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書民 左曉民
摘要:近年來,我國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實踐中,各地涌現出許多新農村建設的優秀典范,以西部欠發達地區高寒邊遠村落、全國文明村——秦茂村為個案,探析扶貧推動式新農村建設模式,總結其成功經驗,尋找其融入西部大開發、農村經濟大發展的新路徑,旨在為其他西部地區的新農村建設提供模式參考與經驗借鑒。
關鍵詞:秦茂村;新農村建設;模式;經驗
中圖分類號:F32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29-0028-03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新時期、新階段解決三農問題和促進城鄉經濟協調發展的重大戰略部署。在近幾年新農村建設的實踐中,全國出現了許多新農村建設的優秀示范村,為帶動全國新農村建設起到了模范帶動作用。中央提出的是新農村建設的總體目標,但對不同地區、處在不同發展水平和發展階段、不同發展類型的農村而言,則具有很大的差異性。尤其是西部農村,基于資源稟賦、基礎設施等方面的差異,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模式和道路選擇上,將有較大區別。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以全國文明村、陜西省2007年確定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示范村、陜西省商州區牧護關鎮秦茂村為個案,對其進行深入的實地調研,探析其發展模式,總結其新農村建設的成功經驗,尋找西部農村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新路徑,旨在為其他西部欠發達地區的新農村建設提供模式參考與經驗借鑒。
一、時代變遷中的秦茂村
秦茂村是陜西省商州區牧護關鎮所轄的一個自然行政村,地處秦嶺之巔。改革開放之前,牧護關鎮還未納入城鄉規劃范圍,秦茂村便不在規劃管理之列,群眾建房零亂,標準不一,基礎設施薄弱,道路狹窄彎曲,雨天泥濘難行,環境衛生差,群眾生活水平非常低。這里年平均氣溫在10.3℃左右,平均降雨量876毫米,常年多刮西北風,次為東南風,日照時間短,地勢東高西低,溝壑縱橫,由于受地理位置的影響,發展一直緩慢。1999年,全村275戶1 095人,共有耕地533畝,林地6 424畝,人均不足半畝地,屬商州區邊遠高寒貧困村。
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該村緊抓發展機遇,變不利因素為有利因素,特別是1999年312國道藍小公路從鎮區穿過,為鎮村與外界溝通提供了極大的便利。牧護關鎮再不是“云橫秦嶺馬不前”的邊陲小鎮了,鎮、村充分發揮“地處商州通往西安的中點”的區位優勢,發展邊貿經濟,挖掘“山清水秀,氣候宜人”的資源優勢,發展旅游經濟,開發項目,大搞建設,以旅游帶動經濟,促進三產蓬勃發展,提高農民收入,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水平和居住環境。2000年以來,秦茂村充分利用商州區扶貧重點村建設;通村水泥路、人畜飲水、農網改造工程;小城鎮建設;新農村建設的大好機遇,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狠抓主導產業發展,實施山、水、林、田、路綜合治理,使該村的經濟文化得到了全速發展。秦茂村地處秦嶺之巔,有五個自然行政村,2000年底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634元,人均占有糧230公斤,未解決溫飽人口114戶489人。2003年,全村共有貧困人口573人,糧食人均不足110公斤,人均純收入634元;2005年人均純收入1 800元;2006年,全村總收入210萬元,糧食總產量285噸,人均純收入1 830元,95%貧困人口實現脫貧目標;2007年人均收入3 100元[1]。
走進如今的商州區牧護關鎮秦茂村,只見通村水泥路寬闊暢通,路旁綠化樹四季常青,黃墻紅頂的生態旅游度假村坐落于綠林之中,教學樓引人注目,戶戶農家樂時常有西安等地游客出入,村民們見人喜笑顏開。2005年成為全國文明村[2],2007年被評為陜西省新農村建設規劃示范村。
二、“秦茂村模式”的形成
秦茂村在近幾年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實踐中,根據該村特殊的人居環境和自然資源,從實際出發,充分尊重農民主體的愿望,創出了獨具邊遠山區特色的“秦茂村模式”:“扶貧開發基礎投入建設人居環境,招商引資主體參與發展農村特色產業,立足鄉村優化資源打造農村特色品牌,建強堡壘科學發展鞏固農村基礎政權。”一個充滿生機與活力的入商第一村正在秦嶺之巔崛起。
