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米均
摘要:使用非現金支付工具不僅節約社會交易成本,也能有效地抑制現金洗錢等違法犯罪活動,促進經濟金融的穩定發展,但目前的使用成本、受理環境、結算知識和安全顧慮等因素制約了它的大力推廣。為此,必須從降低使用成本、優化軟硬件環境、加強信用體系建設和加大支付工具宣傳力度等四個方面來予以應對。
關鍵詞:非現金支付;推廣;制約因素
中圖分類號:F830.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29-0145-02
隨著經濟金融的發展,我國逐漸推廣了一系列的非現金支付工具,如銀行卡、銀行匯票、本票、匯兌等,但除了銀行卡,其他非現金支付工具在我國的發展較為緩慢。為充分了解影響非現金支付工具推廣的因素,筆者對各種支付工具在海南的使用情況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共發放問卷800份,發放對象為海口、三亞、部分縣城以及鄉鎮的居民。
一、海南省非現金支付工具推廣現狀
2008年,我國使用票據、銀行卡、匯兌等非現金支付工具辦理支付業務183.27億筆,全年人均發起非現金支付13.8筆,同比增長18.1%。截至2008年末,我國銀行卡發卡總量18億張,人均持卡1.36張,銀行卡持卡消費額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中占比達24.2%,比2007年提高2.3個百分點,銀行卡已成為我國居民消費最頻繁使用的非現金支付工具。
對海南省來說,2008年,全省使用非現金支付工具發生支付業務1.2億筆,比2007年增長17%。其中銀行卡業務10 721.22萬筆,比2007年增長28.78%;票據業務424.13萬筆,比2007年下降10.89個百分點;匯兌、委托收款等業務880.89萬筆,比2007年下降40.51%。可見,海南省銀行卡業務與全國一樣,得到了迅速的發展,但其他非現金支付工具的使用則呈現出下降的趨勢。
二、制約海南省非現金支付工具推廣的因素分析
為了找出影響海南省非現金支付工具推廣的因素,我們在問卷中對居民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現金交易的原因給出五個選項(要求被調查者僅選擇一項):A.使用現金不需要付出成本,而使用銀行卡等非現金支付工具需要付出年費、手續費等成本(使用成本);B.受理銀行卡的商戶還不是很普遍,使用起來不太方便(受理環境);C.對票據等非現金支付工具不太熟悉(結算知識);D.對網上支付的安全性還不放心(安全顧慮);E.其他。調查結果顯示,影響海南省居民選擇非現金支付工具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四點:
(一)非現金支付工具使用成本相對較高,是影響人們選擇的最主要原因
《商業銀行服務價格管理暫行辦法》出臺后,辦理人民幣基本結算類業務,包括銀行匯票、銀行承兌匯票、本票、匯兌等需要向銀行支付一定的費用,如工本費、郵電費、手續費等,環節多、手續繁、成本高;目前,大額現金取款尚未收費,現金結算成本低。這使得很多個人和私營業主偏好于現金交易。調查結果顯示,39.88%的被調查者選擇A,占比最高(見圖1)。約四成的被調查者選擇現金交易是因為使用現金沒有年費、手續費等交易費用,因而偏向選擇現金作為交易支付工具,可見,在選擇現金或其他支付工具時,價格問題是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非現金支付工具的交易成本是影響其在海南推廣應用的主要原因。
(二)非現金支付工具使用的受理環境有待改善
調查結果顯示,31.75%的被調查者選擇現金交易的原因是“受理銀行卡的商戶還不是很普遍,使用起來不太方便”。受理環境影響人們對支付工具的選擇還可以從“不同地域非現金支付工具使用情況”的調查項中得到證明,其結果顯示,海南省居民使用最多的非現金支付工具是銀行卡和網上支付,占比分別為56.82%和21.50%,兩項合計將近占到非現金支付結算方式的八成。銀行卡被海南省不同地域的居民廣泛接受,而網上支付、電話銀行、票據和其他類別支付工具使用的地域差異較為明顯,其中網上支付和電話銀行在海口的使用頻率最高,分別是鄉鎮居民的3.1倍和10.7倍;票據在縣城的應用最為廣泛,而鄉鎮居民則青睞于其他類支付工具,使用人數是海口居民的5.2倍(如圖2)。由此可見,非現金支付工具在海口推廣應用的較好,而在包括三亞在內的其他市縣和鄉鎮,仍然較為傾向于包括現金在內的其他類支付工具。
究其原因,主要是鄉鎮使用非現金支付工具的硬件設施投放不足,受理環境不佳。由于城鄉經濟和地區經濟發展不均衡,銀行卡交易和網上支付等非現金支付工具所需的硬件條件在海南省不同地區的配備很不平衡。大部分農村和城鎮由于缺少非現金交易所需的硬件條件,只能采用現金結算方式進行交易。調查表明,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二元”特征類似,在支付結算環境上也呈現出城市與農村的“二元化”特征,在支付便利性方面存在較大的差異。調查中極少使用非現金支付工具的比例,鄉鎮的占比高達47.93%,是海口的2.4倍,三亞的3.5倍,縣城的2.6倍。(如圖3)
