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勇
摘要: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身心正處于重要的成長時期,他們的認知、情感、思想等仍處于形成和發展過程之中,各種心理矛盾錯綜復雜,普遍存在自卑感強、自控能力低、適應性差等心理弱點,迫切需要學校加以引導和教育。就中職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開展的路徑作一些理性思考,期望有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并優化學生其他素質的發展。
關鍵詞:中職校,心理健康教育,路徑
作者簡介:陳勇(1970-),男,江蘇宿遷人,灌南教育中心高級教師,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1-7518(2009)02-0051-02
當前,針對中職學生出現的諸如苦悶、自卑、彷徨、逆反、抑郁、消極等心理問題以及由此而產生的厭學、恐學、早戀、情感脆弱等現象,部分中職校已經開始關注或加強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及輔導工作,但由于思路不夠清晰,導致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存在諸多問題。總的看來,當前中職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仍不夠成熟。很多學校強調的是對個體心理障礙的咨詢,試圖通過診斷、干預等技術,解除其心理不適,存在重視咨詢而輕視疏導的傾向。在說明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時,往往只是列舉了許多生活中偶然發生的、不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來說明中職生的心理問題有多嚴重,為此,使一些人誤認為心理障礙過于普遍或心理健康教育的對象只是存在心理障礙、人格缺陷的少數異常學生,與多數心理健康的學生無關。事實上,有嚴重心理障礙的中職生畢竟是少數,更多的職校生面臨的是成長與成才、情感與事業及日常生活等問題,這些問題并不構成心理異常的主要方面,但它們都直接影響著學生心理的健康成長。
通過剖析現行中職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種種問題,筆者認為實施心理健康教育可從以下八條路徑著手:
路徑一:正確定位心理健康教育。中職校心理健康教育應定位在提高心理素質,防治心理障礙,維護學生心理健康上。建立起以預防教育為主、防治結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把重點放在面對全體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上,同時關注有心理障礙及心理疾病人群的心理防治、心理康復工作。
路徑二:開設對應中職學生特點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把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列入課程計劃之中,根據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體系,采用適合中職生特點的學生用書及教師參考資料、指導綱要、實施要點和活動設計,使中職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可圍繞以下幾方面進行:普及必要的心理學與心理健康知識,提高師生對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激發中職生參與心理健康訓練與自我教育和自主活動的積極性;幫助學生認識自己身心的特點;針對不同階段學生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進行預防教育。
路徑三:寓心理健康教育于中職學科教學之中。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既貼近學生的心理,又增強學科的魅力,是提高中職生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主要途徑。要處理好以下四個方面的關系:1.一處理好師生關系,強調課堂教學中師生關系的平等互動,以師生合作為中心,體現人格平等和人文關懷。2.處理好學生與知識的關系,讓文化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訓練成為中職生興趣和求知的源泉,在達成挑戰性目標的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3.處理好學生與自我的關系,教學中創設各種各樣經過學生自身努力后能達到的學習目標,使學生在達到目標的過程中獲得自信心與成就感。4.處理好課堂學習中學生與思維的關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重視引導學生求疑、求異、求廣,要求學生“學”“思”并重。
路徑四:積極開展個別心理輔導,適當進行心理健康專題講座。個別心理輔導主要針對存在學習不適應、考試焦慮、師生溝通、親子溝通困難、情感問題迷茫等來訪的中職生個人進行,以幫助他們解除心理問題,克服心理障礙,使心理朝健康的方向發展。
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要平等待人,尊重有心理問題的學生的人格,擔當輔導的教師要使自己成為這些學生的朋友,這樣才能架起溝通心靈的橋梁。
2.慎用測驗,要科學準確地診斷中職生的心理問題,但不要因此而加重他們的心理負擔。
3.與家庭密切配合,幫助家長提高心理輔導水平,準確了解和掌握學生的心理行為表現。
另外,適當開展心理輔導講座能夠提供有效的學習、人際交往、情緒調控等方法,為學生個性發展提供指導。對于中職生的一些共性問題可采用團體輔導的方法來解決,可進行全校性的講座,也可根據不同專業特點舉辦相應的講座。
路徑五:班主任全員參與心理輔導工作,開拓實施心理輔導工作的新路子。
中職校的班主任,必須強化自已在心理輔導工作中的主導地位,通過心理輔導激發中職生實現自我教育。要深入學習心理學理論,全員參與心理輔導工作,讓學生集體在系列主題教育活動中培養健康的心理狀態;讓學生個體在個別輔導中認識自我,消除困擾,適應環境,改變不良行為。還要注重與相關的課任教師共同營建健康心理環境,教師們心理素質中的樂群性、理智感和情緒穩定性達到了良好狀態,師生之間的心理聯系必將大大地得到改善。
路徑六: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內外活動,有助于中職生良好心理品質的形成。
可以根據中職生心理發展的特點,組織多種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對他們進行抗挫折訓練,訓練他們遇到困難自我處理的策略;也可以開展一些主題教育活動,使學生學會與同伴交往,并從中感受到自我的價值。組織學科知識競賽、專業技能大比武、演講辯論會等,都需要學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在各種活動中,學生獲得了親身體驗,在體驗中感悟,在感悟中升華,有效促進了良好心理品質的形成。
路徑七:在防治各種心理異常學生的同時,針對廣大心理健康的中職生提供發展性咨詢。通過發展性咨詢,幫助中職學生了解自己在心理發展過程中要注意的各種心理問題,促進全體學生充分挖掘自己的潛在能力,充分發展自我。如果把中職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側重點放在障礙咨詢上,勢必會降低心理咨詢的目標,還可能把學生成長過程中出現的發展性問題當作適應困難而納入心理異常的范疇,不利于根據素質教育的要求對全體中職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路徑八:建立學校和家庭、社會心理健康教育的溝通渠道,優化教育環境。造成中職學生心理不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家庭不良教育的影響,二是社會上不良因素的困擾,三是學校教育工作的不力。因此,學校、家庭、社會必須形成合力,各方面力量密切配合,特別是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要統一起來。中職校應加強政工隊伍的建設,讓他們多學習一些心理學方面的知識,并采取一些積極有效地措施,使班主任或輔導員密切關注中職學生動向,及時了解學生的某些思想波動、心理困惑,主動找學生談心;中職校還應當與家長建立廣泛的聯系,并將相關情況及時主動地反饋給家長,提高家長對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識,使心理健康教育突破校園界限,擴展到家庭、社會,形成學校——家庭——社會結合的網絡系統,成為全社會都關心、支持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