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晉如 鄺雪英
摘要:基于當前職業院校學生普遍學習興趣不高的基本現實,從學生學習興趣淡薄的現狀分析出發,剖析問題產生的根本原因,并以此為基礎,對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策略與途徑進行探索,最后提出保障性的建議,期望能對當前的教育教學改革提供一些啟發。
關鍵詞:職業院校,學生,學習興趣,激發
作者簡介:陶晉如(1944-),男,上海工藝美術職業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與管理。鄺雪英(1968-),女,上海工藝美術職業學院高級講師。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
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1-7518(2009)02-0024-02
在職業教育領域,近年來由于“普高熱”的推波助瀾,職教發展出現嚴重滑坡,職校生源也節節告急。所以,基于職業院校及學生本身的特殊性,對這一群體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行深入探討,有助于推進當前的職業教育
教育教學改革,從本質上提高職業教育的教學質量。
一、學生學習興趣缺乏的現狀分析
職業院校的學生學習能力相對比較弱,如果加之興趣的缺乏,則教學效率必然無法有效提升。當前職業院校的基本現實是:學生普遍缺乏學習的興趣,厭學的情緒逐漸蔓延,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教學質量下降。當前,職業院校的學生缺乏學習興趣,最直觀的表現就是老師“上”老師的課,學生“混”學生的課,學生對于學習內容置若罔聞,師生之間缺乏互動與交流,自然,教學質量和效率不能提高,教學效果無法盡如人意。
(二)學生心理不穩定。學生學習興趣缺乏的外在表現是學生的心理狀態不穩定,引起了各種不積極應對變化。
一是情緒低落。由于缺乏學習的動力及適應的調節,學生的學習熱情淡薄,表現為處事冷漠任意、缺乏時間感、情緒低落等狀態。
二是缺乏自信。學習是學生的主業,學生一旦對學習失去興趣,就會失去學習驅動力,隨之表現出對自己不自信,從心理暗示角度來看,“失敗”就會如影隨形。
三是心情浮躁。學生一旦對自己的未來及自己的情緒不能自控,人也變得比較浮躁易怒,如果有任何誘導因素產生,就很容易產生不安定的因素。
四是目的不明。學生由于對學習不感興趣,會出現對未來茫然困惑,對自己的職業生涯難以把控的現象。思維混鈍或繚亂,學習目的性十分模糊。
五是目標轉移。既然對學習缺失了興趣,則學生就會轉移目標,即干脆轉移到新的興趣點上去,諸如網絡、游戲等。
(三)教師出現“應付”狀態。由于情緒的影響性,使得學生的學習情緒會間接影響到教師的教學情緒。學生學習有積極性,教師的上課熱情自然高漲,而學生對學習不感興趣,無法互動,則教師也會表現出“應付”的
狀態,這一現象在職業院校的教師中比較明顯,這也從一方面影響了教學質量的提升。
二、影響學生學習興趣激發的主因分析
愛因斯坦曾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學生對自己的學業失去了該有的興趣,則教育教學必然是很難持續推進的。因此,探究影響學生學習興趣激發的原因,對于正確選擇激發策略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總體來看,影響學生學習興趣的主要原因可以歸結為:
(一)社會誘惑的蔓延。當今時代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信息的膨脹與欲望、誘惑的蔓延,使得一些不良風氣迅速在各種人群中傳播,身處其中的職業院校學生也無法避免地受到傷害,無心學業。早戀、吸煙、酗酒、逛網吧,甚至打斗等現象,在一些職業院校中時有發生。因此,社會大環境的負面影響是致使學生失去學習興趣的一個重要因素。
(二)家庭教育的缺失。家庭是影響學生心理發展的重要因素。據上海市教科院職成教所所做的研究表明,職校學生的家庭教育是有缺陷的,調查顯示,職校學生家庭中單親、缺損家庭以及父母雙下崗家庭的比例明顯要高于普通家庭,相當一部分職校學生的父母親由于在文化程度、生活態度、教養方式上存在著缺陷,使這些學生往往得不到親情的關懷,得不到必要的、正確的家庭教育。因此,家庭教育不完整也是導致職業院校學生學習興趣缺乏的重要原因。
(三)學校管理的不足。學生對學習缺乏興趣也與學校的辦學理念與管理機制有著直接的關系。特別是職業院校的管理手段和規范,可能由于缺乏系統的思考與研究,往往會在科學性以及對學生的適應性和發展性上考慮不充分,造成學生的不適應和逆反心理,并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教學效果的實質體現。因此,職業院校管理上的失當也會影響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
(四)教師素質的缺陷。教師是直接與學生互動實施教學的重要承擔者,教師的個人素養和教學理念、知識結構、教學方式等會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趨向。除了教育理論與方式不得當之外,不可否認,確實有一些教師的綜合素質不高,師德低下、業務不精、教學理念陳舊、教學內容枯燥、教學方法單一,甚至簡單粗暴,肆意處罰學生,使學生對學習充滿了厭惡和恐懼,其中有的教師自身存在一些心理問題或心理障礙,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因此也會造成對學生的傷害。
(五)學生心理的脆弱。學生自身的個性心理特點也是影響其學習興趣的重要因素。有些職業院校學生因缺乏自理自律能力,無法有效分配時間,造成學習時間不足,增加了學習上的難度,挫傷了對學習的自信;有些學生因不善于處置成長中的煩惱,碰到矛盾束手無策,分散了學習精力,久而久之,產生了厭學情緒;有些學生因遇到某些挫折或不幸,會突然間出現心理失衡,容易發生自暴自棄,對學習喪失興趣。凡此種種,均與學生年輕、心理成熟度低、心理素質差等因素息息相關。
三、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策略
能否有效調動職業院校學生的學習興趣,關系到教學的成功與否。只有當學生對其所學習內容產生了興趣,才會有學習的動力,才會有學習的效果。因此,為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筆者建議可在以下策略上進行把握。