(三)非現金支付工具安全性有待進一步提高
現金作為一種支付工具具有無信用風險性、匿名性、直接支付性和終結性特點,而非現金支付工具并非法定支付工具,無法依靠國家信用,只能依靠銀行信用、商業信用和個人信用而存在,但由于我國誠信體系還不完善、信用觀念淡薄、信用審核不嚴格,導致信用風險成為非現金支付工具發展面臨的最大風險。近年來,屢屢發生的信用卡詐騙、網銀賬號被盜等事件更加大了人們對非現金支付工具的疑慮和擔心。如圖1所示,12.38%的被調查者對非現金支付工具存在安全性顧慮。出于安全支付的考慮,部分居民會優先選擇現金交易。
(四)居民支付結算知識較為缺乏
調查結果顯示,13%的被調查者選擇現金交易的原因是“對票據等非現金支付工具不太熟悉”。由于金融機構對非現金支付工具的推廣和營銷不到位,加上居民個人金融知識缺乏等原因,造成社會公眾對非現金支付工具的認識存在偏差,對非現金支付工具的優越性缺乏了解。部分居民甚至從未進行過非現金交易,對非現金交易缺乏安全感,從而在商品交易中偏好于現金結算方式。可見,海南省對支付結算知識的宣傳普及,特別是在廣大農村地區的普及仍然任重而道遠。
此外,部分個體工商戶和小型企業為逃避銀行收貸收息和政府稅收征管,達到偷逃稅款、逃廢債務的非法目的,大量使用現金交易,有意識地抗拒票據、銀行卡等非現金支付工具的使用,從而嚴重制約了非現金支付工具的推廣。
三、大力推廣非現金支付工具的對策建議
(一)加大非現金支付工具的創新力度,降低使用成本
一是結合海南省實際,加大非現金支付工具的使用和創新力度。銀行機構要不斷完善網上支付、移動支付、電話支付等新型支付手段,開發適合城鎮和農村經濟社會特點的支付工具,滿足各個階層、各類群體的支付需求。二是要加大服務創新力度,增強支付產品營銷能力。采取優惠措施加快發展中小特約商戶,提高特約商戶的普及率,鼓勵客戶使用非現金支付工具,提高持卡消費率。三是通過技術升級和整合營銷,降低銀行卡等各類非現金支付工具的使用成本,提高單位和個人對非現金支付工具的使用意愿。
(二)積極規范,優化非現金支付工具使用的軟硬件環境
一是人民銀行要加強對非現金支付體系發展的統籌和指導,密切關注支付領域發展的新趨勢,總結借鑒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先進經驗,積極研究和推動落實非現金支付體系的建設規劃;二是要加強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加強中央銀行會計核算系統、大小額支付系統、支票影像交換系統、支付管理信息系統、銀行賬戶管理系統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和應用,為非現金支付工具的創新和發展搭建更好的平臺[1];三是傾斜政策,加大對農村金融機構支付結算工作的幫扶力度,積極支持符合條件的農村信用聯社開辦銀行承兌匯票業務,滿足農村經濟對農村支付結算工具多樣性的增長需要;四是各金融機構應加大ATM機等硬件設備在城鎮和農村地區的布放力度,切實改善各地銀行卡受理環境,方便銀行卡的使用。
(三)加強支付信用體系建設,確保支付資金安全
首先,在信用建設上:一要加大信用信息采集力度,完善企業和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為政府管理部門、金融機構和社會公眾提供支付信用信息查詢平臺;二要研究建立支付信用黑名單管理制度等失信懲戒機制,改善支付信用環境;三要加強結算管理中違規問題的發現能力和懲處力度,加大對簽發空頭支票、洗錢等違法犯罪行為的打擊力度。其次,在資金安全方面:一要明確銀行機構和客戶之間在電子支付業務中的權利和責任,規范電子支付業務操作流程和控制程序,履行規定的支付信息保密義務;二要以兼顧安全和效率為原則,通過電子簽名、密碼確認、業務類型限制、金額限制的措施來提高電子支付產品的安全性;三要強化支付業務系統的應急管理,因地制宜地制定有針對性的應急方案,并在平時做好應急演練工作,檢驗和提高實戰應變能力,確保支付資金安全[2] 。
(四)加大非現金支付工具宣傳力度,引導社會公眾轉變支付觀念
鑒于居民支付結算知識的缺乏,人民銀行和金融機構應加大支付結算知識在社會上的普及力度,加強對各類支付工具的宣傳推廣,采用各種形式向機關、企事業單位和普通居民推介非現金支付方式的優越性,讓社會公眾了解各種非現金支付工具的特點和功能,掌握各種結算方式的優缺點。同時,要充分發揮各金融機構的網點優勢,加強柜面引導,將各種非現金支付工具的使用范圍、操作流程、注意事項等加以詳細說明,逐步引導居民改變現金交易偏好,培養良好的支付習慣,創造有利于非現金支付工具推廣應用的社會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