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為民
摘要:作為教師,教書育人是天職。教師要熱愛學生,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關愛學生的身心健康和發展,要充分發揮教材中蘊含的德育素材,對學生進行恰當的思想素質教育,這樣才能達到既教書又育人的目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切忌“為思想教育而思想教育”。
關鍵詞:思想教育;初中生;生物學教學
經過多年的素質教育改革,學生的綜合素質在某些方面有了一定的提高。如獨立思考能力、創新能力都有所提高。但是,教師們普遍反映學生的思想素質教育有待提高,小學階段教育對學生的思想素質教育不太重視。俗話說“做賊偷針起”,也就是說,一個人如果從小沒學好,長大以后要改正是很難的。所以,就這方面的問題,經常是大學教師責怪中學教師,高中教師又責怪初中教師,而初中教師責怪小學教師。本人一直從事初中階段的生物學教學,對小學教育的現狀,沒有做過具體的調查和分析,對高中教育的現狀也不太了解。大學畢業多年,對
現階段大學教育的現狀更是沒有發言權。本文只就初中階段生物學教學中學生的思想教育談一談自己的體會。
一、熱愛學生,為學生的長期發展著想
《生物學》是中學階段必修的一門基礎課程,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共產主義道德品質教育提供了科學基礎。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高學生思想素質方面,本門學科具有自身的優勢和不可忽視的責任。但由于受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生物教學大多以應試教育為核心,忽視了德育的功能,其結果是教師教法僵化、手段單調,學生學習缺乏興趣,個性品質受到抑制,教學質量無法提高。
《生物學》是一門自然科學,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相連,再加上學習過程中有一定的學生動手操作實驗的環節等原因,學生對生物學知識的興趣是比較濃厚的。如果教師能夠結合學生的生活和學習實際,為學生長遠發展著想,能及時地,因勢利導地對學生進行一些恰當的教育,完全能夠引起學生的共鳴,達到預想的效果。如在初中《生物學》七年級上冊有關《生物與環境的關系》的教學中,可以結合生物與環境的相互影響,在《生態系統是一個統一整體》的教學中,可以結合個別學生個人意識太強,只注重自我,不關心集體的思想狀況,進行集體主義的教育,因勢利導,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鼓勵學生在集體進步的同時,追求個人的進步和發展。通過及時、恰當的思想素質教育,既可增進師生之間的相互信任,又可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既培養了學生的思想素質,又能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提高教學效果。
二、不可牽強附會,生搬硬套
思想教育最忌諱牽強附會、生搬硬套。一堂好的、成功的課,除了能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自主地學習、理解有關知識,掌握有關技能外,適當的思想素質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但如果“為思想教育而思想教育”,不僅不能達到思想教育的目的,而且往往會引起學生的反感,容易引發學生的逆反心理。所以,掌握方法和火候對思想素質教育的效果影響很大。初中《生物學》教材中有大量的思想素質教育的素材,關鍵在于教師要善于發掘和恰當地利用。
三、注意發掘思想教育素材,及時教育
初中《生物學》是一門與生活密切相關的自然科學,所有內容都與學生的生活實際密切相連。不僅如此,教學內容中具備大量的德育素材。在教學中注意發掘思想教育素材,及時地結合學生的思想實際和社會實際,不僅能促進學生對生物學知識的理解,更能體現教師對學生正確成長的關心。
1.培養學生珍愛生命,熱愛大自然的環保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生物學教學中,經常要采集和使用一些生物活體標本,做完實驗以后,教師應提示學生將試驗后的生物活體材料及時地放歸自然。在有關“生物圈是一個統一的整體”的教學中,及時地引導學生分析:如果每一個人都不注意保護環境,隨意破壞環境,最終受懲罰的將是人類自己。所以,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從自己做起,從身邊做起,從小事做起。
在有關“生物既能適應環境也能影響環境”這部分的教學中,在分析生物生存的環境除非生物部分外,還包括周圍的其他生物的時候,可以以一個班級為例,某一位同學的課堂學習環境除了教室、各種教學器材以外,同一個班內的其他同學也是他的課堂學習環境。課堂內每一個同學的行為、表現,對其他同學都會有一定的影響。因此,每一個同學應該學會適應這個集體,以集體利益為重,不能把個人利益置于集體利益之上。一個班級如此,一個國家也是如此。生活在同一個社會,每一個人都有自己應盡的社會責任。
2.培養學生的愛心,讓學生懂得孝敬父母、尊敬長輩、關愛他人的道理
現階段的中學生,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平時在家里被父母和長輩們千般寵、萬般愛,多數養成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少爺”習氣,又正處于青春期這個關鍵時期,總有一種“唯我獨尊”的心理,只能聽“好話”,聽不得半點“壞話”。稍有不如意,就會大發脾氣,甚至有與父母動手的,他們哪里知道父母、長輩的心理和苦衷。
在初中《生物學》七年級下冊有關“人體的生殖和發育”的教學中,我注意抓住適當的機會教育學生孝敬父母、尊敬長輩。特別是在學習有關胚胎發育和胚胎營養的知識時,我首先讓學生回家與他們的母親交流“媽媽懷我的感受”,課堂上交流看法,然后著重介紹作為母親“十月懷胎”的艱難,分娩時的痛苦。父母把呱呱墜地的嬰兒培育長大,希望自己的小孩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人才的煩惱和艱辛,以喚起全體學生對自己父母的敬愛之心。再結合我們個別同學在家里的具體表現,讓學生們自己去檢討和反省,并布置一個家庭作業:給敬愛的媽媽寫一封信。從知道孝敬父母推而廣之,尊敬長輩、關愛他人,這正是《中學生行為規范》規定的每一個中學生必須要做到的。
3.培養學生集體意識、合作意識和責任意識
現階段的初中生,自我意識特別強,相對地,集體觀念、合作意愿和責任意識有所淡化。我們經常在教學過程中看到這樣的現象:教室內的衛生工具倒在地上,有很多學生都經過了這個地方,能主動去整理衛生工具的學生極少。如果這時候老師請某位學生去把衛生工具扶起來,學生的第一反應往往是,“不是我弄倒的,為什么要我來扶?”有時候按照老師的安排去做了,但很不情愿。他們并沒有認識到,愛護集體以及公共財產是集體中每一個人的責任。針對學生中存在的這些問題,我在教學中有意識地關注這方面的生物學知識。
在學習“動物的社會行為”時,強調同一社群中的動物之間,既有分工,又有合作,這樣更有利于動物的生存、發展和繁衍。結合學生實際,一個班集體就是一個小型社會,每一個同學都是這個社會的一份子,同學之間也應該互相幫助,互相照顧,既分工又合作、相互促進、共同進步。只有這樣,我們這個集體才是一個其樂融融,積極向上的集體。
四、堅持不懈,持之以恒
學生的思想素質教育目標,不是某一位老師通過幾節課的工夫就能達到的,這是一個長期的系統工程。作為初中生物教師,我們只有深入進行教學研究,準確把握教材中蘊涵的德育要點,精心設計滲透方法,才能達到自然恰當、水乳交融的和諧效果。學生的思想、行為有反復是可以理解的,只要堅持不懈,持之以恒,一定能達到理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