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大軍
摘要:交際法強調將語言作為一種交際工具進行英語教學,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改變學生在課堂中的角色,改變傳統的教學順序。情景問答、配對工作和小組工作能夠提高學生使用語言的能力。在交際法的應用中,文化意識的培養是最終的目標。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不同的教學對象采用不同的交際方法,將交際法同其他教學方法結合使用。
關鍵詞:交際法;大學英語教學;情景問答;配對工作;小組工作
中圖分類號:I04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17-0217-02
教育部頒發的新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強調培養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后的社交過程中能夠應用英語進行有效的交流,同時,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綜合文化素養。這種新的教學特點與交際法強調運用語言提高交際能力是吻合的,因此,英語交際法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被廣泛地應用,不同的教材都強調如何培養學生的積極性和自主使用英語進行會話的能力。很多教材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式從本質上看就是交際法。
一、交際法的含義及功能
交際法(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CLT )強調將語言作為一種交際工具進行英語教學。它打破了傳統教學法只注重語言結構形式而往往忽視語言使用的模式,強調以學生為中心,注重過程而不是結果,注重流利而不是準確,注重習得語言,承認學生差異。
20世紀70年代以來,語言學家在研究“語言能力” (Language Competence)的同時,也把“交際能力”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納入了研究范圍。交際法認為語言教學不只是純語言形式的研究,而應是運用語言作為交際工具,為社會上各種交際活動服務。交際法吸取了各種教學法的長處,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功能:
1.交際法調動了學生的學習動機
在英語教學中,交際法注重培養學生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能力,從根本上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積極性,使學生由被動的語言學習者變成了主動的語言習得者。
2.交際法改變了學生在課堂中的角色
語言是交際的工具,英語教學過程就是用英語進行交際的過程。教師不僅要教育學生運用語言進行交際,而且要引導學生做到在交際中習得語言、運用語言,使學生成為教學活動的中心人物。
2.交際法改變了傳統的教學順序
根據布魯姆菲特(Brumnfit)對交際法的描述,傳統教學順序往往是介紹新項目,操練,結合實際運用,而交際法則強調運用所學語言交際,介紹相關的語言項目,最后才是操練。
二、交際法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交際法在大學英語教學中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通過交際法提高學生的聽說會話能力,實際是培養學生使用語言的能力;二是利用交際法有效地了解西方文化,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
1.交際法是培養學生使用語言的有效手段
多年以來,英語學習者長期受應試教育的困惑和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對聽說教育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他們只注重筆頭表達能力的培養,導致運用語言能力低下。進入大學后,學生不能適應大學的英語學習,不能用英語進行交際。畢業后,他們所學的英語不能適應工作和進一步深造的基本需要,不能用英語進行交際為社會服務。這是值得令人深思的問題,也是我們外語教學工作面臨的急待解決的問題。
交際法把課堂看作是一個小型的社會群體,教學中不僅讓學生在語言交際活動中得到了社會角色的體驗,而且改變了信息和思想交流的方向,大大增加了學生在交際語言環境中使用語言的機會。在實施過程中,學生能夠主動地使用英語進行會話,聽說能力大大加強。這就要求打破單一的班級教學格局,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組織形式。最常用的是圍繞主題使用情景問答教學(questions and answers)、配對工作(pair work)和小組工作(group work)。
(1)情景問答(questions and answers)是英語交際法教學最先采取的步驟,實施的對象應該是那些聽說能力較低的學生。可以通過一些預熱問題(warm-up questions)引出討論的主題,學生在回答教師相關的問題時開始對即將討論的主題產生興趣,了解背景,為下面的配對工作和小組工作打下基礎。
