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海艷
摘要:金融風暴的沖擊使我國農民工就業面臨新的困難和挑戰,新形勢下的農民工就業問題受到社會的普遍關注。本文首先介紹由金融風暴引發的“農民工失業潮”,其次從加強農民工就業能力培訓、鼓勵農民工回鄉創業等五個方面探討了當前促進農民工就業與發展的對策。
關鍵詞:金融風暴;農民工失業潮;對策分析
中圖分類號:F304.6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09)11—0013—02
農民工是我國改革開放和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涌現的一支新型勞動大軍,是我國工人階級的新鮮血液,是推動我國經濟社會建設的重要力量。近年來,農民工問題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焦點,國內許多學者對農民工就業問題進行了研究[1] [2] [3]。在金融風暴的沖擊下,這個問題變得更為重要、也更為緊迫。據農業部統計,截止2008年底,中國的農民工人數已達2.26億,只要有1/10的農民工就業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絕對值就將達到2260萬,不容小視。因此,有必要在金融風暴的新背景下關注農民工的就業問題,以保障我國現代化進程穩步地向前推進。
一、金融風暴下的“農民工失業潮”
美國自2007年4月以來爆發的次貸危機,如同一場史無前例的金融“海嘯”波及全球。由次貸危機而引發的金融危機,已經波及實體經濟和生活,并向世界擴散,將不可避免地對全球經濟產生深遠影響。美國的次貸問題已經全面升級為“大蕭條”以來最為嚴重的金融危機[4]。美國金融危機的演化必然會引發全球的經濟衰退,這對于中國經濟來說無疑會進一步加大外部經濟沖擊的可能性,使中國經濟增長面臨新的外部挑戰[5]。農民工作為中國社會的弱勢群體,也因此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困難和考驗。
中國社科院發布的2009年《社會藍皮書》指出,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我國東南沿海地區農民工歇業、失業和返鄉現象比較突出。中國國家統計局于2008年底表示,返鄉的農民工已超過7000萬人。大批農民工返鄉,是近十幾年來罕見的經濟現象。古時稱流亡在外受人雇用的人為“雁戶”,謂如雁去來無恒也;英語中將農民工稱為“migrant workers”,意為背井離鄉像候鳥一樣往來遷徙。
金融風暴使這種候鳥式的遷徙顯示出節奏被打破的跡象,并呈現出新的時代特點:(1)速度快,短期內大批農民工失業。(2)波及面廣。大批農民工工作的突然失去不僅關系到農民的生活、農村的穩定和農業的發展,還是一個包含了經濟利益、社會權益、政治權力及文化融洽等內容的綜合性問題。(3)影響深遠。大批農民工失業直接影響億萬農民工及其家屬的切身利益,同時也會影響中國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的進程。因此,妥善解決金融危機背景下的農民工失業問題既有現實意義也有理論價值。
二、新形勢下促進農民工就業與發展的對策
在短短幾個月內,中國由“民工荒”轉變為“農民工失業潮”。大量農民工返鄉,無疑會給本來已經嚴峻的就業形勢增加新的壓力。雖然以往有大量研究探討農民工的就業問題,但面對新形勢,應該有新思路和新舉措,努力把就業壓力轉化為新的工作和發展契機。
1.加強農民工就業能力培訓。據國務院2006年發布的《中國農民工調研報告》[6],我國農村勞動力中未接受過職業培訓的占3/4以上,只有1/5接受過各種不同形式的短期培訓,接受過初、中級職業培訓的農村勞動力人口不到5%。自身素質不高成為當前農民工返鄉的重要主觀因素,因此,要促進返鄉農民工的再就業,完善與農民工就業相關的培訓服務工作勢在必行。“一技之長”是農民工就業的本錢。在搞好調查,了解本地企業和大項目建設用工需求的前提下,由政府安排專項資金,加強市場分析預測,選擇用工前景好的崗位工種開設“適銷對路”的培訓課程,實施定向、訂單式培訓,比如給農民工開展農機駕駛與維修、沼氣工、食用菌栽培加工、特色養殖和山野菜加工等特色產業發展所需技能的培訓。在解決農民工就業的同時,也相應的調整了各地長期存在的農民工技術斷檔難題。
2.鼓勵農民工回鄉創業。農民工不僅是打工者也是技術工人,是一股潛在的創業力量。民工回鄉創業作為外出打工的一種派生現象,對拓展農村就業,發展縣域經濟有著重要的積極意義,對促進農村城鎮化發展有積極的影響[1]。許多農民工在外出務工的過程中開闊了眼界,掌握了一定的技術技能,對市場經濟也有一定的了解。即使沒有金融危機的影響,也有不少人自行回鄉創業。現在,雖然更多的農民工返鄉是出于無奈,但他們同樣可以憑借在外務工時積累的技能、資金或經驗自己創業,并且可能創造一些就業機會,帶動更多的鄉親改變農耕生活方式。在積極提倡農民工返鄉創業的同時,各地政府也應適時推出優惠措施幫助農民工走好創業第一步。對于回鄉創業的農民,給予相應的土地、稅收、信貸等優惠政策,調動農民工創業的積極性,靠創業帶動就業。
3.借力金融風暴調整產業結構。金融風暴既是挑戰,也是產業結構升級轉型的良機。目前,我國第三產業發展比較落后,而第三產業的繁榮與發展程度的高低,已成為衡量現代經濟發達程度的重要標志之一。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有利于優化生產結構,促進市場充分發育,緩解就業壓力,從而促進整個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美國金融危機爆發后,中國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減少,出口生產企業訂單減少,企業遭遇困難,不得不裁減用工,其中大部分是農民工。農民工失去了傳統就業領域的大量機會,失業風險不斷升級。此時,可以借機引導農民工由生產加工類企業往家政等服務行業轉移,提高第三產業的比重,加快產業升級步伐。
