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合作學習就是團隊化學習,讓學生通過組建優勢互補、相互督促的學習團隊,來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達到提高學習成績的一種有效的教學方式。將合作學習理念引入職業教育中,對促進學生與他人的合作能力、自主學習能力以及競爭意識的培養具有重要作用。合作學習方式也有利于促進學生間的良好的人際關系,有助于他們在未來的職業生涯中具備營造和諧工作氛圍的能力。
關鍵詞:合作學習;職業教育;英語教學;集體主義;任務型教學
作者簡介:賈夢姍(1976-),女,江西科技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外國文學與教學法。
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1-7518(2009)15-0028-02
一、引言
合作學習是20世紀70年代初由美國著名教育家David Knoots首先提出和使用,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實質性進展的一種教學理論與教學策略,現已廣泛運用于世界各國的各種教學中。該學習理論側重以群體為主、以學習者為中心來組織教學活動,強調學習者的自我指導、個人發展、個性和內在的動機及合作意識。合作學習理論的提出,是對美國著名的政治家、社會學家和教育家約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早在1896年所提出的以學生為中心,教師在教學中只是擔任協助、支持和輔導作用教育理念的一種極大發展。
當前的職業教育發展迅速,然而職業教育中的英語教學效果卻并不理想。這與新的《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中關于“在加強英語語言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訓練的同時,重視培養學生使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的要求相比仍有較大的差距。英語作為一門語言課程,要求學生能全面提高英語的聽說讀寫譯等技能,具備一定的英語交際能力。語言交流的活動是孤掌難鳴的,必須有交流的對象才能進行。本文以職業教育中的英語合作學習為個例稍作探討。
二、當下合作學習存在的問題
在當前職業教育的英語教學中,雖然有的院校已采取了合作學習的教學方法,但實踐中仍然存在以下一些問題。
(一)合作學習小組隨意劃分
大學生在教室里的座位不是固定的。大多數英語教師在組織課堂言語活動時,喜歡根據學生上課時所坐的座位,隨意指定鄰座的幾個同學進行分組合作。以座位劃分合作學習小組,勢必造成合作學習小組成員的不穩定性。因為各小組成員會隨每節課的結束而自然解散。這樣分組往往會導致學生之間相互只是出于友好關系或是由于教師的指定而組合,彼此之間的學習程度、學習興趣、學習特長、個性特點都容易忽略。
(二)合作學習目標的缺失
學習目標的確定對學生完成學業任務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一旦老師沒有給學習小組定下適當的學習目標,合作學習小組成員必定會對該學習方式感到茫然。教師叫學生解決什么問題學生就解決什么問題。由于沒有明確目標,學生們都處在一種對老師的指令等待中,缺乏合作的積極性。
(三)合作學習任務設置欠科學
如果學習任務脫離了學生的實際水平,要求過高或低,都會影響合作學習目標的實現。教師設計的學習任務要能開拓學生思維、能激發學生探究愿望,具有啟發性,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要注意面向全體學生,做到難易結合, 盡量使每個人都有參與的機會。
(四)教師“點金乏術”
尊師重道是我國的傳統。在教師面前,學生普遍對自己的教師有一種依賴感與順從感。對他們而言,老師所說的話就是言重九鼎。由此可見,教師的引導對學生的合作學習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這勢必要求教師給合作學習小組以科學的學習方法指導。
三、提高合作學習實效的策略
(一)科學組建合作學習小組
合作學習的基本單位是合作學習小組,合理進行分組是順利開展合作學習的前提。要做到科學組建合作學習小組,首先要正確劃分學習小組。教師可根據學生的性別、興趣、能力、成績等主要方面進行合理搭配,劃分學習小組,以保證組內各成員的差異性和互補性以及小組之間合理競爭的公平性;教師也可以根據不同的教學環節或學習任務隨機進行分組,這樣既保證了各組之間競爭的公平性,又給學生創造了與更多同學合作的機會;另外,教師大可給予學生以較大的自主權,讓他們根據彼此之間的關系、興趣愛好等自行組合,令他們在寬松、和諧的合作氛圍中完成學習任務,例如不妨讓學生按照他們自己的人際關系或者是同宿舍的同學進行自由組合。其次,要科學安排座位。座位應根據學生合作完成任務的目標、性質和人數安排。例如,在開展討論活動時,在劃分了小組后,每小組必須安排一個學生做主持人,而其余學生的座位可設置為“U”字型。這樣的座位安排有利于討論的面對面展開。該座位的安排可以縮短學生間的空間距離,便于學生交流,而且可以為每個學生提供表現自我、展示個性的機會,滿足學生個體發展的需求,為教學中合作學習所開展的各種言語活動提供合作的機會。另外,當學生對合作學習小組的劃分產生質疑時,教師一定要做到曉之以理。
