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經濟危機中的大量農民工返鄉給重慶這個年輕的直轄市帶來了新一輪的就業壓力,而企業不可能完全解決返鄉農民工的就業,因此有序地引導一部分有條件的返鄉農民工自主創業迫在眉睫。文章擬從返鄉農民工的特點出發,探析重慶返鄉農民工的創業培訓。
關鍵詞:城鄉統籌;返鄉農民工;創業培訓
作者簡介:李彥燕(1983-),女,重慶市人,西南大學教育學院2007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職業技術教育學。
中圖分類號:G7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1-7518(2009)13-0036-03
一、重慶城鄉統籌背景
重慶作為中國最年輕的直轄市,在直轄十年的發展中,經濟社會發展迅速,無論是經濟實力、綜合競爭力,還是人民的生活水平都有顯著提高。特別是在新農村建設的過程中,重慶積極實施了“農業產業化百萬工程”、“百個經濟強鎮工程”和“百萬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工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為農民增收,加快農村經濟發展步伐做出了貢獻。就在重慶直轄十周年之際,重慶成為了全國首批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之一,著力發展城鄉統籌,積極解決“三農”問題,而這并非偶然,重慶的城鄉二元結構是全國城鄉二元結構的縮影,2006年城鄉居民的人均收入比高達4︰1,超過了全國的落差水平。[1]
隨著去年經濟危機后的大量沿海農民工返鄉,重慶新一輪的就業壓力給城鄉統籌發展提出了挑戰,大量的農民工仍滯留在家鄉。據統計,重慶418萬的外出農民工,現在仍有50萬滯留于農村,這無形中加大了當地的就業壓力,如何將這些農民工有序地統籌安排,解決他們的就業問題,是當下的熱點,如果只靠企業的吸納是遠遠不夠的,他們要想在城鎮立足,除了參加技能培訓以提升他們的技能水平之外,進行創業培訓,對他們來說也是一種機遇與挑戰。
二、返鄉農民工的特點
(一)具有強烈的工作熱情
探求返鄉農民工回鄉的原因,我們發現,經濟危機襲來,沿海許多企業倒閉,眾多企業大量裁員,迫于生計的農民工踏上了返鄉的路途。但是,他們仍然保持著對工作的熱情,此時的他們對工作的需求比任何時候都要強烈。而當他們回到家鄉,才發現內陸與沿海的經濟類型的差異,讓只有一定固定崗位技能而沒有崗位群技能和較高文化程度的他們,面對著更加嚴峻的就業形勢。無論是鄉鎮企業還是城里的大中型企業不可能完全解決返鄉農民工的就業問題,因此,部分農民工不得不滯留于家中或是游離于城市等待工作的機會,而此時,他們心里仍充滿著工作的渴望與需求。
(二)有一定的行業經驗與資金保障
返鄉農民工在沿海打工的過程中,對其所從事的某一行業有相關的工作經驗,他們在某個領域從事的時間一般比較長,對自己曾經工作過的行業環境非常了解,這為他們回鄉創業提供了經驗基礎。他們有了一定的資本積蓄、視野、閱歷、經驗及市場知識。[2]同時,在沿海地區的外向型經濟中,他們更易迅速地接受新生事物的影響,這在他們返鄉創業的過程中,為他們提供一定的創業新想法。雖然返鄉農民工都有一定的技能,但他們的技能可能只適應沿海地帶外向型經濟,返鄉后這樣的技能并不能適應當地的要求,需要進行一定的轉崗,而這樣將給他們所從事多年的行業經驗帶來一定的資源浪費。而與其讓這些資源浪費掉,還不如利用他們對行業的熟悉度來進行創業,為創業提供一定的相關經驗。另外,在外務工多年的農民工有一定的積蓄,同時,各地也開展了不少惠及農民工創業的資金資助政策,為他們提供了創業的經濟基礎。
