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琳 高春華
摘要:金融危機爆發后,外貿風險日益嚴峻。降低外貿風險,是國家和企業共同關心的議題,有利于實現經濟穩定增長。作為國際通行的為應收賬款提供安全保障的出口信用保險,在我國的發展時間較短,存在費率高、參保率低、資金不充足等問題。為充分發揮出口信用保險的保護傘作用,應該靈活出口保險做法,制定合理的費率,積極探索信保發展模式,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推動體制改革,激發信保活力。
關鍵詞:對外貿易;風險;出口信用保險
中圖分類號:F7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29-0186-02
1我國企業面臨嚴峻外貿風險
1.1 外貿風險的種類
對外貿易風險是指企業在進行正常的對外貿易活動中,由于各種不確定因素的影響而導致其蒙受經濟損失的可能性。與國內貿易相比,對外貿易更加復雜,所涉及的供求鏈條更長,面對的客觀環境更加復雜多變,并且還涉及不同國家的政治、法律制度和風俗習慣,因此,所面對的風險也就更大。
對外貿易活動中常見的風險有政治風險、商業風險。政治風險指在跨國的國際經濟活動中發生的,由于企業所在國的某些國家行為而引起的重大事件,使得對外貿易無法順利開展,從而給企業造成經濟損失的風險。一般包括征收、戰爭、匯兌限制和違約風險,是對外貿易中最大也最不可預期的風險,企業對于這一類風險一般難以控制。商業風險是進出口商在對外貿易活動中,因對市場的不確定因素分析把握不足,造成經營失利而承擔的風險。常見的有收匯風險(如買家破產、拖欠貨款)、經營風險(如產品滯銷、匯率波動)、管理風險(如管理人員流失)和項目風險(如應收賬款管理漏洞)等,其風險種類多,發生頻率高,風險管理和防范技術復雜[1]。
1.2外貿風險的現狀
目前,中國進出口總額已列世界第三位,隨著貿易規模的增大和對外貿易經營權由審批制改為備案制,對外貿易主體也在不斷增多,貿易伙伴呈現多元化態勢。與此同時,我國外貿企業面臨的風險始終處于一個較高的水平,并且在金融危機爆發后,世界經濟陷入衰退,貿易保護主義抬頭,面臨的外貿風險日益嚴峻。
金融危機爆發后,在中國信保對全球風險參考評級進行調整的62個國家和地區中,有48個國家和地區的風險水平明顯上升,風險評級被降低,占比77%,其中又有30個經合組織成員國中近半數風險顯著增加;在剩余評級未被調整的部分,亦由于風險水平出現異常波動而進入了觀察狀態。形勢之嚴峻,由此可見一斑。根據中國信保浙江分公司數據:2008年,公司共接到出口項下的報損案件489起,總金額達8 658萬美元,同比分別增長86%和127%[2]。在企業壞賬方面,據估計,我國進出口企業的壞賬率至少在5%以上,出口業務壞賬率10倍于發達國家。2009年以來,危局絲毫未現緩解征兆,出口企業面臨的收匯風險更為嚴峻。
2出口信用保險的防范作用及發展現狀
2.1出口信用保險對外貿風險的防范
出口信用保險是指出口信用保險機構對企業投保的出口和/或銀行投保的資本輸出的應收賬款提供安全保障的機制。當外國債務人拒絕付款時,該機構按照承保的數額給予補償,承擔收回風險,并負責追討欠款。出口信用保險作為國際貿易促進措施,在歐美等國已有百年歷史。由于WTO及其前身GATT嚴格限制政府對出口實行補貼政策,包括限制出口優惠政策和貸款政策性貼息扶持等,因此,作為符合國際規則的間接性支持出口和投資的信用保險制度,出口信用保險已愈發成為發展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的重要組成部分。
出口信用保險對外貿風險的防范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增強出口企業抗風險能力。依靠出口信用保險公司掌握的國外買家的風險調查評估,可以獲得單個企業無法實現的風險識別、判斷能力,準確選擇貿易對象,并獲得改進內部風險管理流程的協助。另外,交易雙方均無法控制的政治風險可以通過出口信用保險加以規避。二是通過投保出口信用保險,信用保險機構將按合同規定在風險發生時對投保企業進行賠付,有效彌補企業財務損失,保障企業經營安全。同時,專業的信用保險機構能夠通過其追償能力實現企業無法實現的追償效果。
2.2我國出口信用保險發展現狀
