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云
摘 要:在地理新課程的教學中,教師提高創新能力,培養學生創新動機,激發學生創新意識,啟迪學生創新思維,努力為國家培養創新人才。
關鍵詞:創新能力 創新動機 創新意識 創新思維
對于國家而言,知識和技術是最重要的優勢,擁有高素質的人才是一個國家久盛不衰的根源所在。人類即將進入知識經濟時代,競爭的焦點在于國民素質,而國民素質的提高,創造性人才的培養,是與教育發展息息相關的。地理學作為基礎教育學科,兼跨自然與社會科學,對于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能力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就在地理新課程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談幾點淺見:
一、培養學生創造能力的首要問題是提高教師自身的創新意識和能力
教師不創新,卻要學生創新,你說這可能嗎?地理創造性教學,首先離不開在教學中占主導地位的地理教師,高中地理新課程教材內容簡化,難度降低,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但這不意味著對教師的要求降低,其實反而提高了對教師駕馭教材的能力要求,地理教師只有不斷學習和掌握現代教育技術,深入挖掘地理教材中蘊藏著的有利于培養創新能力的素材,設計有創新意義的教案,才能使地理教學能夠真正地為培養知識經濟所需的創新人才服務。
二、善于啟發引導,培養學生的創新動機
教學是師生雙邊的互動交流,學生是主體,教師若運用“填鴨式”教學法,學生便失去思考想象的余地,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根本無從談起。例如:教師在講授晝夜更替原因時,不能急于對原因作解釋,可以引導學生去思考以下假設:假設地球是一個發光或透明的球體;假設地球既不自轉、也不公轉;假設地球只有自轉、沒有公轉;假設地球只有公轉、沒有自轉;假設地球自轉和公轉同步,在這五種情況下晝夜情況如何?此時學生的想象力得到了極好的發揮,同時又加深了這一知識點的深入理解。
三、善于激發學生的創新興趣,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創新意識就是使學生想創造,敢于創造。地理新課程教材中包含許多地理學科新觀點、新學說、新研究成果。教學時,教師應向學生介紹這些新課題,如人類探索宇宙的奧秘,板塊構造理論等,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同時,教師運用優美動聽的語言,選用引人入勝的寓言、膾炙人口的詩歌、言簡意賅的歇后語,組織學生觀看地理科幻影片,可使學生保持濃厚學習興趣,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和創新意識。
四、啟迪學生的創新思維
創新思維表現為重新組合既定的感覺體驗,探索規律,得出新成果的思維過程,所以在地理教學中注意培養學生以下思維能力,以達到啟迪創新思維的目的。
1.想象思維能力
創新思維是思維與創造想象的高度結合,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首先必須借助豐富想象力,而想象力又源于對地理事物和現象的觀察。魏格納根據大西洋西岸,非洲西部的海岸線和南美東部海岸線正好彼此吻合的現象,聯想到大西洋兩岸原來可能就是連在一起的,創造性地提出了著名的“大陸漂移說”,教學中如果激發學生的想象力,有助于創新思維的培養,如提出“假設地球突然停止自轉”,這一信息因為具有趣味性,學生會聯想到地球自轉偏向力、晝夜更替、生物生長、人類生活等諸多方面。
2.集中思維能力
集中思維是通過觀察,找資料、找規律,將已有的信息集中分析、綜合的思維活動。分析就是把對象分解成各種要素,綜合就是把各個要素連接成一個整體,考察各要素間的聯系,分析綜合這一思維活動的特殊作用就是在于它能夠揭示事物的內在聯系,從而把握事物的整體性,根據地理學科綜合性特點,在地理教學中遵循分析-綜合-再分析-再綜合的規律,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例如:在講解《英國》這一課時,在引導學生分析了英國的位置、氣候、城市、人口等地理要素后,指出正是這些地理要素的相互聯系、相互影響,構成了英國這一地理環境,并著重引導學生分析這些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如位置對氣候、地形對氣候的影響,氣候對河流、氣候對農業的影響等,通過分析和綜合思維訓練,使學生明確英國各地理要素間的邏輯關系,從而把握英國地理環境的整體性特點。
