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計算機文化基礎》是當前高校任何專業都必修的一門公共基礎課,各院校這門課程教學中存在著一些問題:如課程內容陳舊、實驗課學時少、缺乏專門的教學組織等,只有解決這些問題,《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的教學改革才能真正落到實處,教學質量才能進一步提高。
[關鍵詞]計算機教學改革教學質量
中圖分類號:G7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7597(2009)1220155-01
隨著計算機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不懂計算機的人就是“現代文盲”,因此計算機技術是大學生必須掌握的一門技術?!队嬎銠C文化基礎》是剛跨入大學校門的學生面對的第一門計算機課程,作為高校非計算機專業的公共必修課程,旨在提高學生的計算機文化素質,使其基本具備應用計算機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這一層次教學必須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而不斷地更新才能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目前,在高校的《計算機文化基礎》教學實踐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阻礙教學改革的深化和教學質量的提高。
一、當前《計算機文化基礎》教學現狀和問題
(一)對本課程的重要性認識不足
學生對《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的認識比較淺膚,存在一定程度的偏破。計算機專業的部分同學由于之前接觸計算機時產生的認識局限,認為僅僅熟于打打游戲、看看電影、聽聽歌曲等這些簡單的娛樂用途就能較好駕馭計算機;非計算機專業的同學當然也有上面的認識,并且還認為計算機課不是他們專業課,認識上出現了錯位。
很多任課教師也以計算機課不是大多數學生的專業課為由替自己開脫,即便學生對該課興趣不濃、學習熱情不高、教學效果不好也不是教師的過錯是客觀條件造成的,而沒有深入的反省自身。
(二)學生基礎差異較大
由于基礎教育發展不平衡,一些來自發達地區的學生小學就開設了計算機基礎方面的課程,而相當一部分來自經濟落后地區的學生進入大學之前沒有接觸過計算機。不同基礎的學生坐在一個教室聽著相同內容的課。他們中的一部分已經是第三次學習計算機基礎了,另一部分則一知半解,教師不能給各類學生以具體的、有效的、個別化指導和幫助,使得某些基礎知識薄弱、接受能力差的學生缺乏對學習《計算機文化基礎》的信心,而學得好的或已經有基礎的學生,又沒有耐性去聽教師講課。
(三)理論與實驗教學脫節,實驗課重視不夠
《計算機文化基礎》課普遍都是課堂講授、機房實驗分開。一般來說一次理論課過一兩天才實踐課,因沒有及時將“教與學,說與做”有機地融為一體,教學效果自然不很理想。對非計算機專業學生來說,計算機是一種工具,而熟悉使用工具的前提是不斷的使用,俗話說“熟能生巧”。實踐課是學以致用的最好機會,而有的學校出現了“上課開開電腦,下課關關電腦”輕視實踐課的怪現象。
(四)教學組織不合理
目前許多高校的《計算機文化基礎》教學一般都是由計算機系的教師來承擔,這種教學組織不合理。一些學校還存在著文化基礎課容易教的錯誤認識,因而使其教學質量難以保證。非計算機專業學生的文化基礎課往往要與其專業需要相結合,其意義與語文、數學相同都是基礎學科,對學生后續專業課的學習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此外還有教學內容陳舊、教學資源不足、教學設備落后等等需完善的方面。
二、教學體系、教學管理宏觀改革
針對以上不良現象,可在宏觀的教學體系和教學管理層面進行一些有效的改革:
(一)成立計算機文化基礎教研部
可將部分計算機教師從計算機系中分離出來,讓他們集中精力從事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的教學與研究,這樣既有利于提高教學效果又便于管理。教研部建設的目標,就是優化教學手段和提高專業教學水平。對教研部來說,除配備教師專用機,教材、教學軟件之外,還應有一定的經費用于購買新的教學參考書及軟件開發,并能定期與其他兄弟院校交流教學經驗。
(二)實行分次層教學
針對學生計算機基礎差異較大,建議每年在學生軍訓后對全校新生計算機操作水平進行一次摸底考試,然后采取分層教學,打破傳統以自然班為教學班的教學模式,對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的教學分ABC三個層次。通過分層教學,雖然對教學管理帶來一定的難度,但充分解決課堂教學無法顧及全體及學生層次不一的現象。
(三)改革考試方式與成績評定方法
為了保證課程的教學質量,考核方式也很重要。要將學生的每次實踐成績、平時成績與期末成績有機結合,做到科學合理。同時,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獲取證書,并宣布通過一級考試可以代替該課程的期末成績,以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提高對課程教學的重視程度。