(三)缺乏創業的知識、品質與經驗
大多數農民工的文化水平不高,在外務工期間,他們只是給企業打工,幾乎沒有自主創業的機會,他們參加過一些企業進行的短期崗位培訓,但并非是對某項技能的系統培訓,就更不用說關于創業的培訓了。他們對創業知識的了解知之甚少,不清楚該如何開展創業、是否自己具有成功創業的良好心理素質等。在創業過程中,創業者必須要有一定的責任感、領導力、創新力、策劃力、組織力等,這些都是返鄉農民工缺少的,如果沒有這些,是不可能很好地開展自主創業的,因此,為返鄉農民工提供創業培訓是有積極意義的,不僅可以解決他們自身的
就業,而且還可以通過創業帶動部分勞動力就業。
三、返鄉農民工的創業培訓
(一)創業培訓的特點
創業培訓不同于傳統的職業培訓,傳統的職業培訓是對接受培訓的人員進行職業知識與技能的培養與提升,并通過培訓讓他們能適應各自的新的崗位的需求。而創業培訓則是培養受培訓者掌握自謀職業和自主創辦企業的能力,使他們成為企業的創辦者。歷史事實和國際經驗都表明,創業在經濟發展中有著獨特的作用,它不僅能夠促進經濟的增長,更重要的是,它能夠通過一系列有效的經濟和政策手段,促進現有資源的高效利用,促進財富價值的創造。美國通過開展創業活動,使其經濟體系實現了由“管理型”向“創業型”的轉變;韓國通過開展以鼓勵創業為核心內容的“新村運動”,實現了國民素質整體提高、經濟快速增長和城鄉協調發展。1995年11月,法國總理與各大農業協會主席簽署了《青年就業國家憲章》,按照該憲章,政府與農業組織之間建立契約,籌集至少34億法郎基金,支持農業教育與培訓。1998年我國正式引進并啟動SYB(Start YourBusiness創辦你的企業的縮寫)創業培訓項目。[3]因此,在現階段對只有一定崗位技能的返鄉農民工進行創業培訓是很有必要的。可以通過對他們的創業培訓來進一步調整城鄉的統籌發展,更高效地利用資源。
1.創業培訓更需凸顯綜合能力。創業培訓不同于簡單地就業培養,只是簡單地學習某一項技術技能的理論,并掌握其操作的相關事項就可以了。創業培訓需要突出綜合統籌安排的能力,因為在自主創業的過程中,創業者是處于一個統領的地位,他們需要有有關企業的創辦、開業、經營、管理等能力,因此在進行創業培訓的時候,最為關鍵的是培養他們這方面的統領能力。對他們培訓的重點不在于知曉,而是應用,踏實地掌握實際能力,如有一定的創新、策劃、組織、領導、協調、管理的能力等。
2.創業培訓更凸顯個人特色。創業培訓是一種開放式的培訓,由于創業者之前的生活學習工作背景不一,在自主創業的過程中每個人的創業思路、想法也是不一樣的。對創業者的培訓要從能力方法上開展,或許他們有好的創業點子,但是苦于沒有系統的創業方法,而不能成功操作,此時,對他們進行指導的最高原則就是尊重他們的創業想法。對于創業者來說,好的創業項目是成功創業的關鍵所在,很多人不愿創業,主要是選不準好的項目。[4]同樣,對返鄉農民工進行創業培訓的時候,要特別注意其各自的特點,他們在沿海打工的經歷中或多或少有些純樸的創業想法,因此在對他們培訓的時候,不但要跟進他們的想法,而且還有對他們進行個性化的指導、培訓,突出他們的創業特點、個人特色。
3.創業培訓要突出可持續發展。一人創業,就能帶動數個就業崗位,因此在對創業者進行培訓的時候,要特別注意對他們創業的可持續發展,要讓他們在創業的最初階段,就通過調研、考察等來確定他們創業的可持續性,因為一項成功創業就可以為數名失業人員帶來就業的希望,如果所創業項目得不到可持續的發展,那么將會帶來數名人員就業后的再失業,這樣將不會有創業培訓的實效。
(二)發揮職教中心的功能
職業培訓是靈活的、多變的,要適時根據社會、市場的變化而變化。對于返鄉農民工來說,由于他們在時間上的靈活機動,職業院校自然與他們在時間調和上有一定的困難,而職教中心則能借此發揮其重要的作用。