貧困山區新農村建設的起始階段是破解資金“瓶頸”,突破基礎建設“屏障”。商州區牧護關鎮秦茂村,是西安進入商洛的第一村,也是陜西省最早啟動的扶貧開發工作重點村之一。2001年起,秦茂村緊緊抓住商州區把該村列為持貧重點村這個難得機遇,以扶貧開發促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把扶貧開發與新農村建設結合起來。按照“綜合治理,整村推進”的原則,“圍繞基礎設施、生態環境、移民搬遷、產業開發、社會事業、村容村貌、基層組織、勞務輸出、旅游度假等項目進行實施”。把重點村建設與移民搬遷、以工代賑、小流域治理、退耕還林以及天然林保護等有機結合,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扶貧開發帶動基礎設施建設[3]。
基礎設施的改善為秦茂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奠定了基礎。近年來,秦茂村圍繞黨中央提出的“二十字”的總體要求,抓住商州區把該村作為新農村建設試點示范村這個機遇,從本村實際情況出發,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在建沒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活動中,創造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新農村建設模式[4]。
(一)休閑產業帶動型
所謂“休閑產業帶動型”就是指以農業和農村為載體,利用農業生產經營活動、農村自然環境和農村特有的鄉土文化吸引游客,通過集觀賞、娛樂、體驗、知識教育于一體的新興休閑產業帶動新農村建設的一種模式。這種模式包括建立農業生態園、養殖場、采摘園、農產品物流配送中心、學農教育基地、農藝園、民俗村等方式把鄉村的發展與休閑產業的發展融為一體。
休閑產業帶動要以城鎮社區建設的理念來改造傳統的村落,建設整潔優美的農村社區;要大力發展基礎公共服務,大力推進城鄉一體化的公共交通、供水供電、垃圾和污水處理、通訊信息、連鎖超市和勞動就業服務等體系的建設;要形成富裕舒適的田園生活,積極推進農村改路、改水、改廁、改房,繼承農村和睦親近的鄰里關系和優良純樸的傳統文化,保留山水交融的田園風光和安靜舒適的居住環境,使現代文明的生活方式與農村田園牧歌式的傳統生活方式得到有機地融合。
秦茂村地處秦嶺之巔,位于商州區西北部,西鄰西安市藍田縣,東接商州區黑龍口鎮,312國道穿境而過。距西安市76公里,距商洛市區41公里。是西安進入商洛第一村,交通十分便捷。牧護關秦茂村屬于黃河流域,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在10.3℃左右,植被覆蓋率達85%以上,適宜于各類動植物種類的生長,有“天然生物博物館”、“天然園林”和“天然氧吧”的美稱。秦茂村環境優美,生態良好,是西安市的近郊花園,這里適宜搞生態旅游度假、休閑娛樂產業開發。
“農家樂”作為“休閑產業帶動型”這種模式的典型,是中國農村革命與新經濟的代表,集中地體現了現代經濟學中的新觀念與先進成分。2003年下半年,秦茂村“兩委會”在該村基礎設施取得重大突破的基礎上,經過分析該村實際情況,認為秦茂村要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和人為資源,農村經濟發展必須要大力發展特色產業。把“農家樂”作為秦茂村“休閑產業帶動型”這種模式的典型來發展。在黨員的帶動下,農家樂由2003年底的10戶發展到2005年的50多戶。秦茂村“農家樂”從業人員是經過商州區有關部門嚴格培訓,并發給農家樂經營戶許可證,對經營者的服務態度、飯菜質量、價格、食品安全衛生等各項指標都有嚴格的要求。秦茂村的“農家樂”常年游人不斷,是西安市及周邊市區市民雙休日休閑娛樂的理想場所。農家樂年戶均收入1萬多元。
秦茂村的“農家樂”開發出了極富牧護關地方特色的一系列餐飲食品:一年四季有百吃不厭的牧護關“洋芋糍粑”、秦嶺之巔“紅豆稀飯”、“牧護關豆腐干”等品牌;還有賦予季節性的“牧護關香菇”、秦嶺腹地“酸菜雜面”、“牧護關紫豆角干面”、“文公樂大燴菜小吃”;“湘子笑杠子饃”、“秦嶺散養雞蛋”、“家養野味”等。
(二)度假旅游產業帶動型
度假旅游產業帶動型,這是指以農村地區為特色,以農民為經營主體,以旅游資源為依托,以旅游活動為內容,通過農村旅游促進新農村建設的一種模式。這種模式要求充分發揮自身的區位、自然及生態優勢,順勢借力,選點突破,以發展旅游及旅游產業為特色。發展旅游產業,需要有可以挖掘的旅游資源包括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還要有便利的交通條件,另外也要有與旅游相配套的娛樂、住宿、餐飲等基礎設施。