(四)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任課教師應是計算機操作能手,必須成為計算機技能的行家。教師熟練的操作技能會給學生無形的感召和激勵,激發學生努力學習的興趣,會給學生以指導和幫助,在有限的時間內讓更多的學生學有所得。“樣樣都精通,永遠問不倒”應是每個教師的努力目標。
三、教學方法微觀革新
任何教學改革不只是管理者的使命,更是每個普通教師應盡的責任。任課教師不論理論課還是實踐課都應注重教學方式方法靈活合理的運用。
1.案例教學法
在《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教學過程中,可以采用案例教學法貫穿課堂講授和實驗教學。案例教學法首先從具體案例出發,并把相應的問題交給學生,啟發學生思考,最后在教師的指導下,對問題進行歸納總結。這需要教師不斷了解和掌握最新計算機的發展動向,尋求設計新案例,有事精心準備一個案例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課堂講授Word文檔排版時,可以首先給出學生一個內容、字體和段落格式處處相同的信函文檔,和大家一起討論這封信函格式存在的問題,接下來就是如何通過Word文檔中的“格式”菜單欄去解決這些問題。教師通過對該文檔演示各種Word格式排版操作,歸納出Word中各項排版操作的方法。這樣要比按教材順序從“新建文字錄入文字選取字體格式……”娓娓道來給人以更深刻的印象。同樣,案例教學也可以用在實踐課上。
2.實物教學法
在《計算機文化基礎》第一章中,涉及到計算機硬件部分的內容比較多,而這一部分對于初學計算機的學生來說認識他們實在有一定困難。如3.5英寸軟盤的寫保護與取消,如果不拿實物來講解,很難理解什么是軟盤的“寫保護”;計算機硬件的主板芯片、U盤、移動硬盤、光盤這些都可以拿到課堂來展示實物,這樣既可提高同學們的學習興趣,又可以加深對所學內容的理解。
3.學生參與教學
課堂上提問題,這是許多教師現在都注意到的方法,但是提出的問題由誰回答,這是問題是否有效的關鍵。我的看法是,可以讓學生回答關鍵問題,結合實際操作可由學生給全體同學做演示。例如,在Excel函數功能的教學中,對單元格自動填充句柄可快速復制公式函數這一知識點的講解,教師自己演示的效果雖明顯,但其中的技巧與奧秘只有教師本人知道,請學生演示,不僅能夠吸引其他學生的高度注意而且提高了他們動手實踐的機會,若一次未成功,教師還可馬上糾正出錯原因,一舉多得。
4.比喻法
計算機網絡的知識很多學生難以理解,教師在講課時結合生活舉例,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如網絡域名和IP地址比較抽象,我們可以這樣解釋:兩者都是區分網絡中某一臺計算機的標識,域名是以名字的形式來標識,就象我們每個人的姓名,而IP地址是以數字號碼來標識,好比我們的身份證號。
5.先入為主,勤于總結
教師在開始上課時就要先抓住學生的心,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如在講藝術字時,教師可在課前設計好一個藝術漢字實例,上課時投影在屏幕上,學生一進教室馬上就會被吸引住,就會有一種強烈的學習欲望。每次課即將結束時,可用2分鐘總結本次課的內容,提出思考問題,并給出下次課要解決的問題引導。這樣加強新舊內容的聯系性,以舊引新,講新復舊,使學生對本次課的內容有全盤把握。
6.教師精講少講,學生多練多問
學生對計算機有了一定的認識后,講課內容可根據學生的水平作出適當調整,力求精講、少講,僅把學生普遍感到陌生的知識點及難點作為主要內容講解,把時間最大限度的留給學生自己實踐操作。
7.注重實踐環節,提高實驗質量
根據每部分內容的特點和難易程度,布置靈活多變的有針對性的上機作業。且應注意實踐課聯系的實例不可同為理論課演示的實例,否則不會引起學生足夠的求知欲;每次實踐課都要留有選作內容,學有余力的學生可擴充知識空間,盡量滿足不同學生的需要。
8.靈活調整教學內容和安排
不是同為一個知識模塊的理論課都應排在實踐課之前,也不是實踐課都應排在理論課之前,要視具體情況具體安排。如windows基本操作對文件文件夾及計算機系統的管理這部分內容,因絕大部分學生都比較熟悉,就可先實踐再理論;而office部分通常先理論再實踐更好。
四、結語
《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是一門綜合的計算機入門課程,但同時又是一門內容不斷更新的課程。教學無止境,教育工作者應該不斷探索和改進《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的教學方法,更新教學內容,并引導學生在實踐中活學活用,培養學生的動手技能和創新能力,為日后步入社會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從而更好地為社會服務。
參考文獻:
[1]連瑞梅,計算機公共課的課程設置研究[M].教育科普,2007(2):54-55.
[2]王曉潔,高校計算機公共課改革與實踐[M].中國科技信息,2007(15):268-269.
[3]秦昌平,計算機應用基礎實訓教程[M].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
作者簡介:
葛安娜(1982-),女,黑龍江856農場人,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