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分。結論脛骨平臺V型及VI型骨折雙切口雙鋼板內固定,復位好、固定確切,療效佳,并發癥少?!娟P鍵詞】雙切口;雙鋼板;脛骨平臺骨折脛骨平臺骨折往往是高能量損傷所致,骨折系關節內骨折,不僅使脛骨"/>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李樹成
【摘要】 目的 探討雙切口雙鋼板法手術治療復雜脛骨平臺骨折(Schatzker V、VI)。方法 雙切口雙鋼板固定復雜脛骨平臺骨折,骨折類型按Schatzker分型,V型10例,VI型5例,均經切開復位雙鋼板內固定,骨缺損者給予植骨。結果 15例均獲得隨訪,隨訪時間6~24個月,膝關節功能優良,評分>85分。結論脛骨平臺V型及VI型骨折雙切口雙鋼板內固定,復位好、固定確切,療效佳,并發癥少。
【關鍵詞】雙切口;雙鋼板;脛骨平臺骨折
脛骨平臺骨折往往是高能量損傷所致,骨折系關節內骨折,不僅使脛骨平臺的關節面嚴重粉碎,還常累及干骺端甚至骨干,由于脛骨平臺骨折的損傷機制不同,能量不同,骨折類型也不同,處理不當,嚴重影響膝關節的穩定性及功能。本院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復雜型脛骨平臺骨折26例,根據Schatzker分型屬于V型,VI型,經雙切口雙鋼板手術內固定,取得較滿意的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26例,男19例,女7例,年齡16~47歲。受傷原因:交通傷12例,墜落傷6例,重物砸傷8例,均為閉合性骨折,骨折按Schatzker分型,V型19例,VI型7例。
1.2 治療方法 本組26例患者均為閉合性骨折,均無前后交叉韌帶損傷,患者入院后抬高患肢,進行跟骨牽引或踝套牽引,并適當使用脫水劑,患膝腫脹消退后再行手術,一般傷后一周左右。患者術前均行CT檢查以明確骨折粉碎程度及固定主要骨片的部位,復位后平臺下骨缺損可用人工骨或自體髂骨植骨。
1.3 手術方法 用硬膜外連續麻醉,患肢常規用大腿空氣止血帶,壓力為70 kPa。手術切口取患膝前外側及后內側雙切口。前外側切口起于腓骨小頭上方內側斜向髕骨下極轉至脛骨結節外側縱形向遠側延長,切開關節囊,先檢查半月板,如無損傷或僅周圍分離則應保留。切開連在半月板上的冠狀韌帶,翻起半月板,顯露塌陷的關節面,首先重建平臺,在塌陷的骨片下面插入寬10 mm的骨刀,輕輕撬起塌陷的關節面,若缺損較多,可取自體髂骨或人工骨填充平臺下遺留的骨缺損,使脛髁骨片與關節面吻合,然后用1.5 mm的細克氏針在關節面下方0.5 cm處平行穿過,使骨折塊臨時固定,先后行外側,內側雙鋼板螺釘內固定[1]。內側為T型板或L型板,外側為解剖松、T型板或L型板。鋼板必須嚴格調整其外形使與脛骨平臺匹配。術后負壓引流,第1天始股四頭肌及繩肌靜止收縮,第3天開始行CPM膝關節功能鍛煉,2周后拆線,未石膏外固定;3個月后扶拐逐漸負重。
2 結果
26例Schatzker分型標準V、VI型脛骨平臺骨折均采用雙切口雙鋼板內固定術,13例行關節面下植骨,9例自體髂骨,4例用自固化磷酸鈣人工骨。術后隨訪,時間6~24個月,全部骨性愈合。膝關節功能伸0°~5°,膝屈曲>110°。完全負重時間為12周。無切口皮瓣壞死;輕度跛行,創傷性關節炎4例,關節僵硬2例;膝關節損傷功能評分[2]>85分,效果優良。
3 討論
脛骨平臺骨折Schatzker分型V型VI型基本是高能量損傷,骨折情況復雜,而且屬于關節內骨折,局部軟組織損傷重。治療原則是骨折要求解剖復位,堅強固定,早期功能鍛煉,最大限度恢復膝關節功能[3]。
復雜脛骨平臺骨折早期處理的重點在于軟組織,由于脛骨近端前方軟組織較少,血運較差,所以局部皮膚組織條件的好壞直接關系到手術的成敗。對皮膚軟組織腫脹者,應待皮膚軟組織水腫充分消退后方可進行切開復位內固定術,方法可使用牽引復位,跟骨牽引或踝套牽引,抬高患肢,使用脫水劑,手術時間在傷后1~2周,手術切口采用前外側及后內側雙切口,且兩切口之間皮瓣寬距應大于7 cm。
對嚴重粉碎的脛骨平臺骨折的內固定,單鋼板往往達不到穩定固定的要求,因為單塊鋼板只提供脛骨平臺一側的穩定,容易形成偏心支撐,存在成角畸形的傾向。雙切口雙鋼板法治療脛骨平臺骨折,脛骨近端的內后側板支撐內側骨塊,外側鋼板支撐外側骨塊,雙鋼板固定增加了骨折的穩定性,防止骨折塊向內塌陷及脛骨平臺發生成角畸形。
關節面下植骨,增加了支持力,有利于骨折愈合,進一步防止骨折塌陷復位后再塌陷,防止行走后脛骨平臺骨折術后高度丟失。
4 結論
Schatzker分型V型VI型是脛骨平臺最復雜的關節內骨折,病理變化復雜,使用雙切口雙鋼板內固定術,易于暴露骨折,便于解剖復位,固定確切,能有效避免切口并發癥,有利于膝關節早期功能鍛煉,最大限度恢復膝關節功能。
參考文獻
[1] 榮國威,瞿桂華,劉沂,等.骨科內固定.人民衛生出版社1995:396.
[2] 劉云鵬,劉沂.骨與關節損傷和疾病的診斷分類及功能評定標準.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225.
[3] 王亦璁.骨與關節損傷.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212-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