渠道。高校可以通過多種渠道在大學生自主創業的教育和實踐中發揮重大作用。。
【關鍵詞】高校 大學生 自主創業 作用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面向21世紀教育國際研討會”上提出了學生的“第三本護照”,即創業能力的問題。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提出的,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的六大任務之一,就是實施擴大就業的發展戰略,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國務院辦公廳先后轉發和出臺了鼓勵和支持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鼓勵高校積極開展創業教育和實踐活動的相關文件。高校具有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服務社會三大職能,充分發揮其特有的職能優勢,將會在大學生自主創業的教育和實踐中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
教育引導。通過廣泛開展創業教育和引導,激發學生的創業欲望,增強其創業意識,提升其創業素質,培養其創業精神。讓學生充分認識到,開展創業教育和實踐,既是他們謀求生存和成長成才的需要,同時也是促進自我發展和實現自身價值的需要。這樣做,也有利于提高學生參與創業教育和實踐的積極性。
政策支持。一方面,進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就是要改變傳統的人才培養觀念與模式,結合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市場需求情況,不斷改革課程體系和教學模式,優化專業和課程設置,調整人才培養結構,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不斷改革教育教學方法,大力推行案例教學、現場教學和模擬訓練等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自主創新的教學方法,縮小理論講授與實踐操作的差距。另一方面,建立大學生自主創業的長效機制,制定支持和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相關指導政策,激發師生參與創業實踐活動的熱情,使大學生自主創業的教育和實踐規范化、制度化,為大學生自主創業提供可靠的政策保障和支持。
過程指導。結合專業知識的學習和實踐,發現和挖掘一批有創業愿望和創業素質的學生,培育一批具備創業能力和發展潛力的創業團隊,聘請一批具有不同專業背景、既有理論造詣又有實踐經驗的教師組成師資團隊,指導和幫助學生正確分析自身優勢,結合自身情況找準定位,運用所學的知識和能力找準適合自己的創業內容、對象和方式。指導學生的創業實踐活動,提高大學生的創業能力和就業能力。尤其在在大學生創業啟動后,指導教師可以隨時接受創業大學生的咨詢,給予實時指導,不能任其自生自滅。
平臺搭建。國外一些大學都設立了專門的大學生創業中心或創新中心,為創新、創業者提供場地支持和指導。因此,強化專業教育中的能力與素質訓練,將創業實踐活動與專業教育教學緊密結合起來,不失為國內高校的有效借鑒和選擇。通過構建學校扶持、多方資助的大學生自主創業工作體系,建立一批大學生創業實踐基地和訓練平臺,為學生打造模擬創業的實戰環境,著力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創業能力,增強學生創業就業的核心競爭力。
氛圍營造。針對立志創業的學生,應該對他們進行集中的專題創業培訓,培養他們的經營管理知識、法律知識、財務知識和銷售技巧等,開闊他們的視野,提高他們的創業能力。同時,通過創業講座、社團活動、模擬創業實踐、定期舉辦創業設計競賽等活動形式,啟發、誘導和挖掘學生的創業潛能,提升他們的創業素質和創業技能,形成濃厚的創業氛圍。
條件創造。努力為大學生自主創業創造必要的軟硬件條件,為他們提供創業訓練和實踐的實戰場所和環境。通過發揮高校服務社會的職能和優勢,積極為大學生創業實踐提供必要的國家各級政府優惠政策,包括融資、開業、稅收、創業培訓、創業指導等諸多方面的咨詢與服務。通過支持學生開拓創新和自主創業,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聰明才智為社會多做貢獻,由被動就業向主動創業轉變。(作者單位:重慶師范大學學生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