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文冰
摘 要:唱歌是歌唱者用優美動聽的歌聲來表達思想感情,進而滿足人們某種審美感覺的一門藝術。每一位歌唱者都應該感激上天毫不吝嗇的贈予了我們這個世界上最美最神奇的一件樂器——聲帶,就是這兩片平滑的肌肉,它們在氣息的推動下由閉合的振動這小小的物理原理造就了大自然中最美妙動聽,如何樂器演奏都無法比試的天籟之音——歌聲,作為一名歌唱者必須能夠較自然的運用聲帶,較統一的駕馭歌聲,較貼切的演澤作品,較真實的抒發感情,要想做到這些,就必須具備一個唱歌者應有的藝術素養,筆者在學習演唱中略有體會,在本文中加以概述。
關鍵詞:文化素養;理論素養;通感素養;傳情素養;表演素養
中圖分類號:J603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09)30-0033-01
一、文化素養
中國古代“詩歌”是不分開的,即文學和音樂是緊密相聯系的 ,歌唱者要想完美的表達聲樂作品,體現聲樂藝術的魅力,前提是需要具備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人生體驗
文化底蘊是在自身擁有的一定文化知識的積淀,通過自己對已有文化知識的學習研究,提煉出的人生觀,世界觀自然融入到自己的道德意識積累中,而形成的一種由內而外散發芬芳的修養,擁有這種萬花底蘊的積淀能夠幫助歌唱者理解作本的基本創作主旨及創作感情的起伏變化線條走向。
另一點 ,豐富的人生體驗是我們每個人都擁有的一份私有財富,由于我們每個人的生活環境,生活經歷,生活方式,生活態度等等 各方面都有著較多的不同,因此每個人的人生體驗更是千差萬別,各具不同。我們要珍惜這種人生體驗,品味這種感情經歷,提高我們對作品意境的感知度,對作品情感變化的敏銳度,這對于我們演唱作品的細節處理起到畫龍點睛,水到渠成的巨大作用。
二、理論素養
歌唱者演唱聲樂作品是一種負責而綜合的活動,一首聲樂作品由旋律,節奏,節拍調性,調試等多方面音樂元素共同組成,我們要想完整的演澤作品的統一感與美感,就要有扎實的音樂理論知識以良好穩定的聲樂演唱技術
關于音樂理論知識,就是通過專業學習,能夠較好的把握作品曲調,節奏,節拍,速度,力度,音區,音色,伴奏,調試。調性等發面的問題,這是理性把握作品的前提條件和有效途徑。
良好穩定的聲樂演唱技術是要經過長期的專業訓練而獲得的一種能力,它包括氣息的運用,共鳴的位置,腔體的有無舌頭的放松,喉頭的穩咬字的清晰等等多個方面,擁有了這種技術,才會有良好歌唱音色的可能
總之 ,正如著名聲樂教育家沈湘老師所說:歌唱技巧是獲得歌唱藝術表現力的重要手段,歌唱者必須重視技術的磨練,以求藝術的完美。
三、通感素養
“樂是心靈的迸發,它不像化學那樣能夠進行實驗分析,對偉大的音樂來說,只有一種真正的特性,那就是感情”費德里克柏遼慈的這句話充分說明了“感情”在音樂作品中核心意義及巨大作用。
感情是一個人的精神需要或者心理獲得滿足的需要,感情這種力量對人的影響非常大,高興時候人們不禁開懷大笑,手足舞蹈,傷心時人們會垂頭喪氣,痛哭流涕???——我們每天都生活在不同的感情境遇中感情在很多時候很多場合時一個人行為的精神力量和支柱,所以當歌唱者在把握處理作品時,一定要根據作品旋律起伏走向與歌唱提示,認真體會操作者所要表達的感情,力求與作品中主人公形成共鳴,有了這份通感,就等于把握到了作品的靈魂與精髓所在。
四、傳情素養
歌唱者體會到了作品所內含的感情是第一步接下來更關鍵的是理性的,有控制的,適當的,準確的選擇合適的方式,有控制的將這份情感傳達出去,影響感染聽眾,這就是傳情素養。
歌唱者可從作品整體出發通過自己對作品的了解,寄情于中,對歌曲進行藝術加工,使歌曲注入無限活力,更多內涵,把這份情感傳達出來,使歌唱者與聽眾之間的感情得到共鳴,共同從中受到藝術感染,得到藝術享受。
五、表演素養
表演是展現作品成形的最終形成,它要求歌唱者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精湛的演唱技術,深情的情感表達,完美的肢體表現,穩定的臺風氣質等各方面,這些能力的培養人能通過大量的演出實踐活動獲得,經過長期練習總結,形成富有歌唱者自身個性特色的視聽盛宴。
早在魏晉時代,《世說新語》中有“絲不如竹 ,竹不如肉”的說法,這“絲”指管樂器,“肉”指美妙的歌喉,從古至今,歌唱都是一件美好動人的事情,讓我們多多培養各方面的藝術修養,乘上高雅的歌唱之翼,飛向我們心中的藝術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