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慧艷
【摘要】 醫患糾紛是當前社會焦點話題,如何改善醫患關系,協調醫患之間權利與義務,減少醫患糾紛是當代醫務人員的職責;而如何和諧未來醫患關系則是賦予當今醫學生這一未來準醫務人員的義務。本文就如何使醫學生樹立和諧未來醫患關系意識提出了相應的教育對策,為將來走上工作崗位、和諧醫患關系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
【關鍵詞】構建;未來;和諧醫患關系;意識;教育對策
隨著醫療科學技術的進步,醫療糾紛也呈上升趨勢,勢必成為制約醫院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為了減少醫患糾紛,醫院要加強醫務人員思想政治教育,引導他們樹立良好的醫德醫風,依法規范執業行為[1]。如今的醫患關系的和諧需要醫患雙方共同的努力,尤其是醫患關系主體的醫方,更是肩負重任。而未來醫患關系的和諧是未來的準醫務人員-當代醫學生的職責而加強醫學生樹立和諧未來醫患關系意識教育又是醫學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責任。為此筆者提出使醫學生樹立和諧未來醫患關系意識的教育對策。對和諧未來醫患關系有所裨益。
1 強化醫學生醫德修養、避免出現防御性醫療行為意識教育
醫學是直接服務于人的生命科學,良好的職業道德是一個合格醫務人員的前提,是形成良好醫德醫風的重要環節,醫務人員的道德意識強,醫療單位醫德風尚就好,對改進醫院工作、改善醫患關系和提高醫療質量都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同時可避免出現防御性醫療行為,防御性醫療行為是指醫生為了避免醫療風險的責任,在為患者進行治療、檢查等醫療服務過程中而采取增加了各種醫療轉診、會診;多進行各種化驗、檢查;回避收治高危患者或進行高危手術等特殊醫療行為[2]。“防御性醫療”主要目的是醫生為防止自己被患者“告狀”,而不是像以前考慮怎么把患者的病治好,這是一種消極的醫療行為。據業內人士調查發現,認為《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實施后可能發生防御性醫療行為最多的是醫學生和醫生,這將對患者十分不利。為了避免此行為發生,應加強學生的倫理道德教育,使醫學生意識到舉證責任倒置規定的出臺是對醫德問題的一次全面審視,如果出現醫務人員因醫德問題而發生的醫療事故,將難以逃脫法律的制裁。醫患關系的和諧有賴于法律的調整,但更依賴高層次的道德層面的調整,目前,醫患關系最缺的是人文關懷。因此,在部分醫務人員將此規定視為洪水猛獸的同時,是否也是反省自身醫德問題的時候[3]。醫學生是未來醫務人員的主體,他們的倫理道德直接關系到將來醫院的作風建設。要加強醫護人員的倫理道德教育,從醫學生做起就顯得尤為重要。所以,加強醫學生的倫理道德教育是當務之急,使醫學生樹立尊重患者權利、履行自己義務意識,平等地對待每一個患者,這是增強患者對醫務人員的信任感、安全感,取得患者及家屬信任及理解,建立和促進未來良好的醫患關系的根本途徑。
2 加強醫學生尊重患者權利意識教育
醫患關系的和諧離不開醫患權利與義務的協調,尊重患者的權利,是醫學、法學界討論的熱門課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如何尊重患者權利、履行自己的義務、和諧醫患關系已成為目前焦點話題,而高等醫學院校擔負著培養高素質醫學專業人才的重任,必須大力加強醫學生尊重患者權利法律意識教育,提高醫學生的法律素質,協調未來醫患之間的權利與義務,和諧未來的醫患關系。因此,強化醫學生尊重患者權利意識教育具有深遠意義。
2.1 加強醫學生尊重患者基本權利內容的教育。在實踐中,患者權利主要包括法律權利與道德權利,患者法律權利反映的是患者的基本健康權利,而道德意義上的患者權利反映的則是患者全面的健康權益。目前,我國尚無專門的患者權利法。根據現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中華人民共和國執業醫師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等法律、法規的有關規定,患者法律權利主要有: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所有權、平等醫療權、疾病認知權、知情同意權、保護隱私權、因病免除相應社會責任權、訴訟索償權[4]。患者權利在診療過程中能否實現,受多種主客觀條件的制約,主要有三點:首先是醫務人員對患者權利的認識和尊重;第二是患者自身的權利意識和文化背景;第三是社會經濟基礎和文明程度,醫療衛生保障能力和醫院管理水平等。所以加強醫務人員尤其是對醫學生尊重患者權利意識的教育對和諧未來醫患關系是很有必要的。在所有患者基本權利內容中,筆者認為許多醫患糾紛都是因患者的知情同意權未得到尊重而引起的,為此,使醫學生樹立尊重患者知情同意權的意識尤為重要。
