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國希 梁龍鳳
摘 要:改革開放以來,國內制造業得到發展與壯大,其面臨的競爭壓力也與日俱增。文章擬從供應鏈的角度,探討制造企業內部物料的精細化管理,以減少物料資金占用成本,實現企業快速、健康發展。
關鍵詞:供應鏈 制造企業 物料控制
中圖分類號:F40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9)07-196-02
改革開放以來,國外制造業巨頭紛紛涌入國內市場進行全方位投資,它們憑借雄厚的資金、先進的管理和技術,在制造業領域攻城掠地;隨著國內制造企業不斷壯大,行業之間的競爭也日趨激烈。同時,隨著環境保護意識和可持續發展的要求,資源價格節節攀升,導致原材料成本上升,利潤空間相對也越來越小。
眾多的制造企業面對如此狀況,感受到巨大的壓力。要使企業經營狀況能有一個根本性的好轉,必須改變傳統的管理模式,以適應市場變化,從而又好又快地健康發展。通過精細化管理的實施,加強企業管理信息(物料流轉數據、計劃數據、工作中心數據、成本數據)的準確性和時效性,提高企業管理水平,改善管理方法、管理模式和業務流程;通過精細化管理推動企業信息化進程,實現管理方式的根本性轉變,最終實現企業快速、健康發展的需要。
制造企業一般情況下物料品種多、流量大,各種物料存放期要求嚴格。由于缺乏對物料控制精細化管理,企業往往原材料存量大;生產過程中,大量半成品積壓,極大地增大了企業的資金占用,帶來更多的經營風險;同時半成品過多,超期重新生產,大大增加了生產成本和質量隱患。為此,以供應鏈管理為切入點,全面推行物料的精細化管理,優化管理資源,建立一套符合企業自身特點的物料供應系統,構建一個完善的內部物流體系是目前急需解決的一個主要問題。
一、制造企業以供應鏈管理為切入點的精細化物料管理的內涵
制造企業以供應鏈管理為切入點的精細化物料管理的內涵:根據降低企業資金占用,增加現金流,改善企業經營效益的要求,通過供應鏈管理在企業內部的應用,確立流程管理的思路,結合各種專業管理和技術手段,強化物料供應數量、質量、時間,實施精細化管理。建立從原材料到成品過程的各專業、部門、工序一體化的協作模式,確保生產流程順暢,杜絕一切浪費,降低生產成本;實現企業資源優化配置,增強生產柔性,提高產品質量,極大提高企業管理水平和生產力水平。
二、以供應鏈管理為切入點的精細化物料管理的實施
1.轉變觀念,樹立精細化管理理念。從單純依靠大項目拉動發展轉變為靠充分挖掘現有項目和資源的最大效率和潛力,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創造效益,自我積累,滾動發展。向管理要效益,挖掘內部管理潛力,制定全面實施精細化管理的戰略目標,力爭實現企業又好又快的發展。從重視細節觀念著手,在錯綜復雜的管理系統里落實細節,精細化管理是細節觀念理論化、系統化、實踐化,是細節觀念在管理上的升華,它使細節觀念充分、深刻地融入到管理之中,使細節的觀念充分、持久、深入地在管理實踐中發揮作用。將“精、細、嚴、實”作為精細化管理思想的精髓,對全體員工進行精細化管理理念宣傳和教育,使員工認識到,微利時代到來了,精細化管理對企業的生存發展起著重要作用,從而統一思想,形成合力。
2.企業資源計劃系統的引入和有效利用。引進先進的企業資源計劃系統ERP,為全面實施精細化管理奠定基礎。各部門以供應鏈管理為切入點,對物料進行有效控制,從根本上提高企業物料管理水平,減少資金占用,加快現金流量,構建一個以精細化管理為核心的管理體系和先進的企業資源計劃ERP技術結合在一起的管理信息系統。通過管理和技術的有效結合,提高企業勞動生產率,實現企業跨越式的發展。
