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寧
摘要:對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高職院校專業課教師的相關方面加以比較,可以發現欠發達地區高職院校專業課教師在組成現狀及培養途徑方面存在的問題,并有助于對欠發達地區高職院校專業課教師的培養途徑進行探討。
關鍵詞:欠發達地區;高職院校;專業課教師;培養途徑
目前,成為職業院校專業課教師有以下幾種途徑:(1)有固定的編制,通過學院的培養轉型成為專業課教師;(2)社會上的工程技術人員通過教師資格考試成為相關專業的專業課教師;(3)由于職業院校快速擴張,各大學的本科、碩士和博士畢業生通過招聘成為專業課教師;(4)從社會上高薪聘請有能力的行業緊缺專業技術人才作為兼職教師。在專業課教師引進的過程中,不同的地區方式有所不同,效果也不盡相同。沿海及經濟發達地區經濟實力雄厚,各行業均發展迅速,人民物質生活水平較高,所以無論是政府部門還是學生對高職教育的支持力度都很大,如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寧波職業技術學院等。這類地區的高職院校具有強大的經濟實力,可以從全國各地廣招人才,引進先進的實訓儀器和設備并對專業課教師進行全方位的進修與培訓。而欠發達地區由于工業欠發達,政府部門對高職院校的投入相對較少,教師的各項津貼主要靠學生上交的學雜費支撐,日常支出都存在問題,能用來聘請高水平兼職教師、購買先進實訓儀器設備、對專業課教師進行全方位培訓的費用少之又少。很多有能力、有水平的專業課教師(具有副高以上職稱的)基本上在2004年以前都通過應聘等方式流向了經濟發達地區的高職院校或轉型進入企業任職。雖然國家大力提倡職業教育,政策大幅度向職業院校傾斜,但欠發達地區高職院校的實力想要在短期內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仍是較為困難的。
欠發達地區高職院校
專業課教師培養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高職院校教師分為專業課教師與基礎課教師兩部分。基礎課教師培養機制較為成熟,很多教師專業對口,直接畢業于師范院校的相關專業,并有較為完善的在崗培訓機制。而專業課教師多畢業于理工科院校或從社會中招聘而來,沒有經過專門的師范教育,實踐培訓機制不夠完善,特別是欠發達地區的專業課教師培養存在著諸多問題。
能力偏低 由于我國高職院校的大部分專業課教師都是從理工科院校或綜合大學畢業后直接到高職院校任教的,無論在本科學習期間還是在走上工作崗位以后,實踐的機會都很少,基本上靠教師自學成才,很少有專業課教師經過系統的專業實踐訓練。由此導致專業課教師的實踐能力水平有高有低。有些悟性強的教師通過自己的勤奮努力取得了成功,而有些專業課教師由于受實踐條件與自身能力限制,以書本中的實踐環節應付所有的實踐環節(謂之“情境模擬教學”),以書本或相關資料中的案例應付現實中的情境(謂之“案例教學”),這些教師在現實中的實踐能力很難得到實質性的鍛煉和提高。究其原因有二,一是所在地區工商業較為落后,學院不具備也找不到書本中所描述的實訓場地,缺乏經濟實力加以引進。例如我院的物流管理專業,由于大型的物流基地基本上都在省會或較發達地區,本地區根本找不到大型的物流公司開展實訓,而稍具規模的物流基地也不太愿意接受學生來企業實訓;二是師資緊張,教學經費緊張,很難貫徹專業課教師三年內必須下企業鍛煉一次的規定,教師實踐能力提高的途徑無法保障。
“雙師型”教師培養模式欠缺 “雙師型”教師的主要來源有二,一是從社會上招聘工程人員、技術人員,通過教師資格考試進入職業院校教師系統;二是職業院校的教師通過職業資格考試取得與所教專業對口的職業資格證書,如律師證、會計證、營銷師證等。眾所周知,目前取得教師資格證并不具備多少挑戰性,從社會上招聘的人員雖然有專業知識技能,但并不意味著能夠很好地勝任教師這一專業崗位。而職業院校的教師即使考取了相關的職業資格證書,如果不到現實的企業中親身實踐,也不能證明他們完全掌握了相關技能。
培訓工作嚴重滯后 欠發達地區專業課教師培訓的“瓶頸”在于資金與機會。原因有三,一是職業教育的職業性、實踐性與高成本性決定了職業院校的繼續教育需要更大的經濟投入;二是重職前教育、輕職后教育思維定勢的存在導致教師的職前教育與職后教育相脫離;三是欠發達地區的工商業欠發達,專業課教師參加培訓與外出考查的機會較少。
教師社會地位與待遇不高 目前,我國欠發達地區職業院校教師的社會地位與待遇普遍偏低,與廣州、深圳等發達地區的職業院校相比,收入差距較大,就是在同類地區與其他普通學校和行政事業機關相比,也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導致欠發達地區的優秀教師大量流入發達地區的職業院校、政府機關或收入較高的企業等,產生了地區經濟差距兩極分化造成發達地區的職業院校與欠發達地區職業院校建設兩極分化的“馬太效應”。發達地區的職業院校能得到最多的資金分配與政策支持、最好的實踐設備與場地、最佳的師資與生源;而欠發達地區的職業院校卻恰恰相反,最終可能導致職業院校兩極分化甚至欠發達地區的職業院校被淘汰出局的局面。從筆者所在的職業技術學院優秀教師流失的情況來看,大部分走出去的教師自身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發揮,收入與社會地位大幅提高,自我價值也得到了充分肯定。這種示范效應導致留下來的教師更不安心本職工作,給欠發達地區職業院校教師的專業化發展帶來了更多的阻礙。
