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快
摘要:在高職院校設立職業技能鑒定機構,是高職院校和高職教育主動適應地方社會經濟發展、提升社會服務職能的重要舉措之一。文章闡述了深圳職業技術學院職業技能鑒定社會化的措施和成效,旨在為全國高職高專院校開展職業技能鑒定工作提供借鑒。
關鍵詞:社會化;高職院校;職業技能鑒定;發展途徑
我國實行的職業技能鑒定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是通過國家法律法規或行政規章的形式,以政府的力量推行,由政府認定和授權的機構實施的。1994年5月原國家勞動部頒發《關于職業技能鑒定社會化管理試點工作的通知》,確定山東、廣東兩省及深圳、北京、上海等城市開展職業技能鑒定社會化試點工作,自此職業技能鑒定這項新興的事業在全國迅速開展起來。
《辭海》上對“社會化”一詞的釋義之一是普遍化。本文所指社會化系采用《辭海》釋義。在高職院校設立職業技能鑒定機構、推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是高職院校和高職教育主動適應地方社會經濟發展、滿足勞動力市場對技能人才需求的重要舉措。
職業技能鑒定社會化成果斐然
職業技能鑒定社會化工作推行14年來,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據統計,2007年末全國共有職業技能鑒定機構7794個,職業技能鑒定考評人員15.8萬人,全年共有1223萬人參加了職業技能鑒定。廣東作為經濟大省和人口大省,開展職業技能鑒定的社會需求非常旺盛,2007年全省共有1,323,178人次參加職業技能鑒定。截止到2007年年底,全省共設立職業技能鑒定機構460個,2007年全省各類院校學生參加鑒定549,031人次,占當年全省鑒定總人數的41.49%,同比增長7.04%。深圳市目前有45家職業技能鑒定機構,考評員1800多名,社會化鑒定工種達140余個,2007年鑒定量超過14萬人次。
伴隨著職業技能鑒定社會化進程,歸屬教育部門主管的高職院校異軍突起,發揮自身擁有的人才、技術、師資及設備等方面的資源優勢,經勞動保障部門的核準并在其指導下,積極探索開展職業技能鑒定的社會化工作。
高職院校職業技能鑒定
社會化進程中存在的問題
勞動保障部門在職業院校設立鑒定機構始于上世紀90年代中期,在社會化試點過程中產生了一批由技工學校、高級技工學校以及高職院校發起設立的技能鑒定站(所),它們在當時該領域計劃經濟和行政色彩相當濃厚的情況下艱難地開始了社會化的進程,迄今仍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
鑒定機構身份不明確根據勞動保障部頒布的《職業技能鑒定規定》,職業技能鑒定組織應該是一個獨立進行職業技能鑒定的事業性機構,擁有專、兼職結合的組織管理工作人員和考評員隊伍。但《規定》并未明確鑒定機構是獨立法人還是非法人。現實情況是,不少高職院校的鑒定站(所)都不是法人實體,而是掛靠在教務處或實訓中心下的臨時執行機構,往往沒有專職人員和獨立的辦公場所。
鑒定對象單一受勞動行政部門審批方面的限制,高職院校鑒定機構一般僅面向校內畢業生開展技能鑒定,服務面窄。受鑒定對象的限制,不少高職院校鑒定機構常常是每年組織一兩批學生的鑒定之后便常年無鑒定業務,鑒定站(所)實際上僅為解決本校學生的考證問題而設立,學校的鑒定資源利用率不高,其鑒定能力和潛力遠未充分發揮。
鑒定工種單一省、市勞動行政部門往往僅委托院校鑒定機構面向本校學生進行單一工種的技能鑒定。一些院校為學生考證單獨配置了設備,但由于考核量小、利用率低,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都不理想,加之循環投入不足,設備陳舊老化現象普遍。
