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燕
摘要:國家助學貸款工作是黨中央、國務院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一項重大決策,是適應我國教育體制改革和發展的需要。加強國家助學貸款風險管理,是各商業銀行面臨的急需解決的問題。從國家助學貸款風險的特征出發,分析貸款風險的成因,提出防范國家助學貸款風險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國家助學貸款;風險;對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F830.589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29-0134-02
為解決貧困學生就學難的問題,國家從1998年開始在全國一些省市開展國家助學貸款試點工作,1999年國家在全國實施國家助學貸款制度,取得了顯著成效,幫助了很多經濟困難學生順利完成學業。但由于我國缺乏全社會的誠信保障機制,銀行在發放貸款時面臨著諸多風險,國家助學貸款存在著很多問題,嚴重地影響了國家助學貸款政策的繼續實施。2004年6月8日,教育部、財政部、人民銀行、銀監會聯合下發《關于進一步完善國家助學貸款工作的若干意見》對助學貸款政策作了一些重大調整,并在全國普通高校全面實施。2005年7月,國家財政部、教育部聯合下發《國家助學獎學金管理辦法》,把過去的“國家獎學金”改為“國家助學獎學金”,同時增加了經費數量,擴大了資助范圍,修訂了管理辦法。新的助學貸款政策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貧困學生的燃眉之急,但存在一些問題。
一、國家助學貸款風險涵義及特征
國家助學貸款是指貸款人向借款人發放的由中央財政或地方財政貼息,用于借款人在國內高等學校就讀所需學雜費、住宿費和生活費的助學貸款。國家助學貸款是由政府主導、財政貼息,銀行、教育行政部門與高校共同操作的專門幫助貧困學生的銀行貸款。國家助學貸款風險是由于借款人未能履行還本付息義務以及國家助學貸款自身特點決定的性質給商業銀行造成的風險。
國家助學貸款風險的特征:
1.借款人信用風險。借款人未來的職業、收入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因此在發放貸款階段難以準確分析判斷其未來還款能力,導致銀行貸款無法收回。
2.利率風險。由于整個市場利率水平發生未能預期的變化而產生的風險。國家助學貸款一般采取的是固定利率,并且是一項長期貸款,時間較長,在此期間,利率可能發生難以預料的變化,給銀行帶來新的風險。
3.道德風險。由于國家助學貸款自身所帶有的公益性質,在發放過程中,有可能引發道德風險。因為國家助學貸款是貼息貸款,其利率相對較低,借款者把國家助學貸款看作是政府為其提供的一項政策性福利工程,甚至認為是貼息為貼本,沒有償還貸款的愿望。
4.合作院校風險。校方在審核借款人資格時,未按規定審核,或院校本身資質較差,學生就業率低,畢業后難以找到工作,無法還款,使銀行蒙受損失。
5.政策風險和法律風險。政策風險是國家政策與助學貸款不配套或者相脫離而形成的風險。由于助學貸款具有顯著的政策性,其政策風險比較突出。法律風險是指現行法律法規不健全、無法保障銀行債權而導致銀行產生損失的風險。
二、國家助學貸款風險成因分析
1.國家助學貸款還款期限存在缺陷。政府在制訂還款期限時,沒有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負擔能力。從實際情況看,大學生畢業四年處于低收入、高消費時期,既要為就業、再就業繼續投資,又要為戀愛結婚、孝敬父母花費大量的資金。隨著社會競爭壓力的增大,還有相當一部分學生不能找到有穩定收入的職業,許多學生異地求學和工作,畢業生還需負擔房租等,因此,有相當比例的貸款無法得到償還,由此帶來的損失銀行不得不承擔。
2.信用法制環境及信用制度不健全。目前,我國的市場經濟還不完善,社會信用體系不健全,社會個人資信系統還未建立。由于國家助學貸款是個人信用貸款,這就需要建立一個適合個人信用制度和信用法制環境來對個人信用進行管理和約束。實際上,由于沒有完備的個人信用制度和良好的信用法制環境,一旦發生違約,銀行無法通過信用制裁來保障貸款的安全,給銀行帶來風險。
3.大學生信用意識淡薄。誠信是誠實守信,表現為個人的道德品質。信用是以還本付息為條件,體現一定的經濟關系,表現為個人的責任、義務和承諾的可靠程度。目前,部分學生信用意識淡薄,貸款心態不正,在助學貸款上認為是貼息為貼本,沒有償還貸款的愿望。由于這些學生社會責任感不強,信用素質低下,因此很容易產生信用問題。
4.政策、法規制度尚不完善。由于相關法律法規不完善,政府的有關政策措施滯后,造成有些符合貸款條件的學生不能得到貸款,完成學業;對蓄意逃貸者缺乏有效的手段進行處罰,加大了貸款風險。
5.貸款運行的機制還不完善。國家助學貸款是一種政策性貸款,是由政府主導的銀行貸款,因此,商業銀行認為國家助學貸款是政府的行為,在貸款運行上只是采取應付態度,根本沒有考慮貸款的風險問題。
三、防范國家助學貸款風險的對策建議
1.完善國家助學貸款政策、法規制度。國家助學貸款管理辦法需要進一步完善,如在還款期限上,借鑒國外的經驗,根據我國國情,建議將還款期限延長到畢業后1—4年,8年還清,根據大學生畢業4年處于低收入、高消費時期,采取逐年增加還款數量的辦法進行,這樣可以大大減少貸款的違約率。在還款方式上采取靈活的方式進行,可采取一次性還款、分期還款、收入固定比例還款等方式。同時,與之相應的法規制度必須建立健全。法律制度的建立可以使國家助學貸款的申請、辦理、還款、付息等過程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法律明確規定銀行、學校、學生的權利、責任和義務,明確國家助學貸款的欠款懲罰辦法,提高違約成本。
2.完善社會信用制度,建立大學生信用評級體系。在高校內部建立一個統一的信用評級系統并與銀行聯網,該系統對學生在校期間的各種信用行為和貸款的使用情況進行評級。同時,針對我國大學生的特點,結合實名的儲蓄賬戶——身份證——學生證的關系,使銀行、社會、學校之間建立起完備、規范、統一的大學生信用查詢系統。一方面,銀行要考察學生本人以往的思想品德表現;另一方面,銀行核定申請貸款者的還款信用,減少不良貸款的發生。要做好大學生信用的建檔工作,借鑒西方國家的先進經驗,形成適合我國國情的個人資信系統,構建一個全社會參與的還貸的有效監督體系。
3.轉變助學貸款的擔保方式。目前,我國的助學貸款是一種信用貸款,其擔保方式是個人的信用擔保。由于我國信用體系不完善,加上學生畢業后流動性大,導致信用擔保等于沒有擔保,雖然國家建立了助學貸款的風險補償基金,但商業銀行還是承擔了幾乎所有的貸款風險。因此,化解貸款風險的最好辦法是變信用貸款為擔保貸款,可采取國家擔保基金、民間擔保、學校或企業擔保、學生聯保等方式。
4.積極探索助學貸款管理新模式。目前,我國助學貸款管理模式主要是政府、銀行、學校負責貸款的管理,沒有充分發揮社會機構的功能。因此,可參照國外經驗,建立政府、銀行、學校、社會其他部門和機構參與管理的助學貸款管理新模式。強化政府、學校、銀行的職責,逐步完善風險管理機制,最大限度地防范與減少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