3.確立“一把手”負責制。要讓企業領導認識到推行精細化物料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突出“精、細、嚴、實”為核心的精細化管理思想,優化業務流程、細化管理制度、以生產現場為中心、全方位降低成本等環節實施精細化物料管理;以公司“一把手”為精細化管理項目實施第一負責人,通過對精細化管理理念的提煉,以供應鏈管理為切入點,在企業全面推行物料控制的精細化管理。
4.用供應鏈管理的思路梳理流程,規劃物料轉移路線、時間、手續,確保各環節物料的準確性和及時性。
(1)精心策劃,準確制定控制目標。首先要加強基礎管理工作,提高物料數據準確性,提高ERP信息數據的準確率。其次要控制源頭,理順流程,徹底規范原材料、半成品移轉,最后制定科學的生產半成品控制方法,減少生產物資資金占用。
(2)進行有效的“歸口管理”,理順物料移轉數據。原材料的移轉,半成品存余的控制手段,物料存量,資金占用,一直以來是制造企業管理工作的一個難點。為徹底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從精心策劃、細節入手、高標準,嚴要求、可操作性強方面著手。首先,確保產品、半成品、原材料(主要原材料、輔助原材料、購入零部件)、在制品等物料數據的準確性,梳理流程、理順接口,規定物料轉移路線,規范各種移交手續,確保各環節物料數據的準確性。確保ERP信息系統數據的準確性,合理對企業資源進行有效的規劃和控制,通過嚴、細、實的管理要求加強基礎管理工作,確保對物料進行精準的控制。其次,從源頭加強管理,將原材料控制工作作為重點工作來抓,梳理和規范現場各個相關業務流程進行,關注每個細節,精心策劃,建立起科學的管理制度。再次,加強對生產過程物料存余的盤點工作,根據物料需求計劃制定科學合理的物料存余量。通過高標準、嚴要求,從細節入手,制定一套操作性強、實效性高的管理方法,不斷提高各部門的管理水平,對物料存余進行精準、有效的控制,確保計劃的準確性。
通過ERP庫存管理系統,根據銷售的預測進行分析,制定安全庫存警戒線,適時調整生產計劃,保持合理的原材料、半成品的庫存,減少盲目的、不準確信息造成的不必要的庫存,增強企業抗風險的能力。通過對需求的預測和供應鏈管理控制方法,以減少不必要生產物資、庫存帶來的資金占用,提高流動資產的周轉次數,增強企業綜合管理水平。
5.強化計劃調度的權威性,細化生產計劃的分解和控制,實現生產計劃精確化,適應多品種小批量的靈活生產運作模式。
(1)強化生產調度權威性,精確制定物料需求計劃,合理控制物料存余。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業務的增多,部門之間分工進一步細化,出現部門本位主義,處理問題缺乏大局觀念,更多地考慮部門或局部利益,反應速度慢,造成計劃調節相對較差,大大地制約了生產的準確性和連續性,造成大量半成品的積壓和加大下一道工序停工待料的時間,造成企業內部物流不順暢,無形之中增大生產成本。通過企業資源計劃ERP生產計劃功能模塊,精確制定物料需求計劃,實現產品二級還原體系,將成品計劃準確還原成各個半步件計劃,實現生產計劃精確化。從根本上解決以上問題,提高計劃權威性。打破部門壁壘,增強組織的柔性,提高組織的運作效率,減少大量物料存余增加的生產成本。
(2)減少非增值作業,消除隱藏浪費。在生產過程中,浪費往往隱藏在流程中,具體的范圍大致有檢查、移轉和返工,這些非增值工序增加周轉時間和加工成本;造成瓶頸工序的能力不足,抑制整體發展;各工序銜接不夠緊密,加長了等待時間;對供需預測不準,對物流、信息流的傳遞和分析的不準,導致計劃調度協調性下降;反應和處理問題的能力不足,導致所控流程不穩定。具體表現的形式:大量產生的返修、次品、廢品;各工序間銜接不緊密致使生產時間等待。必須加強過程控制,發現問題進行科學分析,加強協作,打破部門壁壘,提高對問題處理的反應速度和執行準確程度,保持物流過程的可預測性和穩定性,達到優化信息流和物流,優化資源配置,減少流轉時間和加工成本。