(二)潛精積思——任務驅動合作學習
任務型教學(TBLT,即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是建立在第二語言習得研究基礎上的一個具有重要影響的語言教學模式,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西方英語教育的最新發展成果。所謂任務型的教學模式,即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感知、體驗、實踐、參與和合作等方式,實現任務的目標,感受成功。在開展合作學習之前,教師必須明確告知學生:只有小組所有成員都達到預期的目標,才能說明該小組的合作學習是成功的。這與傳統的課堂言語活動大相徑庭。因此,合作目標結構建立了學生之間積極的同伴關系,而這種積極的同伴關系對學生的學習又產生了積極而意義深遠的影響。合作學習的實效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合作學習任務設計的好壞。在英語教學中除了運用好合作學習中常用的pair work, group discussion等方法外,教師還應精心設計合作學習任務。教師在設計合作學習任務時,必須注意把握任務的難易程度,要讓他們既能體驗挑戰帶來的愉悅,也能對失敗泰然處之。
(三)點石為金——教師的有效指導
教師是合作學習的組織者與輔導者,負責組織、輔導學生參與學習活動。教師在組織合作學習時,要重視引導。如果教師不能給予正確的引導,學生的合作學習極有可能會只是流于表面,甚至可能出現倡而不和的尷尬場面。所謂合作,即要讓學生在共同學習的過程中互相之間填補信息差。學生的心理特征也是教師在設置學習任務時應該考慮的要素之一。因而教師在課前的教學設計時往往會處心積慮,以充分考慮到如何激發學生以促使他們能夠積極主動參與其中。教師在讓學生做到分工合作、各司其職的同時,還要注意讓學生做到經常互換角色,使他們能夠承擔在合作學習中的任何角色。另外,教師還需激發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提高他們的合作學習的實效性。
(四)內外合璧——課內外合作學習的結合
學生的學習并不僅僅局限于課堂短短的幾十分鐘。如果能夠對課后的時間加以科學安排,學生的學習效能必定能得到極大的提高。讓學生通過言語活動完成語言學習任務,這樣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將合作學習的任務延伸到課外,能促使學生在課外也能養成合作學習的良好習慣。
(五)日月合璧——長短期合作學習的結合
知識的積累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而語言運用能力的提高也非朝夕之功。教師可幫助學生根據自己小組的情況制定長短期的合作學習計劃,即學習小組根據具體情況通過分別確立長期與短期的學習目標,制訂學習計劃,選擇學習地點、內容和方式,控制學習過程以及學習計劃的實施等。學習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長期而復雜的過程,教師要幫助學生克服心浮氣躁的消極情緒。另外,教師還需根據學科特點加強對學生學習的指導工作,包括幫助學生解決合作學習中出現的問題,指導他們合理利用學習資源的方法,不斷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和學習成績。
四、結語
目前的英語教學班級普遍人數較多,但授課時間有限。英語教學是一種與“合作、交流、互動”緊密相聯的語言教學。合作學習小組的實踐則提供了保證每個學生都能夠參與到言語活動之中的方法與途徑。由于合作學習是以小組的總體成績以及全體的表現作為評價和獎勵的依據,故該過程可以大大促進學習者之間的交流,有利于學習者在輕松的氛圍中收獲知識。合作學習要求教師給予學生一定的協助與指導,讓學生在學習中充分發揮主體功能。如何將課堂的短短幾十分鐘發揮到極限,以及如何指導好學生的學,對高校教師而言,仍然是任重而道遠。無論從合作學習動機的角度還是從認知的角度來看,合作學習方法都是一種極為有利的教學方法,將它恰當運用到職業教育中是大有裨益的。合作學習方式也有利于促進學生間的良好的人際關系,有助于他們在未來的職業生涯中具備營造和諧工作氛圍的能力。
參考文獻:
[1]王坦.合作學習導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4:15.
[2]鄭剛強.有效合作學習在高職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職業技術,2008(7):40~41.
[3]Lee, J. Tasks and Communicating in Language Classrooms[M]. Boston: McGraw-Hill, 2000.
[4]Prabhu,N.S.Second Language Pedagogy[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7.
[5]Ellis,A.K.Research on Educational Innovations[M].New York: Eye on Education Inc,1997.
責任編輯徐惠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