(2)配對工作(pair work)是在兩個學生之間進行的交際活動。因為日常生活中的語言交流,實際上多發生在兩個人之間,所以,配對作業具有一定的真實性。這種交際形式有助于培養學生的交際動機和交際意識,形成寬松和諧的交際氛圍。最初的步驟包括兩個學生基本信息的自我介紹,共同朗讀一段對話,共同完成課后練習等。隨著學生表達能力的增強,雙方可以就課堂中的某一主題自由表達觀點,交換信息,編故事等。
(3)小組工作(group work)是在3個以上學生之間進行的語言交際活動。一般小組的規模以3—5人為宜。很顯然,小組作業除具備配對作業的一些優勢外,它還有更廣泛的適用范圍,因而具有更大的靈活性。小組作業更適宜于課堂討論扮演角色、做游戲等。教師可指定組長、秘書、發言人等角色,各司其職,以確保小組中的每一成員積極參與討論。在小組活動結束后應該有集體發言、成果展示、綜述報告等相關內容。
在以上各項活動中,教師的管理和監督應該恰如其分。在情景問答中,教師應該準備好與交際活動相關的問題,引起學生的興趣。在配對工作和小組工作中教師要經常巡視,主動參加交際活動,鼓勵那些保持沉默的學生開口說話。在學生匯報成果時教師應該成為忠實的傾聽者,不要打斷學生、糾正發音和語法方面的錯誤。糾錯的工作可以在最后總結的時候完成。
2.交際法要求關注文化意識,滲透文化背景
語言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在外語教學中,文化是指所學語言國家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價值觀念等。接觸和了解英語國家文化有益于對英語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對本國文化的理解與認識,有益于世界意識的培養。在交際的過程中,真正的問題不是聽說的障礙,而是跨文化交際中種種誤解,因此,了解西方文化是必要的。
要讓學生了解一些英語為母語的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背景。比如,當有人夸獎你某事做得好時,按照中國的語言習慣會說:“我做得不好。”以示謙虛。又如,你今天穿了一件很漂亮的衣服,人們會說:你今天很漂亮。You look very beautiful today. 你會按我國的傳統習慣說:沒什么。而按照英、美人的習慣,則應說:Thank you.或Thank you for your compliment.以表示欣賞和感謝對方的贊美。我們在路上遇到了熟人,為了表示禮貌,我們經常要問:“您去哪兒?”如果在中午,就要問一聲:“您吃了飯嗎?”但是,如果我們在路上遇到一位以英語為母語的人,我們如果問他Where are you going?他會很不高興,認為你在干涉他的私人生活。他們習慣說:What a lovely day, isn't it?如果你問他Have you had your lunch? 他會認為你要請他吃午飯。如果我們的朋友買了一件東西,按我國的習慣,我們常會問他所買東西的價錢是多少。在我國和人交談時,問對方掙多少錢,似乎沒什么不可以,但對英、美人來講是絕對不可以的。由于不同國家的文化差異,他們所使用的語言形式的社會意義也各不相同。在課堂上組織小組活動,情景會話時一定要強調西方的文化意識和思維方式,不但要說地道的英語,還要了解西方的文化背景,注意東西方文化中的差異。
為了提高學生理解西方文化的能力,各高校應該開設相關的選修課,如跨文化交際、英美概況、英美文學等作為交際法的輔助課程。交際法的最高境界是消除跨文化交際中的東西方在文化中的誤解,達到平等順暢的交流。大學英語教學在完成提高學生應用語言能力的同時還應該幫助學生學習西方文化,這樣才能適應時代的要求,為培養高素質的人才作出貢獻。
3.英語交際法中應該注意的問題
交際能力其中心含義是指在言語交際過程中,交際雙方所必備的語言和社會文化能力的總和。要達到交際法的培養目標須處理好以下關系:
(1)用法(usage)和使用(use)的關系。用法和使用不是一個取舍的問題,而是一個強調的問題。無疑,交際法強調語言的使用問題。
(2)意義(meaning)和形式(form)的關系。以意義還是以形式為綱是交際法有別于其他教學法的分水嶺。在交際課堂上,意義的表達是第一位的,形式則是第二位的。
(3)準確(accuracy)和得體(applicableness)的關系。在交際外語教學中,除了繼續加強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還應重視培養學生因時、因地、因人而使用不同語言形式的社會文化能力。
(4)正確(correctness)和流利(fluency)的關系。教師對于學生在學習外語時所犯錯誤,不要急于糾正,而是要鼓勵他們的參與和冒險精神,大膽交際,在交際中學語言,在流暢中求準確。
(5)教師和學生的關系。在交際課堂里,學生處于更為積極主動的中心地位,是交際活動的主體。學生學了就用,從而擺脫了“接受者”、“操練者”的地位。
英語交際法是目前符合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但它不是萬能的,需要同其他方法如語法翻譯法、直接法、認知法、聽說法等一起使用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不同的教學對象采用不同的交際方法。對于聽說能力較低的同學應該首先使用問答法,然后向配對和小組活動過渡,這時,如何使用語言進行交際是教學的重點。對于那些有了一定聽說能力的同學,應該更多地使用配對和小組活動,教學的重點放在西方文化意識的培養和甄別上,為以后的跨文化交際打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