4.加強部門聯合,做好相關服務。加強人力資源市場信息網絡及相關設施建設,建立健全人力資源市場信息服務體系,促進勞務信息共享,完善市場信息發布制度;勞動部門要組織各服務站、勞務輸出基地、培訓機構、勞務協會等中介組織等開展勞務對接和職業介紹,擴大農民工就業門路;聯合相關部門做好回鄉農民工維權服務等。同時,要注重研究農民工工作新情況、新形勢和新問題,創新工作思路,共同解決發展中遇到的實際問題;農業部門應把回鄉農民工當作發展現代農業、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骨干力量;政府應加大公共財政支出,在基礎設施建設、民生工程、環保工程等方面幫助農民工尋找就業崗位,特別是農村生產基礎設施、鄉鎮文化、衛生等設施建設。
5.完善農民工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建立適合農民工特點的社會保障體系和公共服務,以解決農民工的社會保障問題。首先,根據農民工的就業和生活狀況,建立農民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7]。當前大批農民工失業,生活經濟來源切斷,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可以穩定局勢。其次,研究制定低費率、廣覆蓋、可轉移并能夠與現行養老保險制度銜接的農民工養老保險辦法。探索建立與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與其他保障措施相配套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再次,積極引導返鄉農民工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障農民工工傷保險權益,抓緊制定農民工社會保險關系異地轉移與接續辦法,加強返鄉農民工疾病防控、計劃生育及子女義務教育、適齡兒童預防接種等公共服務。
三、小結
金融風暴的沖擊雖然給我國農民工就業帶來了巨大的壓力,但只要社會各方共同努力,積極采取促進農民工就業與發展的措施,就能化危機為契機,迎來農民工就業的春天。
參考文獻:
[1]王西玉,崔傳義,趙陽.打工與回鄉:就業轉變和農村發展——關于部分進城民工回鄉創業的研究[J].管理世界,2003,(7).
[2]鄭功成,黃黎若蓮.中國農民工問題:理論判斷與政策思路[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6,(6).
[3]白南生,李靖.中國農民工的總體性狀況分析[J].中國社會科學(英文版),2008,(3).
[4]何德旭,鄭聯盛.美國新一輪金融危機解析[J].理論前沿,2008,(23).
[5]雷達.客觀估計美國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J].理論視野,2008,(11).
[6]國務院研究室課題組.中國農民工調研報告[R].北京:中國言實出版社,2006,(4).
[7]李愛琴.農民工社會保障的實證調查與政策建議——以徐州市農民工為例[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8(1).
Countermeasure Analysis on the Influx of Migrant Workers Unemployed under the Financial Storm
Wu Haiyan
(Business School of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1)
Abstract: The impact of the financial storm brings new difficulties and challenges to the employment of migrant workers in our country, and the employment of migrant workers attracts a universal concern from the society. This article firstly introduces the influx of migrant workers unemployed caused by the financial storm, and the takes a discussion of the countermeasures to these questions. The countermeasures include strengthening the employ ability training of migrant workers, encouraging migrant workers to venture at their hometown, etc.
Key words: financial storm; influx of migrant workers unemployed; countermeasure analy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