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 洪
摘要:鉆孔樁是最普遍的基礎形式,本文通過對沖積平原鉆孔樁施工中出現的質量缺陷分析,介紹了鉆孔樁在沖積平原中施工質量缺陷的處理方法。
關鍵詞:沖積平原;鉆孔樁;施工質量;缺陷處理
概述。鉆孔樁基礎施工簡便、操作易掌握、設備投入一般不是很大。因而,無論在鐵路、公路、水利水電等大型建設,還是在各類房屋及民用建筑中都得到了廣泛應用。
沖積平原地質是河流挾帶的泥沙進入低地堆積而成的平原,主要特征自上而下由亞砂、淤泥質黏土和粉砂等組成,含水量豐富。在此地質結構中進行鉆孔樁施工如何有效地避免鉆孔過程中出現塌孔和灌注水下混凝土過程中發生沉碴過厚難以灌注、斷樁等現象,杜絕混凝土夾碴、不均勻、鋼筋籠沒有保護層的質量弊病。
在津汕線大高至魯冀界高速公路第四標段,位于山東省濱洲市無棣縣,該地區屬于黃河沖積平原,當時施工中存在比較嚴重的問題是:沉碴快而多、塌孔、縮徑、到地面10m左右混凝土灌注困難、特別嚴重的是鋼筋籠沒有保護層。本人針對沖積平原中鉆孔樁施工工藝進行了研究試驗,能夠徹底解決沖積平原鉆孔樁施工中出現的各種問題。
1 縮孔、塌孔處理
1.1 縮孔:縮孔是在淤泥質黏土層,針對發生縮孔的原因,采用小卵石土回填,而后加長鉆頭在縮孔段慢慢鉆進,擠緊鉆孔孔壁的辦法處理。
1.2 塌孔:因地層中夾著10多米的細砂層,經常出現塌孔,當時采用膨潤土造漿,鉆孔時提高泥漿的濃度。
2 下鋼筋籠預防出現偏位的處理方法:采用Φ75長12m的鋼管3根,呈正三角在下籠之前下入孔,作導向管,并與護
筒連接,連接要求牢固以防下掉。
3 水下混凝土灌注中出現問題的對策
3.1 封底失敗由于首批混凝土數量過小、孔底的沉碴厚度大等原因導致首批混凝土灌注入孔后,未實現水下混凝土封底的現象稱為封底失敗。封底失敗后,應立即暫停灌注,及時對孔內已灌注的混凝土進行清理。
首先采取導管反循環進行二次清孔的方法將已灌注的混凝土清吸干凈,重新開始水下混凝土灌注。反循環清孔的方法不能奏效則應及時拆除導管、拔除鋼筋籠,將未灌注混凝土部分鉆孔回填,待地層沉積穩定后再用沖擊鉆重新鉆孔。
3.2 卡管因混凝土和易性差、混凝土中含有大塊度骨料或受潮凝固的水泥塊、灌注混凝土沖擊力不足等原因導致水下混凝土灌注過程中無法繼續進行的現象統稱為“卡管”。
由于混凝土質量造成的導管堵塞,可以少量提升導管而后快速下落的方法,以沖擊疏通導管的方法進行處理。由于混凝土沖擊力不足造成的,應及時加長上部導管的長度,而后,以一次性較大量混凝土沖擊灌注達到疏通導管的目的。
斷樁處理,采取“二次砍球法”進行處理。具體操作方法:將導管拆除重新安裝,用吊車吊起封底漏斗距灌注臺2m~3m,導管下口距混凝土面0.2m,而后按照水下封底的操作方法實施二次封底,最重要的是,要計算一下內導管內需要多少混凝土另加0.5m3,在漏斗中作上記號,當漏斗中的混凝土下降至標記時,迅速要求吊車將漏斗下放至灌注臺,這時的導管已經插入原灌混凝土中2m左右,決對能保證質量,本人在鉆孔樁施工中多次采用該方法都已成功,檢測均為A類樁。
3.3 當灌注混凝土時間長,因沉碴壓住混凝土面,混凝土難以灌注,這種情況同時造成上段鋼筋籠部分沒有保護層、混凝土頂偏斜測量不準及混凝土夾碴現象等嚴重問題,這類問題應提前預防,采用泥漿循環的辦法,在下導管的同時下一根Φ75的鋼管作為泥漿循環管,管下端距孔底8m,上端接鉆孔時的泥漿泵,調成正循環。在混凝土灌注同時起動,當埋管深度超過4m時應立即停止泥漿循環或拆管。些方法特別管用。
4 鉆孔樁發展展望
隨著施工工藝的更新,相繼出現了鉆孔后灌漿樁、鉆孔擴底樁等新工藝、新技術,為鉆孔樁基礎的應用拓展了更廣闊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