2001年,在中國加入WTO的大背景下,國務院批準成立專門的國家信用保險機構——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中國信保),由中國人民保險公司和中國進出口銀行各自代辦的信用保險業務合并而成,它是中國政府全資擁有,唯一的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險公司。其提供的主要產品和服務有:中長短期出口信用保險、投資保險、擔保業務、商賬追收、資信評估、保單融資。截至2005年,為2 000多家出口企業提供了承保金額累計約430億美元,出口企業通過出口信用保險從銀行獲得貿易融資超過100億美元,支付賠款2億多美元,投保企業的平均出口壞賬率已低于1%,接近發達國家水平[3]。
盡管中國信保業務發展迅速,但是還存在著以下幾方面主要問題:一是參保率低,保險規模小。2007年,我國辦理出口信用保險的貿易額占一般貿易總額的7%。出口信用保險承保率的世界平均水平約為12%,發達國家這一數據平均約為20%,而日本和歐盟甚至達到了40%。二是保險費率偏高。例如,1年期的短期出口信用保險費率平均為1.5%左右,而法國3年期的短期出口信用保險費率才0.1%~1%。這使得我國許多經營不佳的外貿企業及中小企業覺得投保成本偏高,甚至對出口信用保險望而卻步。三是額度小,支持有限。在22:l的承保風險下,需要接近200億元的風險基金,我國2007年出口信用保險基金已經力爭到20.3億美元,但相比2007年出口信用險400億的業務規模,要達到世界平均12%承保率水平,資金缺口巨大。四是保險經營機構所有權嚴重缺失,沒有自己的獨立利益,缺乏不斷發展創新的內在動力。
3促進中國出口信用保險業務發展的幾點建議
3.1靈活出口保險做法,加大宣傳力度
出口信用保險機構應改變過去要求采用“統保”的方式做法,根據出口企業的實際需要確定個性化的服務,如一票一保,單個客戶或地區投保。主動接近企業,緊密聯系市場,根據國際貿易發展的趨勢,及時地開辦新險種。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出口企業保險觀念還相當淡薄,許多企業尚未有風險意識,甚至不知道該業務的存在。因此,加強宣傳,使出口信用保險深入人心,提高投保率,實現出口信用保險的經常化和制度化。
3.2 制定合理的費率,完善信用評級體系
我國的出口產品主要是勞動密集型產品和技術含量較低的機電產品。這些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出售的價格較低,出口企業支付保費前的盈利水平一般也較低。而出口信用險費率與之相比則相對偏高。這使相當多的出口商缺少投保熱情。從而導致我國出口保險規模過小。同時,在對發達國家的貿易往來中,由于費率偏低而造成出口信用險公司的虧損,這也是導致我國出口信用保險出現高賠付率與高保險費率之間不對稱性發展的一方面原因。而要厘定合理的費率必須建立在合理的風險評估基礎之上。目前,中國信保在擴大信息交流合作上,仍然有較大空間和潛力,如積極探討銀保合作,和穆迪與標準普爾等知名評級公司合作,和國際組織的多雙邊合作交流,推動境外國家和企業二級信用體系建立。
3.3 積極探索信保發展模式,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按照傳統的做法,根據承保政策性業務的主體性質不同,出口信用保險可以劃分為政府機構直接辦理模式、政府成立全資公司經營、政府機構控股經營、政府委托私營機構經營和進出口銀行兼營5種模式[4]。無論是上述5種模式的哪一種,政府都承擔了最后的風險,有專項資金填補信保虧空。我國信保業務發展時間短,積累有限,一方面需借鑒其他國家發展經驗,例如,采用商業方式運營,與進出口銀行合作等,另一方面,需要政府加大對出口信用保險業務的政策扶持力度。
3.4 推動體制改革,激發信保活力
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是我國唯一一家提供出口信用保險服務的政策性保險公司,屬于政府成立全資公司經營模式。這種模式雖然比較符合我們這種外貿依存度高的國家的需要,但是也存在國有經營固有的弊端。英國、澳大利亞和法國等信保起步早、發展快的發達國家針對這個問題曾在制度層面進行了改革,逐步實行了完全私有化或實行了國有和私營的“雙軌制”。在我國出口信用保險的發展中,我們應該在堅持對政策性較強的中長期信保業務國有國營的同時,積極探討短期貿易出口保險的商業化運營模式。使出口信用保險公司與商業保險公司在收匯風險低的商業性出口信用保險領域展開競爭,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出口信用保險公司的服務效率和服務水平,另一方面有利于降低費率水平,提高出口商參保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