欠發達地區高職院校專業課教師培養途徑探討
上級部門應高度重視職業院校的生存與發展,在政策上大力扶持 欠發達地區的財政緊張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這也是導致對本地區職業院校投入不足的主要原因。由于職業教育公益性的特點,資金投入大,效益卻無法在短期內體現,高職院校培養的高職生由于在本地就業機會較少,在畢業后往往流向發達地區,對當地經濟發展的回報率并不高。這就使得本來資金較為緊張的欠發達地區相關部門對職業教育在形式上支持多、在資金上支持少的現象時有發生。縱觀我國排名靠前的高職院校,基本都在沿海或東部地區,發達地區的相關部門都給予當地高職院校相當的關注與支持,高職院校能為當地的相關行業提供專業服務,學校培養的人才能被當地企業所吸收,對當地的經濟發展貢獻度高,所以發達地區的高職院校與當地的工商企業已形成一種互惠互利、相互促進的良好氛圍。因此,必須從長期效益與社會效益方面考慮,給予高職院校以足夠的資金與政策支持,才能使欠發達地區的高職院校擺脫束縛,快速發展,使高職院校為本地區的經濟發展做出貢獻。
高職院校應主動服務于當地經濟發展,創新工學結合的教學機制 高職院校應為當地的經濟發展服務,專業課教師應主動從學院的“象牙塔”中走出來,為當地相關行業提供切實的技術服務,同時提高自身的實踐能力。工學結合的核心內容是工作與學習相結合,是一種以培養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為目標,在職業崗位上學習,在學習環境里工作,把學習與工作的結合貫穿于整個教育教學活動中的人才培養模式。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適應市場需求,得到社會、市場、行業及企業認可的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要創新工學結合的教學機制,欠發達地區的專業課教師必須真正下到企業基層,切實地與當地企業加強專業技術方面的合作。首先,工學結合可促使專業課教師的實踐能力大幅提高,使專業課教師的課程設計理念、目標更加貼近于相關的工作崗位,理論與實踐得到充分的結合。其次,通過為當地企業提供技術服務,可提高企業在當地的競爭能力。再次,企業的專業技術人員也可以成為學院的兼職教師,學院借此可逐步提高具有行業、企業經歷的教師的比例,實現實踐課以兼職教師為主的目的。最后,可隨時掌握市場動態,根據市場需求培養人才,一方面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另一方面提升學院在本地區的知名度,更好地為當地的經濟發展服務。
應注重專業課教師的培養,提高專業課教師的教學與實踐能力 欠發達地區高職院校專業課教師的培養應該有計劃、有步驟,在學院的能力范圍之內最大限度地提高專業課教師的教學與實踐能力。主要途徑有以下幾方面。(1)形成專業課教師梯隊,職稱、學歷與“雙師”素質應按一定的比例合理配置,可采用傳統而有效的“師帶徒”的方式,建設專業課教師梯隊。(2)制定專門的培訓計劃,讓專業課教師在一定的階段內下企業或進入兄弟院校學習進修,保證專業課教師在專業知識與實踐能力上與時俱進。(3)鼓勵專業課教師利用寒暑假下企業進行調研,了解企業情況與市場動態,保持對市場的敏感性。(4)從源頭上對新進的教師和兼職教師進行素質把關,由于欠發達地區的高職院校紛紛合并升級,并且有部分優秀教師流失,導致高職院校每年要引進大量教師,因此必須從源頭上對新進教師和兼職教師進行素質把關,確保其能符合高職教育崗位的需要。(5)穩定欠發達地區高職院校的高素質、高能力專業課教師隊伍,要留住優秀的專業課教師,一方面,要創造良好的教學與實訓環境,使優秀教師的能力得到充分發揮與展示;另一方面,要提高優秀專業課教師的地位和待遇,使他們感受到學院對他們的重視。總之,應采取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的政策,確保優秀教師受到尊重和認可,使其待遇與付出成正比。
參考文獻:
[1]杜學元,周蘭英.高職院校教師隊伍建設研究綜述[J].職教通訊,2007,(10).
[2]趙寶芳,孫百鳴.中外高職教育師資素質的比較研究[J].職教論壇,2006,(10).
[3]夏秀莉,郴乃義.高職院校師資隊伍建設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思考[J].教育與職業,2003,(13).
作者簡介:
袁寧(1970—),女,湖南郴州人,郴州職業技術學院工商管理系講師,湖南師范大學訪問學者,研究方向為企業管理、電子商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