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麗 張 磊
摘要:基于物理學科的基礎性、科學性、規律性、實踐性,結合教學案例,本文從物理課堂教學提問前對問題價值的考慮、提問中對學生的傾聽、提問后給予學生的反饋三個方面探討了提問的技巧。
關鍵詞:課堂教學;物理教學;課堂提問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6148(2009)5(S)-0003-3
提問是課堂教學中極其重要的一個環節,某種程度上它是教師與學生心靈間的“潛望鏡”,這個“潛望鏡”的鏡筒、鏡面的設計不同,師生彼此看到的情形也會不同,因此,課堂提問的技巧關乎教學的效果。
提問在課堂教學中發揮著多種功能,如可以診斷、判斷學生的現有水平或者學生對新信息的理解程度;可以激勵與啟發學生,通過學生自己的表達理清思路,發展學生思維能力;可以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可以控制課堂節奏等。教師首先應熟知課堂提問的作用,進而預期自己在課堂提問中欲達到的目的。大量的課堂實踐表明,即使同一教學內容,提問的方式、用詞、語氣和神態不同,其效果也會大相徑庭。下面討論在提問過程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1 提問前,保證問題的質量
在提倡師生互動的今天,一些教師逐漸將“滿堂灌”的課堂變為“滿堂問”的課堂。這樣不可避免會出現一些低效問題,例如教師出于習慣會問一些很直觀的、所有學生都知道答案的問題,或者所有學生都不知道答案、教師自問自答的問題,或者答案所需考慮因素過于復雜、學生很難得出正確結論的問題,或者與所學知識無必要聯系的問題。這樣,雖然形式上讓學生參與到了教學中,但在本質上并沒有給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的機會,也就沒有從根本上變革學生被動接受的傳統教學模式。
因此,教師應保證所提問題的價值,有價值的問題必須具有一定的思維容量。從思維方向來看,其問題應該具備一定的開放性,可以給學生提供廣闊的思維空間,這樣才有利于調動學生思考的積極性與主動性,確保其思維活動持久。從思維力度來看,應該是學生通過深入思考才能解決的問題,而不是簡單再現的問題,問題的解決需要學生通過演繹、歸納、推理等復雜思維活動,而不是簡單的記憶、復述;從思維性質來看,所提問題應蘊含一定的思想性與哲理性,可以激發學生深層的思考,可以有效地促使學生討論。
學生在身臨實際的問題情景時,即使很熟悉的物理知識,有時也很難靈活運用。因此,教師應把提問與認識學生聯系起來,知道哪種問題對學生具有啟發作用,應多選取來源于生活、能鞏固并拓展所學知識的“原始物理問題”作為課堂教學提問的內容。所謂“原始物理問題”,是指自然界及社會生產、生活中客觀存在的,能夠反映物理概念、規律,且未被加工的典型物理現象和物理事實;物理習題則是對物理現象進行抽象、簡化、分解,經人為加工出來的練習作業[1]。
例如,在考查動能定理的掌握情況時,教師可提出一問題:[2]
A表述為:1980年,一架美國超音速戰斗機在威克夫地區上空與一只飛鳥相撞,飛機墜毀,試估算飛鳥對飛機的沖撞力。
B表述為:一架以300m/s飛行的飛機,與一只身長為20cm、質量為0.5kg的飛鳥相撞,設碰撞后,飛鳥尸體與飛機具有同樣的速度,而原來飛鳥相對于地面的速度甚小,可忽略不計。試估算飛鳥對飛機的沖撞力(碰撞時間可用飛鳥身長與飛機速率比值來估算)。
表述A的文字較少,是一個非常貼近現實的問題,是原始物理問題的典型表述方式;表述B則是典型的物理習題的表述方式。問題A需學生進行有效分析,弄清其中包含的物理問題,并需學生自己建立合理的物理模型,涉及到抽象的思維方法;而問題B中已經建立了物理模型,表述A可以培養學生正確選擇物理規律的水平。
分析以上兩種問題的表述方式及反思大量的實踐經驗可知,習題往往與物理現象脫離,使學生常常處在模型的包圍之中,學生很難感受到物理模型與物理現象的聯系。選擇原始物理問題更能使學生加深和拓寬所學知識的深度和廣度,形成長久穩定的物理興趣,更能激發學生創造性地作出回應,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學以致用。
2 提問中,用心傾聽學生的心聲
在課堂提問的過程中,教師應等待和傾聽學生的回答,使學生感受到被了解、被重視和被關心,正像波義指出的,人們“聽話”的能力比“說話”的能力要差[3]。同時,教師在提問中應該用點頭或者一些肯定性的語氣詞鼓勵學生,重復學生答語中的關鍵詞,保持一定的目光接觸,這種尊重學生情感和意見的真誠態度,使學生感受到教師的溫暖與鼓勵,從而敢于說出自己的所思所想,并對發表自己的觀點感到快樂。
如下面一個課堂提問的片段:
(教師用課件給出題目:某城市規定,卡車在市區行駛的速度不得超過40km/h,一卡車在危急情況下緊急剎車,在水泥地面上留下一道筆直的黑色痕跡,此過程正好被道路上方的電子眼錄下,試判斷此卡車剎車前是否超速違章?)[4]
(老師巡視,大約3分鐘后)
師:哪位同學有思路?
