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對高職院校田徑運動會的觀察與調查,可以發現運動會的舉辦存在著諸多弊端,因此必須通過對運動會的改革,尋找適合高職院校的運動會新形式,切實貫徹《全民健身綱要》的精神,以“健康第一”為宗旨,努力讓高職學生在比賽中享受運動的樂趣,從而樹立終身體育意識。
關鍵詞:高職院校;田徑運動會;終身體育
田徑運動會一直是學校體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功能早已得到大眾普遍的認同。隨著時代的變遷,高職院校傳統的田徑運動會越來越淡化,具體表現為項目一成不變,內容單調乏味,不再能充分調動學生與教師的積極性。這種現象不但對運動會的觀念產生了很大的沖擊,同時也給體育教學帶來了很大的困擾,不利于學生身體素質與心理素質的全面發展。因此,學校體育運動會的改革勢在必行,應該結合素質教育、終身教育的目標與當前體育教學的特點,認真分析當前高職院校運動會存在的各種問題與不足,借鑒國際國內高校舉辦運動會的先進經驗,在繼承以前運動會優點的基礎上,進行有針對性的、切實可行的改革。
現狀分析
運動會項目的設置存在誤區我國的學校運動會通常又稱田徑運動會,其舉辦形式一直沿用競技運動會的模式,一般每年舉辦一次。在運動會項目的設置上存在的問題,首先是比賽項目只限于跑、跳、投,且有一部分項目已是學生力所不能及或平時沒有實踐、體驗過的項目,加之有些項目技術性強、難度大,例如跨欄、背越式跳高等,還有些是體育教學很少涉及的、安全系數較低的項目,如標槍、鐵餅等,還有一些項目是學生不太愿意參加的,如5000米、10000米長跑等。這些項目通常在傳統的學校運動會中是不可或缺的,同時也是學生不太感興趣的,然而缺少了其中的任何項目似乎都會讓人產生一種運動會不夠完整的感覺,使得我國一直以來學校運動會的形式沒有太大的改變。
運動會組織的失誤首先,運動會前期宣傳工作做得不夠。調查中發現一般高職院校在運動會前對于運動會的宣傳是很有限的,其原因,一是組織者對宣傳的認識不夠充分,認為宣傳對運動會的意義不大;二是多年來運動會的很多內容是一成不變的,不宣傳大家也知道運動會是怎么回事,往往給人的印象是一個非體育專業的人參加幾次運動會的組織后就可以成為內行,這與以往專業人員對比賽組織工作的簡單化行事,在運動會的組織過程中簡單套用以前的模式而主觀能動性不足有關,往往造成運動會快開幕了全校師生才開始把注意力放到比賽上來。其次,學生對比賽的熱情不高。學校運動會一般都規定了各班級或單位在每個項目上的參賽人數,參加比賽的學生通常不到在校生的20%,且呈逐年下降趨勢。由于比賽項目中有一些是普通學生力所不能及的,有的學生盡管被迫報了名,但臨場棄賽者大有人在,于是運動會成了部分學生的表演,更多的學生只能做觀眾。又由于高職院校沒有田徑訓練隊,田徑運動水平較低,同時又缺乏競爭力和懸念,也就缺乏吸引力,使校運動會成了極少數人參與而絕大多數人漠不關心的運動會。對于有的學生而言,三天校運動會等同于放假,于是學校就制定了各種制度約束學生,使得學生對運動會進一步厭倦,這也是導致學生體育參與、競爭意識淡薄的重要原因之一。運動會一直都強調更高、更快、更強,高職院校運動會也不例外,往往運動會前一段時間能看到部分學生為準備運動會而練習,然而運動會過后,在運動場就再也找不到他們的身影了,而且每屆運動會只有少部分身體素質較好的學生才有興致參與賽前訓練,那些自認為沒有希望在運動會上獲得成績的學生很少為此付出時間。這樣,在某個項目上占有優勢的學生不用訓練也能拿到好名次,訓練對于他們變得不再重要,對于比賽中輕而易舉拿到的名次也不會珍惜,這就與我們倡導的奧林匹克“重在參與”的精神相去甚遠,容易使學校片面追求運動會的舉辦形式,使學生落入片面追求競技性與功利性的陷阱,更談不上通過學校運動會影響學生終身體育鍛煉的意識了。
運動會組織者遇到困擾傳統的高職院校運動會一般規模比較大,參賽的人數至少也能達到幾百人,項目可達到幾十個,而且時間相對集中在幾天之內。這使得組織機構龐大,賽前、賽中要處理的數據量大,一般工作效率比較低,工作量大且較容易發生差錯。另外,召開校運動會的時間一般在學期初就已排入了學校的日程,運動會所有的項目都是在室外進行,但往往在舉行運動會的三天中并不能保證天氣的正常,很多學校都有過遇雨順延的情況,等到雨過天晴時,學生已全然沒有了參加運動會的興趣,使運動會的舉辦效果大大地打了折扣。如果運動會的順延次數增加,那么無論組織得多么嚴謹,也不會被認為是一次成功的運動會,這常常使運動會的組織者感到無可奈何。