鑒定培訓考培不分一些職業院校并不強制要求學生取得“雙證”,或實行非嚴格意義上的“雙證制”,即學生可選考與所學專業有關的資格證書,也可選考與專業無關的非核心能力資格證書,專業教學并未完全將專業能力核心證書的內容納入教學體系。在這種情況下,學生為考取證書只能到鑒定站(所)先報名參加考前培訓之后再參加技能鑒定,付出了本不該付出的時間和金錢成本,而目前普遍存在的這種鑒定機構的考試培訓捆綁的做法,是違背考培分離鑒定原則的。
深職院職業技能鑒定
機構社會化運作模式的實踐
經深圳市勞動保障部門批準,隸屬于深圳職業技術學院的深圳市第七職業技能鑒定所于1996年3月成立,在為校內學生提供技能鑒定和資格認證服務的同時,也一直致力于高職院校職業技能鑒定社會化模式的探索。
機構運行社會化深圳市第七職業技能鑒定所定位于非企業法人,實行所長負責制,內設考務部、開發部、報名辦證室、辦公室等業務和管理部門,有獨立開展鑒定業務的銀行賬號,依法照章納稅。鑒定所成立之初,基于開展技能鑒定對設備和場地的依存度較高的原因,與校內實踐教學單位工業訓練中心合署辦公。經過近十年的并行,隨著業務范圍和管理職能的不斷強化,且規模不斷擴大,最終促成校內各種非學歷教育資源的整合,2008年其機構整體移植至繼續教育與培訓學院,實現了校內成人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資源的重組,為鑒定所的社會化和市場化運作奠定了更堅實的基礎。
技能開發社會化深圳市第七職業技能鑒定所與市職業技能鑒定指導中心簽署技能開發協議,由鑒定所指定本校具有豐富的企業工作經歷和教學經驗的專業教師牽頭,召集來自相關行業、企業、科研機構和其他職業院校的專家,在與鑒定所簽署保密承諾書的情況下共同參與技能開發。專家來自各相關領域,有廣泛的社會性,保證了所開發工種技能鑒定工作的實用性和先進性。2000年至今,鑒定所根據行業發展需求及深圳市的產業發展熱點,受市指導中心委托主持組織開發了37個新工種,制定考試標準、考核大綱、試題庫76個,有力地推進了深圳市的職業技能開發工作。
考評員管理社會化深職院現有深圳市職業技能鑒定指導中心注冊的數十個職業(工種)考評員三百余名,考評員的推薦、培訓、考核、任用、升級、續聘與評價等均按市勞動保障部門的統一部署,由廣東省深圳市第七職業技能鑒定所按照社會化管理的要求實施。所有本校考評員均為兼職,其個人考評資料進入深圳市職業技能鑒定考評員信息庫,供全市所有鑒定機構共享。在執行鑒定任務時,本校鑒定所與其他鑒定機構對深職院考評員的選聘具同等權限,不享有優先權,從而在對考評員的管理方面做到了嚴格意義上的社會化。
鑒定工種社會化 深職院鑒定所致力于打造專業性與通用性相結合的綜合性、多元化鑒定機構。自鑒定所成立以來,與市勞動保障部門積極溝通協調,充分發掘本校鑒定資源,積極拓展鑒定范圍,社會化鑒定工種數量逐年攀升。深圳市職業技能鑒定指導中心目前推出的社會化鑒定工種140余個,由深職院鑒定所承擔鑒定任務的工種數量已接近一半,其鑒定工種社會化的程度不言而喻。
服務受眾社會化高職院校鑒定機構設立的初衷一般是為解決校內學生的考證問題,大多數鑒定機構也就停留在此。深職院鑒定所首先也是為了滿足本校學生考證需要而設,最初的服務受眾自然是校內學生,但鑒定所并未止于此,社會化鑒定服務業務不斷拓展,其服務受眾目前遍及企業在崗員工、失業人員、新生勞動力、來深勞務工、技工學校及其他職業院校的學生等,服務受眾多元化、社會化。
深職院職業技能鑒定社會化取得的成效
面向職業院校學生開展職業技能鑒定,推動了高職教學改革高職教育的辦學宗旨是為地方經濟建設服務,培養生產、建設、管理和服務第一線的高技能人才。為了提高培養對象的職業素質和就業競爭力,必將對高職教學改革提出更高的要求,促使專業教學中融入相關的國家職業標準和職業規范,使專業教學內容涵蓋相關行業或職業所要求的知識、技術與技能。在與行業專家共同進行技能開發的過程中,獲得了大量的來自生產、服務、管理第一線的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并將這些最新的信息及時反映到教學中來,有力地推動了高職院校的教學改革。
