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相武 俞勁創
摘要:指出傳統數控技術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分析了高職數控技術人才的需求狀況,介紹數控技術教學改革的思路和做法。針對人才市場的需求,結合本校的具體情況,探索了一條較為可行的數控專業教學方案,并就如何組織實施提出了若干觀點。
關鍵詞:職業教育;數控技術;數控實訓
作者簡介:賈相武,男,(1974-),寧夏中寧人,講師,碩士研究生,浙江交通職業技術學院機電系,主要研究方向:數控技術、模具工程、設計方法學等;
中圖分類號:G642.4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
一、數控技術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定位不準。高職數控技術的教學應注重技術、技能的培養,無論在課程設置、教學內容,還是在教學模式上與普通高校都有很大的區別,但不少高職院校套用普通高校的教學模式,重理論輕技能[1]。
(二)教學計劃不盡合理。數控技術教學計劃安排、課程設置、教材使用等方面還不盡合理;在教學計劃安排上,實習教學安排偏少、偏遲;在課程設置上,不考慮學生實際,過分強調多而全,顯得雜而無重點;在教材使用上,往往將本科教材略加修改刪節就作為高職教材。
(三)教學環節脫節。在傳統的數控技術教學中教育理論和教學思想是先學基礎理論,再集中一段時間進行實習或實訓。其結果是使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脫節,教學效果不佳[1-3]。
(四)經費不足儀器設備臺套數有限。實訓儀器設備臺套數不足,不能滿足學生的規模人數的要求。一方面造成實訓周期長,教師的重復工作量大;另一方面,不利于學生操作技能和動手能力的培養。

二、解決的措施
(一)理論優化整合。以實用實效為原則,精心設計核心課程與訓練項目的教學內容。我國高等職教現行的課程方案使學生在學校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學習一些與將來所從事工作關系不大的理論知識。例如:傳統的《金屬材料及熱處理》大量闡述金屬學理論及熱處理工藝。而一般機械加工技術工人只要掌握主要金屬材料的機械、工藝特性即可,無需了解金相組織及其微觀結構。傳統的《機械制造工藝學》全面介紹各種工藝知識,由于學生缺乏感性認識,大部分知識成為“空中樓閣”,學習效果不佳。為了克服上述弊端。提高職業教育的實用性和實效性。我們在核心課程和訓練項目內容的設計上,借鑒國外先進的教學理念,對相關專業知識和技能要素進行篩選和整合,同時融合相關的實踐教學于其中。下面僅以核心課程中最為典型的《工程制圖》、《機械制造技術基礎》和《數控機床控制技術基礎》為例進行整合,詳見表1所示[5]。
(二)實踐應針對市場需要。以企業需求為導向,合理配置各專門化方向的核心課程與訓練項目,利用學校進行基礎訓練,掌握基礎知識。通過企業進行頂崗實習和合作定向培養等多種靈活手段提高學生實踐能力。
我們認為,數控技術應用專業人才培養的具體目標,定位在以培養數控機床操作和數控加工編程人才,兼顧簡單的故障診斷與維護上是合理可行的。
(三)理論和實踐教學相融合。核心課程由相關理論知識與技能訓練項目組成,且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相互交錯,學什么理論,相關的實踐教學緊隨其后進行,達到理論與實踐教學相融合的目的,徹底改變理論和實踐相分離的傳統教學方法。這樣課程結構和內容既能保證理論實踐一體化等先進教學方法的實施,又可為全面客觀地評價教學質量提供操作平臺。
三、實施方法
所有的實訓內容,在完成基礎課程如:《機械設計基礎》、《機械制圖》、《互換性與技術測量》等后,圍繞《機械制造技術基礎》核心課程穿插進行。課程進行完,單項實訓也基本結束,然后進行綜合實訓。具體實施方法如下:
(一)劃分模塊
數控技術實訓作為一門獨立的知識體系,由一系列相關的知識構成,分布在教材的不同章節中。教學中,根據知識相互間獨立性,可以將實踐教學劃分成兩大模塊[6]。
1.單項技術模塊。這一模塊中,把實訓劃分成單個的部分,然后以班為單位或以組為單位將實訓交叉進行,保證每二名學生一臺設備,同時也可使設備不會閑置,提高設備的利用率,充分保證了實習的效果和效率。單項模塊劃分如表2所示,包括了金工實訓、數控車床操作、數控銑床操作、加工中心操作、線切割、電火花、數控機床維修等訓練內容。通過這一模塊的訓練,使學生熟悉單一數控機床的操作、安裝、維修。

2.綜合應用模塊。這一模塊中,安排了復雜零件的編程、加工、數控設備的安裝及維修等訓練內容。通過這一模塊的訓練,使學生能綜合使用各種CAD/CAM軟件和數控設備對復雜零件進行加工,能獨立進行數控設備的安裝、維修。綜
合模塊的具體劃分方法如表3所示。

3.畢業實習。畢業實習是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理論聯系實際學習的重要階段,積極組織學生到工廠從事本專業或是相關專業崗位的項崗實訓。使用學生對理論知識有深層次的掌握和了解。
(二)分組實施
穿插進行的實訓不一定是以班為單位,而是根據設備臺套數和師資數量劃分為不同的小組,如機械制造基礎課簡單的介紹完基本內容后,進行的金工實訓可以劃分為鉗、車、銑、刨、磨、焊六個小組,每組輪換實訓,使學生不會浪費時間,同時有效的利用師資和設備,隨著理論課的深入,當學完《互換性與技術測量》后,前面有些實訓已經結束的就開始加入新的實訓內容如裝配等,具體穿插方法見圖1所示,表中各項目的內容如表4所示。

在授課方式上,我們采用邊教學做一體的方式。例如,在講授數控編程時,我們將坐標系建立放在設備上來講等方法。
圖1圍繞《機械制造技術基礎》課程的理論和實踐教學融合模式

四、結論
新的教學模式具有如下特點:
1.以就業為導向,即根據本專業畢業生將要從事職業崗位(群)的應知要求、應會要求、能力要求設置課程內容。為了增強畢業生的適應能力和競爭能力,課程內容和教學要求應具有一定的先進性和超前性。
2.貫徹“教學做合一”的原則。即學生將來要做什么就學什么,學生要學什么教師就教什么。在專業教學中,簡化原理闡述,刪除無實用價值的陳舊內容和繁冗計算。充實本專業的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突出與操作技能相關的必備專業知識教學,強化專業技能的培訓。
3.核心課程由相關理論知識與技能訓練項目組成,且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相互交錯,學什么理論,緊跟著進行相關的實踐教學,達到理論與實踐相融合的教學的目的,徹底改變理論、實踐教學分離的傳統教學方法。
4.打破現行的單科單獨進行實訓的專業課程體系,實行專業課程的綜合化和模塊化。
參考文獻:
[1]林新貴.論“數控技術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和實施[J].職教論壇,2006年4月教研版:34-36.
[2]張永霞,李宏艷.淺談高等職業教育專業課實驗教學改革模式和舉措[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06(6):23-26.
[3]方喜峰,張勝文.數控技術應用實訓方案探討[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第24卷第6期:90-92
[4]伍國明.實驗室體制創新與實驗教學改革的探索實驗室研究與探索[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6(3):380-383.
[5]顧力平.論數控技術應用專業實踐教學創新體系的構建[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5(2):66-69.
[6]徐紅巖,張穎熙.高職教育實施彈性學制課程體系的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