改革建議
要加強對運動會的宣傳在對運動會的宣傳中應該有明確的任務和要求,可以充分運用專業知識開設各種欄目,對運動會進行全方位宣傳,這實際上也是一個對全校師生進行體育知識普及的大好機會,可以讓廣大師生對運動會有持續關注的興趣,使學生有強烈的參與欲望與練習動機,同時,可以對所有參加運動會組織的工作人員進行思想動員和業務培訓,做好全校師生的思想教育和組織工作,為運動會的圓滿舉行及形成良好的運動會氣氛打下基礎。
要進行項目改革要以“健康第一”為指導思想,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以培養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為目標,使運動會成為集健身、娛樂、競技、知識于一體的綜合性體育文化活動。高職院校與中學及其他本科院校有所不同,學校體育沒有升學壓力,一般也沒有太多的參加大型競技賽事及為競技體育輸送人才的任務,所以在項目的選擇上是比較自由的,可以有很多單項作為備選,各學校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選擇,一個學校也可以在不同的時間選擇不同的項目,這樣也有利于調動學生平時參加健身鍛煉的積極性,而不是被動地為運動會做準備。由于比賽都是由各個單項組成(如比賽項目可以設定為網球、體育舞蹈、健美操、傳統體育項目、體育表演等)的,有些項目在天氣情況不好時可以作出調整,把可以在室內進行的項目提前進行,使比賽不至于中途停止。應該盡量選取那些有代表性、集體性、娛樂性的項目,慎選那些難度大、危險性高的項目;另外,組織者可以把各個項目分派給體育教師,進行全盤組織與策劃,這樣不僅可以強化教師的主體意識,也可以減輕主要組織者的工作強度,運動會組織者只要做好監督與協調工作就可以了。
學校體育教學應與運動會比賽項目相結合傳統的運動會當中一般不存在有的項目學生不會的情況,在加入新的項目之后,就有必要對新增項目開設學習課程,這就需要體育教師在課堂上對這些內容進行系統教學,使學生初步掌握基本技術,并通過平時的練習,保證學生可以參加運動會的比賽。另外,體育教師還可以通過到各個學生體育俱樂部指導練習,爭取在各個項目上帶出一批技術比較嫻熟的學生體育骨干,從而為新增項目在校園的普及作好鋪墊,這樣將大大豐富學生的課余文化生活。
在對運動會的內容進行改革之外,還應對運動會的形式進行改革可以嘗試以體育節的形式舉辦運動會,分開幕式、節目主體活動、閉幕式等三部分順序進行,每個部分的具體內容和安排方式可以由運動會組織者根據實際情況靈活掌握。還可以使學校各體育俱樂部及各文化藝術社團參加到運動會的組織策劃中來,比如學校的文學社團,書法、繪畫、攝影社團等,這樣學生的參與率和感興趣的程度都會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在運動會舉行期間,這些社團可以體育為主題開展活動,從而增加運動會的文化藝術氛圍,2008年北京奧運會就在這方面為全世界提供了典范。
高職院校運動會在學校體育工作中的作用不容忽視,是實現高職教育目標的手段之一,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因此,必須改變觀念,以運動會改革為契機,通過新的體育形式和內容使學生自覺參與到全民健身當中來,充分享受體育帶來的益處與樂趣,從而使高職院校運動會真正融入符合現代教育理念的育人機制。
參考文獻:
[1]陳寧.全民健身概論[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
[2]邢樹強.新世紀學校運動會的改革[J].體育文化導刊,2002,(6).
[3]楊建運.校運動會向體育節轉軌的探討[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05,(2).
作者簡介:
黃志宏(1973—)男,湖南益陽人,講師,西華師范大學在讀碩士,研究方向為體育人文社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