重慶各區縣都有自己的職教中心,它的設立不僅僅是一個配牌,而應該主動發揮其積極作用。雖然,職教中心的教育設施、師資力量、硬件措施等未必比職業院校強,但是它對于機動的農民工來說是一個很好的學習平臺。對農民工的培訓并非向職業院校那樣固定,需要一學期統一的安排,對于機動的農民工來說,職教中心完全可以適時地為他們安排一些符合他們的培訓,在師資、設備等方面與當地的職業院校積極合作、共同協商,為農民工開設為期短、適用性強、安排合理的培訓課程,為他們開啟一道通向成功立足城市的福音。而在這方面巫山職教中心就走在了前面,在巫山縣的“雙統雙帶”職教模式中,巫山職教中心積極整合地區資源,根據該地區的特殊性,與當地的職業院校積極合作,開展了適合當地特色的職業技術教育。
因此在對農民工進行創業培訓的時候,職教中心可以為他們量身打造一些創業培訓課程,邀請各方社會力量,為農民工朋友搭建一個創業平臺,重慶今年已經開始實施“農民工特別培訓計劃”,預計將為40萬農民工進行各類培訓,而返鄉創業的農民工將達到15萬人,這是個不小的數字,需要靠職教中心功能的大力發揮。
(三)各方力量進行培訓
由于農民工的特殊性,在對他們進行創業培訓的時候,要考慮到培訓師資的廣泛性,不僅是專業教師,企業和政府以及成功創業人士都可以成為農民工的培訓教師,只有廣泛地從社會中去挖掘資源,讓他們都參與到農民工創業培訓中來,農民工的創業能力才能更好的發揮,因此,要為農民工提供廣泛的師資。同時要為他們培育創業文化,增強創業的欲望、勇氣、能力和技巧,讓“想創業、會創業、創大業”的意識成為現代時尚。[5]
1.專業教師。專業創業培訓教師對于農民工來說是必不可少的。他們是農民工創業指導中的掌舵者,他們有較強的創業培訓實踐,能從受培訓者的特點出發,為他們設計一些培訓的項目,一般來說,創業培訓的專業教師對企業的運作、行業的發展十分熟悉,能為農民工指明方向。
2.企業成功人士。成功的創業者的經歷,不僅可以為農民工帶來信心,而且還可以為農民工提供如何可持續的創業的經歷,通過他們自身積累的經驗告知農民工,如何在創業過程中吸取教訓,用他們自身的個人魅力感染農民工。同時,農民工可以與成功人士進行面對面的交流溝通,讓農民工感到創業原來離他們如此近,讓他們近距離接觸成功經歷。
3.政府人員。他們可以給農民工帶來一些優惠政策,增添他們成功創業的信心,同時,由于經濟政策的每一次變化都會給農民工的創業帶來機遇與挑戰,因此,政府部門人員的參與可以為農民工提供一定的經濟保障,讓他們深入了解對企業的一些政策措施,為他們今后的創業打下基礎。
(四)一定的資金補助
重慶對返鄉農民工的培訓與創業也進行一定的補助與優惠,對與用人單位簽訂1年以上期限勞動合同但未正式上崗的重慶籍農民工開展崗前培訓,給予最高每人600元的補貼,將農民工納入創業培訓補貼范圍,給予每人1000元至1500元補貼,提高其創業能力。另外,為鼓勵返鄉農民工創業,重慶今年還將建設10到20個市級農民工返鄉創業園和一批區縣農民工返鄉創業園,為農民工開展小額擔保貸款,將貸款貼息比例由50%提高到80%。種種惠及農民工創業的資金補助,給農民工的創業帶來了良性的創業環境,為他們的成功創業創造了物質條件,也為農民工就業的落實提供了保障。
參考文獻:
[1]中共重慶市委宣傳部.探路城鄉統籌[M].重慶出版社,2008:11.
[2]曹首娟.關于農民創業培訓的調研分析[J].農民科技培訓,2008(6):10.
[3]蔣平.關于現代農民創業培訓的幾點思考[J].農民科技培訓,2008(3):9.
[4]陳都標.突破培訓瓶頸激發創業熱情[J].中國勞動保障,2008(5):29.
[5]陳都標.突破培訓瓶頸激發創業熱情[J].中國勞動保障,2008(5):29.
責任編輯劉揚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