秦茂村旅游資源十分豐富。這個村充分利用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堅定不移地走“生態立村、農業強村、旅游富村”之路。2003年,商州區將牧護關生態旅游度假區建設列為“生態興區”十大項目之一。該項目分為四大景區:秦茂村避暑度假區、天屏溝自然風光娛樂區、西溝“綠色食品基地”和韓愈祠、湘子洞人文景觀游覽區四部分。總投資1.8億元,分4期5年建設。秦茂避暑度假村占地21 600平方米,通過引進外資建成歐式別墅30幢及餐飲、會議、康樂中心。位于秦茂村西側1.5公里處的天屏溝自然風光娛樂區,溝全長6公里,因懸崖對峙,天高云淡,恰似大自然鬼斧神工的一座天然屏障而得名。天屏溝景區除了優美的生態環境和自然風光以外,主要有高山滑雪(草)場、民用槍射擊俱樂部、攀崖、垂釣園、燒烤野餐場等娛樂項目。西溝“綠色食品基地”均采取無公害種植方法,使所有出產的農作物產品達到綠色食品標準,同時,為游客提供了具有參與性和觀賞性的生態農業觀光,使游客在自采自摘的勞作過程中享受回歸自然的田園樂趣。一期工程休閑度假村,天屏溝滑雪場于2006底投入運營。
人文資源的保護和開發利用為秦茂村的旅游產業注入了文化元素,吸引了八方游客。“韓愈祠”與“湘子洞”遙相呼應,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文公,路過牧護關秦嶺之巔,被這里的雄奇景色所吸引,由感而發寫下了“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的著名詩篇。后來牧護關的民眾為懷念韓文公,在秦嶺之巔建造韓愈祠,歷朝歷代均有擴建,現存石碑一百多塊。牧護關還相傳是八仙之一韓湘子在此修道成仙之地,洞內有韓湘子修道的石桌石凳、圣水池等遺跡。祠前巖壁上的那棵蟠龍松,歷經千年,依然青翠,笑迎游人,傾訴滄桑。
三、秦茂村新農村建設的成功經驗
雖然中國西部農村地域廣闊,村與村之間的發展基礎各有不同,但榜樣和示范的力量是無窮的,在看到地區間差異性的同時,也要看到各地新農村建設存在一定共性,不斷總結典型經驗并加以推廣,為西部農村具有相似條件的地區提供示范和榜樣[5]。作為西部欠發達地區社會主義新農村示范點之一的秦茂村,在新農村建設活動中,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以人為本,科學規劃、產業帶動、農民參與”的指導思想,積極探索,為西部新農村建設提供了可借鑒和推廣的典型經驗。
(一)政府引導、扶貧開發、基礎突破
秦茂村在1999年前213國道藍小段(藍田至商州小商原)未開通時,這里交通十分不變,經濟落后,村民生存環境差。1999年10月,商州區委區政府抓住312國道藍小段開通的歷史機遇,科學決策,從改變基礎設施入手,以改變村容、村貌、文明習慣為突破口,實施“扶貧開發,整村推進”工程。到2003年,全村基礎設施發生了突破性變化,新農村建設的雛型正在形成。
(二)科學規劃、主體參與、產業帶動
2006年,秦茂村被上州區政府確定為首個新農村建設試點示范村,并且把該村定位為“休閑度假旅游產業帶動型”新農村。引進“外資”新建了30幢別墅,發展規范化農家樂50多戶。通過農家樂這種載體,延伸了農村餐飲業鏈條,開發了農村可利用的再生資源,提高了農民經營農家樂的機會成本,帶動了農民脫貧致富信心,增加了農民的經濟收入,發展了農村經濟。2006年7月12日秦茂村新農村建設規劃通過了陜西省建設廳專家組的評審。2007年被評為陜西省村鎮規劃示范村。
(三)建強堡壘,用基層黨組織的“五好”和“三力”為新農村建設“導航”
村級陣地建設是建設新農村、鞏固基層政權的基礎。2001年,王漢娃擔任秦茂村村支書后,從抓班子建設入手,圍繞創建“五個好”黨支部:有一個好支書,創一條好的致富路子,建一個好的規章制度,形成一個好的工作作風,有一個好班子,很快激發了黨員干部工作的積極性。秦茂村黨支部按照“完善提高上檔次,擴大規模強功能”的建設思路,投資新建了黨員活動中心。圍繞建好黨員活動中心、群眾議事中心、服務群眾中心的指導思想,把黨員活動陣地建設與農民教育培訓中心、民主議事廳、聯系群眾工作室、村衛生室、文化圖書室、村級幼兒園、村民休閑健身設施等建設結合起來,提高整體功能,發揮綜合效益,使村級活動場所成了黨員活動的平臺、群眾致富的學校、文化生活的舞臺、民主議事的課堂、社會治安的“110”、和諧村莊的動力源。此外,還不斷完善村黨支部領導下的村民自治運行機制,實施陽光村務,開展廉潔新風進村入戶和廉政文化活動,使村務政務公開透明,群眾信任,黨組織的“三力”不斷增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