2.2 尊重患者知情同意權的意識教育。所謂患者的知情權,指患者有獲知與自己有關信息的權利。包括:知悉就醫機構的有關情況;自己的病情;提供服務的醫師、護理人員的有關情況;醫方對疾病的預防、診療、預后的全部措施和所付費用的具體情況等[5]。
2.2.1 知情同意權的醫學倫理依據:首先,它是患者自主權的集中體現和主要內容。因為疾病診治各個環節都直接關系著患者身心健康乃至生命安全,所以他有權獲悉與自己疾病診治相關的一切信息,并根據自己的利益和判斷自主做出選擇。其次,它是建立在現代契約—合作型醫患關系的必要條件。現代醫患關系是建立在信托基礎上的,是契約—合作型的健康利益聯盟關系。確認和尊重患者知情同意權,為處理好醫患雙方復雜的權利義務關系提供了有效保證,有利于醫患雙方進行交流,有利于醫療服務質量的提高,有利于醫療糾紛的防范和處理。
2.2.2 理想的知情同意狀態,是患者或其家屬完全知情并有效同意。完全知情是指患者獲悉他做出承諾所必需的一切醫學信息,即通過醫方詳實的說明和介紹、對有關詢問的必須回答和解釋,患者全面了解診治決策的利與弊,例如診治的性質、作用、依據、損傷、風險、意外等。醫方使患者知情的方式一般是口頭的,必要時則輔以書面文字方式。有效同意是指在完全知情后,自主、自愿、理性地做出負責任的承諾。比較理想的知情同意還強調:患者或其家屬有權隨時收回、終止和要求改變其承諾;關系重大的知情同意應遵循特定程序,即簽字書面協議、備案待查,必要時還需經過公證[6]。除尊重患者知情同意權的同時,尊重患者隱私權也不可忽視,目前因侵犯隱私權引發的醫患糾紛明顯升高,對醫學生進行尊重患者隱私權意識教育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2.3 尊重患者隱私權的意識教育
對于醫學領域隱私的概念,學者認為是指在不妨礙他人與社會利益的前提下,患者個人內心與身體中存在的不愿讓別人知曉的秘密.這些秘密包括:患者身體存在的生理特點、生殖系統、生理缺陷或影響其社會形象、地位、從業的特殊疾病;患者既往的病史、生活史、婚姻史;患者的家族史、生活史、情感史;患者的人際關系狀況、財產及其他經濟能力狀況等。患者的隱私權具有隱私權的一般特性,它屬于“對世權”,具有排他性,任何人不得非法侵害。如果患者在診療過程中,允許醫生檢查身體隱私部位,了解個人經歷、生活習慣等等[7],這是患者對自己隱私權所行使的支配權;但當患者對自己的隱私權不行使支配權的時候,也就是說拒絕某些醫務人員的診療活動而行使自己的自主選擇權的時候,如果此時醫護人員未經患方同意進行臨床檢查、臨床觀摩等醫療活動,即可為侵犯了患者的隱私權。通過對醫學生尊重患者隱私權的意識教育,使醫學生在實習、見習及真正走上工作崗位時能自覺尊重患者隱私權,減少醫患糾紛,和諧醫患關系。
3 強化醫學生時刻關注衛生法律法規意識教育
醫學是一門復雜性、風險性的學科,涉及的法律問題也比較多。隨著醫學科學的發展,有關衛生法律法規日益健全,新的衛生法律法規陸續出臺,在提高醫學生法律意識的同時,還要使醫學生樹立與時俱進的法律的意識,時刻關注隨著醫學科學的發展所帶來的法律問題,以便將來走上工作崗位面對醫學難題時能及時、正確地解決。明確自己肩上所負的責任,尊重患者權利、履行自己的義務,真正擔負起和諧未來醫患關系的重任。
參 考 文 獻
[1] 傅増合.構建和諧的醫患關系之我見.中國醫院管理,2008,28(10):60.
[2] 程紅群,陳國良,蔡忠軍,等.對醫生防御性醫療行為的探討.醫學與哲學,2002,23(12):29-31.
[3] 余珊燕.舉證責任倒置:對醫學生的調查與對策.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5,2:23.
[4] 丘祥興.醫學倫理學.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60.
[5] 曹永福.論病人權利及立法意義.山東醫科大學學報,2000,(4):51.
[6] 丘祥興.醫學倫理學.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61-62.
[7] 趙同剛.衛生法學.北京醫科大學出版社,2005:22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