(3)強化管理,推行“四為”現場管理體制,實現“一個流”生產方式,適應(下轉第198頁)(上接第196頁)多品種小批量的靈活生產運作模式。精益生產充分體現了精細化管理的核心思想,而精益生產必須積極調動相關資源來服務生產,處理、協調生產部門發生的各種問題,確保各工序生產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即一切過程都應該是準確、及時的,不應該有“多余”(如物料存余、等待時間、閑置人員),充分實現企業效益的最大化。要保持企業內部物流的暢通,必須建立“四為”現場管理體制,以現場為中心,以生產一線為主體,以生產職能部門為首統一調度、指揮的現場管理體制,及時協調生產調度、計劃銜接、半成品移轉、員工勞動紀律等問題,并通過現場走動式的管理,及時發現各種潛在的問題,做到防患于未然。在生產過程中實行“一個流”生產方式,通過看板管理、JIT等先進管理工具的充分應用,實現上下工序有序的銜接,將各工序緊密聯系起來,嚴格控制半制品的質量、數量,加強工序之間的協作,形成一個流的作業模式,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充分發揮生產職能部門的調度職能,確保根據生產實際情況,實時、實地、適度地解決生產銜接問題,確保半成品適時、適量的同步生產,在正常生產情況下,使物料的移轉、存余合理化,減少因生產協調、處理問題不及時造成的浪費。
6.全面開展半成品合格率攻關,減少因返工造成的存余和浪費。通過深入現場,對現場比較突出的質量問題進行系統分析,打破部門之間存在的壁壘,提高處理問題的反應速度,重視細節,切實落實“精、細、嚴、實”的管理思想,大膽創新、全面深入推行精細化管理。集中力量,優化資源,組建多部門跨專業聯合項目攻關組,提高半成品合格率,降低物料存余控制給生產帶來的壓力,降低企業生產成本。
7.建立職能部門和生產一線的協作模式,確保生產流程順暢,最大限度壓縮物料存余。通過建立專業職能部門和生產一線的設備、技術、質量、安全等一體化協作模式,突破傳統的設備、技術、質量各自為政、分散管理的管理模式,增強對綜合性問題的處理能力、團隊合作的精神、職工隊伍的凝聚力。提高解決問題的速度和質量,使設備更好地滿足技術、生產的要求,質量保證技術和生產的水平,生產滿足技術和質量的標準。
8.開展以理順現場各種生產要素為目標的5S管理,確保有限存余物料準確移轉。組織5S管理宣傳策劃工作,學習宣傳資料,對各級人員進行5S管理知識普及教育。通過培訓學習,使員工認識到推行5S管理不是搞運動,不是走形式,不是做額外工作。而是通過對現場進行整理、整頓、清掃、清潔,提升素養,確保從原材料到產品整個物流過程的盤點、收發、轉運的準確性,使企業生產運營達到安全、節約、高效的目標。
企業內部物料管理對公司提升管理水平來說已經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是企業物料管理的核心和靈魂,最終代表企業總體管理水平。全面推行精細化管理,加快企業信息化進程,構建高效的物料管理是企業經營革新、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朱道立,龔國華.物流和供應鏈管理.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
2.[美]唐納德J·鮑爾索克斯,戴維·克勞斯.物流管理——供應鏈過程的一體化.機械工業出版社,1999
3.[法]法約爾著,遲力耕譯.工業管理與一般管理.機械工業出版社2007
4.肖明,信息資源管理.電子工業出版社,2008
5.陳玉菁.財務管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作者單位:貴州大學 貴州貴陽 550000)(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