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蘇星
【摘 要】文章對目前我國高職教育課程設置的現狀進行了分析,針對存在的問題從課程設置原則,內涵建設,院校師資培訓、科學評估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關鍵詞】高職教育 課程設置 內涵建設 評估體系
一、引言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持續發展,高等職業教育也發展迅速。“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培養為核心,走產學研相結合的發展道路”的高等職業教育發展思路已經成為人們的共識,社會對高等職業教育的認可度也在不斷提高。但是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與我國對人才的實際需求仍有較大的差距,高等職業教育內在的教育教學質量還存在一定問題,有待改進。
課程是實現教育目的的重要手段,是一切教育和教學活動的核心,人才培養質量如何,最終取決于課程的開發與設置,因此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課程改革與發展的研究顯得尤其重要。
二、我國高職院校課程設置的現狀及分析
1.課程設置缺乏創新
在我國,許多高職院校的專業課程設置體系仍然沿用或借鑒普通本科的專業課程內容,依然存在著“繁、難、偏、舊”的現象,沒有及時補充與現代科技發展和應用技術聯系的新知識、新經驗。其次,相關學科內容有機融合程序不充分,課程內容的安排不合理,加上“雙師”型教師的缺乏及實訓條件的不足,有些學校選修課開設不足。另外,教育大綱與職業資格證書的考評銜接不上,嚴重影地響了學生對相關證書的獲取,使學生與就業準入制度的要求相去甚遠,最終導致畢業生難以適應市場要求。
2.校企合作華而不實
學校與企業的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如下三個方面:一是企業合作下的教學規劃匱乏。在教育計劃,選擇教學內容及課時分配等方面,企業參與的現象并不多見;二是校企實訓合作不充分。學生在企業的實習有些流于形式,缺乏實訓計劃的指導。所謂實訓,有時就是學生走馬觀花參觀企業車間及生產流程;三是企業為學校建立實訓基地,培養服務于企業的高技能人才,這種雙贏的模式由于政府缺乏對企業的激勵政策加上觀念的影響和人才供求關系的影響,這種校企合作方式形同虛設。
3.院校之間缺少課程設置基本的協調
目前我國高職院校在課程設置上基本是采用各自為陣的做法,走的是自我發展的路,課程設置的重復增多,造成了教學資源的極大浪費。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很多,一是學校對校際間協調的意識淡薄,競爭多于合作;二是協調機制不健全,我國高職院校管理雖然形成了中央、省、市三級管理體制,但同一經濟區域內有許多不同級別不同隸屬的高職院校,由于生存競爭,導致有現的交往中仍是相互設防,很難組織統一的高職課程協調機構。
4.我國高職院校評估體系尚不完善
我國的高職課程設置評估體系效仿本科院校,評估主體主要是高職院校,缺少企業的參與,導致評估主體的單一及過程單一,缺少診斷性、形成性和終結性評價,評估指標體系不健全,尚未形成一整套較為合理成熟的指標群。
三、高職教育課程設置的對策
1.突出高職教育本質及課程設置的原則
高職課程設置應遵循如下原則:一是統一性和多樣性相結合的原則。將政府統一規定的國家課程與學校根據地方區域經濟發展需要而制定的校本課程有機的結合起來;二是針對性與適應性相結合的原則。準確把握科技發展的趨勢和社會需求,提高課程設置的適應性;三是穩定性與靈活性相結合的原則。在實踐中要使高職課程設置與培養目標相一致,構建能力模塊化課程體系,促進高職課程設置靈活性。
2.強化產學結合校企合作
“產學結合、校企合作”的模式,既能發揮學校和企業的各自優勢,又能共同培養社會與市場需要的人才,是高職院校與企業(社會)雙贏的模式之一。加強學校與企業的合作,教學與生產的結合,校企雙方互相支持、互相滲透、雙向介入、優勢互補、資源互用、利益共享,是實現高職教育及企業管理現代化、促進生產力發展、加快企業自有人才的學歷教育,使教育與生產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產學結合是促進科技、經濟及企業發展的有效手段,校企合作是辦好高職教育、促進參與合作的企業活力,培養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專門人才的重要途徑。
校企合作的途經是多樣的,在課程設置上高職院業要積極參與理論課程和實訓課程規劃,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實訓條件和設施。從而帶動專業現代化建設,使專業開發,產業發展,基地建設,科技成果轉化融為一體,形成良性互動發展趨勢。
3.高職院校課程設置內涵建設的探索
高職課程設置內涵是實現高職教育目標和決定高職教育質量的關鍵,是目前我國高職教育發展的當務之急。一是在課程內容上,應根據就業市場需求進行調整,注重課程的縱橫銜接,改變“繁、難、偏、舊”和“重理論輕實踐”的現狀,加強與現代科技發展和應用技術的聯系,處理好基礎知識和專業技能發展的關系,使國家課程和技術課程開發有機結合;二是在行業分析的基礎上,構建“模塊化”的高職課程體系,如建立公共課模塊、專業基礎模塊、專業必修模塊、實踐模塊、選修模塊、考證模塊等。尋找各模塊之間時間空間的最優組合,最終形成完整的高職課程的設置體系;三是合理分配課時和學時,注重職業技能證書考證實訓,為就業做充分準備。在課程學期分配上,體現從基礎到核心,從面向知識到面向工作的和諧過渡。我國高職院校應當借鑒國外的成功經驗,結合本地本校的實際,積級探索,走出一條與時俱進的內涵發展之路。
4.科學調整高職師資隊伍結構
目前我國高職院校師資隊伍結構極不合理,主要是因為絕大部分院校是由中專學校升格上來的,現有的教師隊伍理論水平不足,實踐水平欠缺。新充實到高職院校大學畢業生,更是缺乏理論知識與實踐經驗,針對這種情況,我們一方面既要對現有的師資進行培訓,對未達到大學本科學歷的要創造條件,為其達標。對學歷已達標的教師要鼓勵其進一步深造,保證知識的更新,及時適應課程設置的變化。其次還要對新充實進來的年輕教師加強教學實際經驗的訓練,同時還要鼓勵有豐富科研經驗的高職稱教師在自我提高的同時充分發揮“傳、幫、帶”作用。加大對剛踏入高職崗位不久的年輕教師的培養力度,并建立一套適合高職教師的職稱平定體系。并且要注重兼職教師隊伍的建設,引進企事業單位工程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員到高職院校任兼職教師,讓他們走進學校,走進課堂。
5.建立科學合理的評估體系
建立科學合理的高職課程設置評估體系,應當遵循如下原則:客觀性、動態性、科學性。
建立健全由教育主管部門評估專家為主,并吸收企業知名人士參與的高職教育課程設置評估組織,高職課程設置評估過程相對來說規模耗資都不太大,在迎接教育主管部門對高職綜合評估的同時各高職院校要主動建立一套由高職院校和企業共同參與的一至兩年一次的自我評估機制,這樣有利于及時觀測高職院校課程執行情況,及時發現課程設置實施中出現的問題。并及時給予解決,從而促進高職課程評估體系在實踐中不斷完善發展,日臻成熟。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學習貫徹《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和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精神的通知[Z].2005.
[2]盧曉春,姜遠文.“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面臨的問題和對策[J].機械職業教育.
[3]潘懋元.新編制高等教育學[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