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審計教學方法大多還停留在傳統的以講解為主的滿堂灌方式上。這種方式重理論、輕實踐,不能充分調動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忽視了學生在教學中的主動性,不利于學生的個性發展。對傳統授課方式進行調整,積極引進案例教學法,提出了案例教學在職業教育中的實施方案。
關鍵詞:審計;案例教學法;職業教育
作者簡介:高素芬(1966),副教授,唐山職業技術學院財經系會計知識延伸教研室主任。
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1-7518(2009)11-0024-02
職業技術教育具有注重實效性的特點,即其培養學生的目的偏重于實際應用,學生在職業技術教育中應獲取相關的職業技能并熟悉其應用環境。學生擇業后無法適應社會崗位要求,最大的問題是所接觸的領域和環境對他們來說是全新陌生的,因此,將案例應用到職業技術教育的教學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實施審計學案例教學法的意義
案例教學主要是指在學生掌握了有關基本知識和分析技術的基礎上,在教師的精心策劃和指導下,根據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的要求,運用典型案例進行深入分析和討論,通過學生的獨立思考或集體協作,進一步提高其識別、分析和解決某一具體問題的能力,同時培養正確的管理理念、工作作風、溝通能力和協作精神的教學方式。這種教學模式的意義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理論聯系實際,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審計案例教學是在學生學習并掌握了一定會計學、經濟學、審計理論知識的基礎上,通過老師介紹、分析、剖析案例,引導學生把所學的理論知識運用于實踐活動中,或者通過具體案例的分析,傳授并幫助學生理解理論知識,以有效地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判斷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深化理論教學,鞏固相關知識。審計學涉及的相關學科門類眾多,內容寬泛。選擇典型審計案例進行講解,可以使各科知識綜合運用、相互滲透,有助于學生將已學的各科知識融會貫通,達到深化理論教學,鞏固相關知識的效果。另外,審計案例教學具有形象性、直觀性的特點,可使書本知識和實際工作緊密結合起來,達到理論與實踐的統一,縮短理論教學與實際工作之間的距離。
3.推動“啟發式”教學,提高教學質量。案例教學是一種遞推式、逐層分解式的啟發式教學。它可以較好地逐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積極思維的興趣,增強學生的理解能力,并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二、目前審計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由于長期受應試教育影響,學校一味地強調書本知識的學習,這必然導致教師照本宣科,學生死記硬背應付審計課程考試、審計技術職稱考試或注冊審計師考試等應試式的單一教學模式。這種模式忽視了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導致某些已通過考試或已獲得技術資格證書的學生在工作時仍然缺乏基本的審計實踐知識,缺乏獨立工作和協調工作的能力,甚至缺乏必要的人際溝通和社會交流的能力[3]。
2.重理論、輕實踐。據調查,我國多數高校只重視審計基礎理論、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教學,未能充分調動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使學生普遍感到審計課難度大。往往教材上寫的審計“條文”都能看懂,可是一接觸到具體實務則感到無從下手,結果出現教師上課講“條文”、學生考前背“條文”、遇到實際問題不會用“條文”的現象,以至于長期以來形成了教學與實踐脫節嚴重的問題,使審計專業畢業生在畢業后的一段時間內很難適應企事業單位的審計操作。
3.教審計專業的教師的社會實踐少。一個合格的審計專業教師主要應具備以下條件:第一,有高學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和獨特的見解,能迅速接受新知識,有處理實際業務的能力;第二,有豐富的實踐經驗,經常參與會計師事務。因此,針對當前審計教學中存在的普遍問題,通過多年的研究、從事教學的經驗、同其他審計學教師的交流研討加之與學生的溝通,筆者認為盡快實施案例法教學是審計學教學改革的方向。
三、審計學案例教學的實施
1.案例的選擇。設置恰當的案例是保證案例教學成功的關鍵。案例的選取應以激發學生求知欲望,培養學生理解能力,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根本出發點。因此,審計教師應根據教學需要精選案例[1]。
(1)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案例教學的最終目標是要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實際問題以及創新的能力。因此,案例的選取要注重審計基礎理論和方法的應用,要將適宜的審計基礎理論和方法融于具體案例之中。根據每個案例的要求精心提煉和整理,使案例通俗易懂、生動形象,更加吸引學生,做到每個案例既來源于實際又高于實際,激發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力爭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2)典型與啟發相結合。選取的案例要典型,能反映同類事物的一般特性,對學生能起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作用,還要有一定的難度,不能過于簡單,要讓學生有思考的空間。必須能夠揭露被審單位違紀違法行為的事實真相,引導學生領悟審計工作中所用的各種靈活審計手段;同時,教學案例的設計要能引導學生思考、分析和探索許多問題,以啟發學生的思維[2]。
(3)真實與適用相結合。對于沒有實際審計工作經驗的學生來說,他們所要學習的案例既要聯系他們已掌握的財務會計、統計、財務管理等各門學科的知識以及國家的政策、法規,又要讓學生掌握審計程序、審計方法以及收集、鑒定審計證據的過程,所以教學用的審計案例必須對學生有適用性。同時,針對那些面對巨大就業壓力、渴望走出校園的學生,在進行審計案例教學時,應該充分利用學生求真望實的心理,以客觀真實的審計案例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所選案例應盡量來源于審計實踐而避免虛構。
2.課堂教學的組織。審計理論來源于實踐但又高于實踐,案例教學法應用過程應是一個循環、完整、遞進的過程。要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在選擇了合適的案例的基礎上,還應把握好以下步驟:介紹案例—分析案例—總結歸納—形成理論體系。
(1)介紹案例。其目的是給學生創設一個審計實踐的情景,將學生從書本引到“審計實踐”中去。教師應結合授課內容的進度,對案例的種類、性質、內容進行簡單介紹,以便引導學生去思考問題。介紹案例既要言簡意賅又要生動形象,以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激發其學習興趣。
(2)分析案例。教師在介紹了案例之后,組織學生分組進行討論,學生根據各自對案例的認識和理解分別剖析同一審計案例,表明自己的看法,大家相互辯論,形成熱烈的討論氣氛。教師在討論中所起的作用只是引導,而學生則是案例討論中的主角。為了保證教學效果,教師要精心設計一系列問題來引導討論,要認真聽取學生的發言,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討論,烘托課堂討論氣氛,在不偏離主題的情況下,讓針鋒相對的觀點能夠充分表達出來。另外,作為教師最好不要立即給出肯定的觀點或正確的答案,這樣會使學生不加分析地接受從而放棄自己的想法,也許這些想法同樣正確甚至更有說服力。
(3)總結歸納,形成理論體系。教師在認真參考了學生的討論后,要進行相應地歸納和總結,并對學生的結論進行恰如其分的評判,指出他們各自的優缺點,把討論中遇到的難點和疑點問題進行剖析,引導學生進行更加深入的思考,提煉出理論知識,便于學生的進一步理解和鞏固。在時間允許的條件下通過教師引導學生總結歸納,形成理論體系。
總之,通過案例教學能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把已學知識運用到審計的“實踐活動”中去,充分調動學生在教學中的主動性,有利于學生的個性發展。因此,應積極引進審計案例教學法,以適應新時期對審計人才的挑戰。
參考文獻:
[1]趙平.關于審計學案例教學的探討[J].商業經濟雜志,2009:(3)23-24.
[2]趙正強.審計案例教學模式探索[J].中國林業教育,2003:(10)53-54.
[3]鄧楊.案例教學與傳統教學的區別[J].教育發展研究,2005:(6)13-14.
責任編輯:葛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