生1:求出位移,還有時間,然后算出速度與40km/h進行比較。
師:好,說得具體點,怎么求位移,怎么有時間呢?
生2:用尺子量輪胎留下的痕跡當成位移,從錄像中求得時間,整個過程看作是勻變速的,然后由S=V0t+12at2,Vt=V0+at,Vt=0,a一定,求出V0,與40km/h比較,如果大于就超速了,小于就沒超速。
到這里問題已經基本解決了,學生的思路基本正確,但繼續傾聽下去,會提供給學生新的思維空間。
生3:a一定?那如果是“點剎”呢,它就不是勻減速直線運動了。
生4:是在危急情況下,肯定是一直踩著了。
生5:那裝了ABS呢?
師:好,我們回到這個題上來。這幾位同學提出的問題都很好,考慮到了實際情況,我們從實際問題到物理問題,一般會對實際問題中的次要因素進行忽略,突出問題的主要因素。對這道題來說,如果剎車時輪胎是滑動摩擦的,那么我們就應該建立勻減速直線運動的模型。
生6:那就可以將S=V0t+1/2at2,Vt=V0+at,Vt=0聯立起來求V0。
到這里問題已深入探討了一步,學生的思路也更加清晰,但繼續傾聽下去,能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
生7:也可以將40km/h看作已知條件,求出時間t,之后再與錄像中的時間作比較。如果錄相中的時間大于計算出的時間,則汽車剎車前超速了。
師:好,同學們課后仔細想想所求時間與錄像時間之間是什么關系時,方可判斷車為超速。誰還有其他方面的疑問?
生8:還要考慮車的長度,應該量黑色痕跡的長度,還有車前后輪間的距離,相減后才是位移S。
生9:如果只有前輪制動的話就不用了。
生10:不對,汽車都是四個輪子都有剎車裝置的。
(學生之間展開了激烈的爭論)
師:好,剎車到底用到四個車輪還是兩個車輪,請同學們課后查資料或問周圍對車熟悉的人,下次課我們繼續討論,并將你收集到的資料與同學們共享,今天這個問題就討論到這里。
這是一個相對比較成功的提問案例,在整個提問過程中,老師耐心傾聽學生的回答與討論,并給予適當的引導,使得整節課學生處于一種積極思維的狀態,學生不僅掌握了解答此題的兩種思路,更為重要的是,學生把物理知識與生活實際有機聯系起來,增加了學習物理的興趣和考慮問題的邏輯層面的思維方式。
3 學生回答后,形成“問題——反饋”模式
教師缺乏對學生的關注和對學生積極性的調動,可以說是我國中小學課堂教學中普遍存在的現象,其主要表現在:提出問題后對學生回答中所透露的情感和想法不敏感,懷疑學生的回答,甚至無視學生的回答而轉移話題,將提問當成教學進程中的一塊跳板,一種形式。多數教師很少理會教學過程中師生互動所生成的智慧資源,更不會將學生的錯誤、學生的差異視作一種課程資源。
在一堂教學觀摩課上,當老師講完“彈力與彈簧測力計”的新知識之后,給學生一道選擇題:三個同學用一彈簧測力器比試臂力,拉力器上有三根彈簧,結果每個同學都能把彈簧在它的的彈性限度之內拉直了,則( )
A.臂力大的人所用拉力大;
B.手臂長的人所用拉力大;
C.每個人所用拉力一樣大。
一位同學回答選B,另一個同學小聲嘀咕彈簧有多長呢,又一位同學回答選C。教師肯定了后者,并讓其陳述了理由,而對其他回答則沒加理會。
課后一位觀摩專家問第一位同學為什么他認為選B時,這位同學回答說,“我當時想成把手臂拉直了”,又問小聲嘀咕的那位同學的理由,那位同學依然猶豫:要是彈簧很小的話,每個人都能拉直,就是拉力一樣大了。
可以設想,如果老師當時追問給出其它回答的兩位同學一聲“為什么”,這樣的課堂教學是否會是另一種效果?
因此,教師應進行適當的回應,從而引起學生進一步的思考,適時利用學生的回答進行對話。不應在學生回答后急于下結論,不立刻對學生的意見作出評價性表態,給學生留出整理自己思緒的時間,幫助理解有偏差的學生理清自己的問題所在。通過提問與學生互相對話,尋找思想、觀點、理解的生長點,自然地、隨機應變地將學生的回應轉換為教學的資源。特別是物理學科,選擇物理規律、建立物理模型都需要一個獨立的思維過程,因此,不能使學生整堂課都處于一種“提問-回答”的興奮狀態而無法靜心對新授知識進行最基本的理解,應把握好挑戰學生思維的適當時機,使學生對新知識深層次的理解多從自己的頓悟中、師生共同的探究中獲得。
綜上所述,作為新課程背景下的物理教師,應當靈活運用課堂提問的各種技巧,加強物理知識與生活問題的聯系,從而才可以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的新型人才。
參考文獻:
[1]刑紅軍,陳清梅.對原始物理問題教學的思考[J].中國教育學刊.2006,(8).
[2]王靜.高中學生解決力學原始物理問題與物理習題的比較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5:75-72.
[3]全國心理咨詢職業資格考評委員會.心理咨詢師教程——基礎理論[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7:81.
[4]劉利.運用原始物理問題培養中學生物理能力的實踐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6:22.
(欄目編輯趙保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