3.發散思維能力
發散思維即通過某個誘發點誘發出各種創造性設想的方法,從一個特定的信息目標出發,思維向外輻射,沿著各種不同的方向和途徑,從多角度多方向想象、思考,從而探索出多種多樣的設想和解決問題的辦法。運用這種方法能夠使人思維開闊,善于引申推導,有時會對問題提出超乎尋常的、獨特的、新穎的見解,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例如:運用冷熱不均勻形成熱力環流的知識展開聯想、拓展思維,就可以解決海陸熱力性質差異而形成的季風環流的成因。又如運用板塊構造理論可以解釋我國臺灣多地震的原因,青藏高原隆起的原因。這樣,通過聯想思維,以因求果、以果溯因,用已有的地理知識、規律,解釋生活中的某些地理現象,有利于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實踐能力。
4.逆向思維能力
學生在長期的學習過程中,積累了不少地理知識,這些知識的運用有正向和逆向兩個方面,通常情況下,學生對正向思維的運用比較習慣,逆向思維面對的一般是需創新的問題,如果能夠顛倒過來考慮,那就能獲得與眾不同的新想法、新發明。例如,我們在學習環境問題時,引導學生討論如何保護生態平衡,一般的思維方式:由于人類活動引起森林銳減、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土壤鹽堿化、大氣成分改變、物種滅絕,使人類的生存受到威脅,人類必須保護各類生態系統,但是換個角度來看,對人類有利的生態系統必須保護,對人類不利的生態系統,如大沙漠區,就要打破它,使其向對人類有利的方向發展,正是人類打破了三江平原沼澤地系統,才使“北大荒變成北大倉”。逆向思維突破了習慣思維的框架,克服了思維定勢的束縛,同時也對正面事物的理解也更為深入。
5.求異思維能力
朱熹曾說:“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學生在學習上的進步,就是從無疑到有疑,從有疑到無疑的轉化中得來的,在這個循環往復過程中存在著大量的創造性因素,從“確信無疑”的答案或結論中發現破綻,提出疑問,獨創己見,獨樹一幟,由于有了哥白尼的求異思維,“太陽中心說”才否定了“地球中心說”;正是由李四光的求異思維,“陸相成油論”才使中國摘掉了“貧油國的帽子”。啟發學生從已有知識中去思考與之類似相關的問題,幫助學生拓寬知識面,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實現思維的靈活性。
6.科學假設
科學假設是人們運用科學思維,根據已知事實材料,對未知的事物及其規律所做的推斷和假設,是一種帶有推測性、假定性和可變性的理論形態。例如:假設黃赤交角變大到30°時,地球上的五帶范圍將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南京和靖江等全國大部分地區又將會出現哪些自然現象?分析此類題涉及到的是一個假設地理事實的材料,它描述的內容、推理現象與客觀事實都不吻合。類似的假設還有:假如地球不自轉,假如地球上不實施計劃生育,假如森林繼續被亂砍濫伐,假如每人開一輛不處理尾氣的小汽車等,凡此種種,將會引發什么樣的后果。在課堂教學環節中的適當時機及時提出一個假設條件,激發學生積極地思考,喚醒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創新思維就不斷被激發出來。
總之,地理教育是實施創新教育的重要陣地之一,在地理新課程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已成為地理學科實施新課程改革的關鍵所在。培養新型人才的創新素質和實踐能力,我們地理教師責無旁貸。讓我們開發學生的創新潛能,促進學生個性和諧的發展,努力培養創新型人才。
參考文獻:
1.希揚主編.《發散思維——大課堂》.北京:龍門書局,2003
2.陳安龍.《創造性思維與教學》.中國輕工業出版社,1999.6
3.柯普寧(蘇).《科學研究與邏輯》.科學出版社,1965年版
作者單位:江蘇省靖江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