(一)實施積極的思想教育。首先必須通過各種途徑對學生實施思想教育,積極引導學生的學習趨向。可行的思想引導途徑有:一是設計一些主題的教育活動,諸如去企業參觀考察、參與社會活動(如博覽會、學術研討會、專業技能比賽)、組織郊游等;二是將思想教育貫穿于課程中,將德育滲透到各個教學環節里,通過一些鮮活的案例及教師的引導啟發使學生構建起學習的目的性;三是組織一些講座、報告,如:請一些有代表性的專家、學者開設講座,請一些事業有成的校友作自我成長的報告,讓學生在聆聽中感悟人生價值,激發學習動力。
(二)加大教育教學改革力度。教學內容與方式等的滯后,也是影響學生學習興趣激發的重要原因,因此,職業院校必須大力推進教育教學改革,促進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方式等的轉變。在目前一些學校教學中,缺少讓學生探究與研究的過程與機會,學生只是盲目地接受知識,缺乏對知識的判斷與選擇,教學效果不理想。其實,從學生的天性來講,在適應的引導下,他們樂于探究,有對事物的天生的敏感與好奇。因此,在教育教學改革過程中,必須融入新的理念、新的內容、新的手段與方法,讓學生多一點探究的機會,這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果。
(三)提高教師的自身素質。教師是教育的直接傳遞者,因此,教師的影響是巨大的,教師的素質和人格魅力是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因素。教育家夸美紐斯曾說過:“教師的任務是用自己的榜樣來誘導學生。”學校及教師對學生的引導必須是建立在教師自身發展的基礎上的。因此,對教師的關注也是不可忽視的。
(四)加強職業生涯規劃指導。職業生涯規劃是指個人發展與組織發展相結合,通過對職業生涯的主客觀因素分析、總結和測定,確定一個人的奮斗目標,并為實現這一目標,而預先進行生涯系統安排的過程。職業院校應當對學生進行積極的職業生涯規劃指導,讓學生了解行業的發展現狀與趨勢,接觸與自己專業有關的新技術、新工藝和新發展,以此讓學生提早接觸社會,有機地進行總結與對照,挖掘自己的優勢和潛能,構建合理的職業生涯發展規劃,達到自我教育,自我設計,自我成長的目的。在職業生涯規劃過程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鞭策學習動力。
(五)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適宜學生學習動機激發的學習氛圍與情境也是十分重要的。在教學中,包括在職業教育的實踐教學過程中,我們也需要為學生創設各種適合學生知識、技能、素養提升的情境,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的效果。教學情境的創設一般包括向學生提供具體活動的場景和學習資源,包括硬件環境設計、設施配備、細節布置等,以貼近學生的生活體驗,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主動性與求知欲,促進學生自主地學
習。
四、若干保障措施
為了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相關策略的具體實施與體現,應當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保障機構。
(一)健全政策與法律法規體系。除了現有的政策與法律法規之外,建議應根據職業院校的發展現狀、特征與趨勢,出臺一些行之有效的支持政策或法律法規,諸如針對校企合作方面的法律條款、促進教育教學改革方面的政策文件等,以形成規范的法律體系。政策與法律法規體系的規范不僅體現出政府的重視,更可以積極促進職業院校的教育教學改革,有效提升教學質量。
(二)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社會大環境良好氛圍的形成是降低學生接受誘惑的風險、促進學生學習需求的重要因素。因此,為了學生的發展與社會的穩定,要集全社會之力,調動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整合社會各類資源,逐步形成政府要加強立法和監管、市場要宏觀調節、社會要全面掌控、學校要積極引導、家庭要密切配合的“五位一體”的發展模式,努力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三)強化學校制度建設。做任何工作,如果缺乏相應的制度保障,其效率和穩定性就會受到影響。完善的制度保障,應當是促進職業院校教育教學改革及其實際成效的根本保證。因此,為促進教改實效,必須在學校層面注重各項制度建設,包括教育教學改革方面、師資隊伍建設方面、管理方面的制度建設等,并逐步形成有效的制度建設體系,保證工作的長期性與穩定性。
(四)逐步形成管理與監督機制。制度的建立必然涉及到管理與監督。職業院校應當不斷加強管理規范,以管理促質量,同時,要順暢管理機制,理順管理的各個環節,使管理工作能夠有序進行。同時,學校要十分注重對各項工作的監督,以督促教育教學改革的規范化發展。此外,學校的發展狀況還應當主動接受社會各界,如媒體、行業協會、用人單位、學生家長的監督,并定期進行體制機制的改革與調整。
(五)注重校園文化建設。校園文化的建設是學校改革與發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職業院校建設和諧校園文化,能為學生完善知識結構、提升素質能力等多方面提供和諧的成長環境,并且通過校園文化的熏陶,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以文化影響學生,并形成學生獨特的文化素養。建設和諧校園文化就是要善于發現校園內外有利于學生成長的文化要素,通過總結、吸納、篩選、積淀,形成具有職業院校自身特色的校園文化,為學生健康成長提供積極向上的和諧氛圍。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1996年提出了未來教育的四大支柱,即“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對于“學會求知”而言,學生的學習興趣自然是最為關鍵的。學習興趣是學生的天性,關鍵是我們教育工作者如何去激發他們的天性,這一問題確實值得進一步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張春興著.現代心理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5月.
[2]吳鼎福諸文蔚著.教育生態學.江蘇教育出版社,1990年11月.
[3][美]羅伯特.G.歐文斯(Robert G.Owens)著.教育組織行為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