面向社會從業人員開展技能鑒定,為大批高技能人才的成長創造了有利條件高職院校的鑒定機構與其他社會鑒定機構相比,規范性更強,鑒定設施設備具有一定的先進性,適宜開展工種新、技術含量高、鑒定層次高、社會需求量大的鑒定業務,在鑒定層次上,更應傾向于高級工、技師、高級技師等高技能人才的鑒定。深職院鑒定所近年來每年鑒定量逾萬人次,其中高級工、技師、高級技師的鑒定量每年超過鑒定總量的25%,為社會輸送了大批應用型高技能人才。
承擔業務主管部門技能開發任務,為其提供全方位的技術支持職業標準、鑒定規范及題庫的開發是開展技能鑒定、推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的基本保障和依據。深職院所屬的技能開發團隊堅持站在行業技術發展的前沿,廣泛吸收本行業、本領域的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將生產、建設、管理、服務一線實際工作對職業崗位技能的需求變化信息及時納入到相應的職業標準、鑒定規范和鑒定題庫中去,長期為職業技能鑒定主管部門提供全方位的技術支持,有力地配合了政府技能人才培養規劃的實施和逐步緩解技能人才短缺狀況。
開展職業技能鑒定,有效提高教學資源的利用率,提升高校的社會服務職能高職院校的鑒定機構具有資源及品牌優勢,設備的數量及先進性遠多于或優于一般鑒定機構。技能鑒定往往安排在周末或其他非教學時間進行,從而使價值不菲的貴重教學、實訓設備,如數控機床、程控交換機、四色海德堡印刷機等得到合理利用,提高了學校的資源利用率,同時又使到學校參加技能鑒定的社會人員加深了對高職院校的認知和認同感,為學校社會服務職能的進一步發揮創造了條件。
開展職業技能鑒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高職院校的辦學能力高等職業院校投資規模巨大,民辦高職院校面臨還款的巨大的壓力,公辦院校也面臨進一步提升和改善辦學條件的現實,開展職業技能鑒定獲取的收益或可作為補充資金。2007年全國1223萬人次參加技能鑒定,按每人次鑒定費300元估算,鑒定總收入可達到36億元之多。高職院校進入這一領域,有著得天獨厚的品牌和資源優勢,產生的經濟效益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辦學條件,有利于高職院校自身的發展。
高職院校鑒定機構面向社會、瞄準市場開展職業技能鑒定,體現了教育與社會經濟發展的緊密結合,也體現了高職教育服務社會、貼近市場的定位。高職院校鑒定機構在充分發揮自身優勢,開拓鑒定市場,滿足社會需求,擴大鑒定量的同時,必須堅持社會效益第一、質量第一的原則,全面推動職業技能鑒定工作的規范化、專業化和社會化。
參考文獻:
[1]梁快,劉守義.論高職院校在社會化職業技能鑒定中的作用[J].教育與職業,2005,(12).
[2]王國義,梁金喜.關于高校職業技能鑒定社會化的探討[J].十堰職業技術學院學報,1999,(4).
[3]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關于印發《關于大力推進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建設的若干意見》的通知[Z].2004.
[4]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家統計局.2007年勞動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統計公報[Z].2008.
作者簡介:
梁快(1968—),女,湖南常德人,法學碩士,深圳職業技術學院繼續教育與培訓學院副院長,深圳市第七職業技能鑒定所所長,研究方向為高職院校職業培訓、職業資格認證與職業技能鑒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