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舜楷
摘 要:加強義務教育學校的財務管理,是推動教育事業發展,實施科教興國的基礎。文章主要論述加強教育經費預算及其制度建設,實行內部控制制度,建立以縣為主的國庫統一管理制度,以期對農村義務教育財務管理能起到積極的作用。
關鍵詞:農村義務教育 財務管理 制度建設
中圖分類號:F812.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9)07-236-02
抓好教育,實施科教興國,是關系到國家興衰成敗,民族生存與發展的大事。加強義務教育學校的財務管理,是推動教育事業發展,實施科教興國的基礎。當前,農村進行稅費改革,教育收費一費制,農村教育經費全部由縣級財政統一安排。由于地方財力緊張,教育經費短缺情況更加突出。只有合理地、全面地編排教育經費預算,才能保證學校正常運轉,使農村義務教育得到持續發展。
一、擺正教育位置,加強教育經費預算及其制度建設
教育是科學和經濟發展的前提,而教育的發展又需要足夠的經費保證。為了教育經費能夠滿足學校教育基本需求,應當嚴格執行單位預算編報制度,縣級財政要實現以縣教育主管部門為教育經費預算匯總編報單位,全面編排教育經費預算。
近幾年來,部分縣級財政對教育經費預算管得過細,造成預算與實際情況脫節。由于教育有教育科學管理的要求和自身特點,只有從事教育管理工作的管理人員才能掌握這些要求和特點。上級財政預算管理人員對每所學校如果管得太細,不但大量耗費財政預算管理人員勞動,而且肯定存在安排的教育經費預算與教育管理經費需求實際不相適應的情況。例如:蒼南縣從2004年到2006年教育經費財政預算中提取固定工資部分6%的經費,大約每個教師人均提取600元左右,作為職工福利費、職工教育經費、工會經費。這項預算包括職工的冷飲費、門診包干藥費、職工節假日補貼、工會活動經費和職工參加學歷培訓等的支出,根據經濟水平當地企業這項預算內容支出水平人均在2000元左右,部分經濟條件比較好的單位這項經費遠遠超過2000元。顯然,這樣的預算是不符合當地經濟發展水平的實際。
嚴格執行單位預算編報和預算制度落實,要做好以下工作:
1.財政要執行預算“兩上兩下”制度,提高基層單位參與的積極性。預算的“兩上兩下”制度是將過去由財政部門、主管部門和預算單位分別編制預算的辦法,改為由財政部門、主管部門和預算單位通過“兩上兩下”的共同編制預算。體現了預算部門、主管部門和預算單位分工協調、上下結全的原則,有利于充分考慮主管部門和預算單位的意見,從而進一步細化預算編制,提高基層單位積極性,為增強預算編制的科學性和可行性提供保證。
2.嚴格執行師生比定額,優化整頓教師隊伍。以師生比確定教師需要量,促使教育冗員分流,達到教師隊伍優化的目的。歷年來,教育部門由于攤子大,底子薄,教育冗員不少,經費緊缺,制約了教育事業的發展。教育部門應當會同編委按學生的比例來確定任教老師,分流教育冗員,充實后勤工作,從而達到最佳配置。
實行標準化的定員定額管理,遵循編制計劃與經費計劃的統一,實施以下原則:保證基礎教育發展的基本需要,與經濟發展水平和財政承受能力相適應;力求精簡高效;因地制宜,區別對待。中小學在核定的人員編制范圍內,按照職位分類、專兼結合,合理配備教職工,嚴格按照教師資格確定專任教師。清理各種形式占用中小學人員編制,做好中小學教職工的總量控制和結構調整工作,教育主管部門引導教職工從城鎮學校和超編學校向農村學校和缺編學校合理流動。要根據條件逐步進行中小學布局結構調整,精簡壓縮教師隊伍,辭退代課教師和不合格教師,壓縮非教學人員,清退臨時工勤人員。
根據定員定額的標準,確定每一所學校教職員工數量。中小學機構編制實行集中統一管理,各級財政部門依據編制管理部門核定的人員編制,嚴格執行行政事業單位的預算管理,并且按期核撥中小學人員經費。對山區和農村班額相對少的學校,實行師生比定額管理時要適當放寬松,至少要保證班師比為一比一。
3.實行部門預算,提高教育經費使用效益。縣政府承擔轄區內義務教育的主要財政支付責任,依法確保教育經費“三個增長”、“兩個提高”、“三個確?!?確保公辦中小學和幼兒園教職工人員經費、公用經費、校舍維修改造費用全額納入財政預算。目前國家教育政策明確規定,要建立“以縣為主”的財政保障制度。縣級政府應承擔轄區內義務教育的主要財政支付責任,改善農村中小學的辦學條件。加大縣級財政對教育經費的統籌力度,確保中小學教職工人員經費、公用經費、校舍維修改造經費全額納入財政預算,并力求做到逐年有所增長。
縣級教育行政部門要根據國家的預算法,做好全縣教育經費的預算組織、匯總和審核工作。根據縣財政財力狀況,匯同財政部門確定年度的預算口徑。基層預算單位根據基數預算法和零基預算法交替使用的辦法,參照縣財政確定的預算口徑編制單位的年度預算草案,逐級上報匯總預算,各級單位應當嚴肅預算的“兩上兩下”制度,合理安排單位年度預算方案。完善部門預算制度,強化行政事業內部控制的功能作用,是對基層單位收支違規行為強有力的約束和規范。
4.財政預算要真正把農村義務教育擺在優先地位。在進行教育經費預算前,應當制定維護各類學校運轉所需的經費標準,根據標準實施教育經費預算。上級政府財政部門對貧困鄉鎮的教育應大力扶持,使教育在各鄉鎮均衡發展。
進一步完善農村中小學教師工資縣級財政統發制度。要保證教師的平均工資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當地國家公務員的平均工資水平,并在現有基礎上逐步提高,教師工資列入財政預算,做到按時足額發放。
合理制定中小學生均公用經費定額標準,并切實保證公用經費到位。要使農村中小學生均公用經費定額標準逐步達到城鎮同類學校標準,在免收義務教育階段雜費后,當地財政統籌安排義務教育學校的公用經費予以保證。
進一步加大教育基本建設投入力度。各級政府要將土地出讓金的一定比例、財政新增收入中按不低于年初確定的教育經費占財政支出的比例、按規定征收的城鄉教育費附加等資金,主要用于增加義務教育的基本建設和設備添置。
二、加強財務管理,實行內部控制制度
內部控制是指單位為了提高教育經費管理效益、保證財務信息質量真實可靠、保護學校資產安全完整、促進法律法規嚴格遵循和教育發展戰略得以實現的一個權責明確、制衡有力、動態改進的管理過程。
由于教育攤子大,所需的教育經費占財政支出比重大,特別是這幾年來義務教育階段免收雜費等,更加重了財政負擔。所以加強教育財務管理,提高教育經費使用效益,是教育行政部門以及各校的重要任務。
1.制訂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內部控制制度。首先單位領導要提高認識,明確建設內控制度的目的,重視單位內部控制制度的建設。動員全體教職員工為促進教育事業的發展,提高教育經費使用效益,提高財務的民主管理意識和財務信息質量,維護學校資產的安全完整,保證嚴格遵循國家法律法規。
確定內部控制制度的框架:學校財務管理機構和人員,應根據單位人員編制的許可,科學合理地設置會計等相關崗位,落實崗位分工;對單位辦理的各項經濟業務和事項必須經過規定的程序授權批準;會計作為一個信息系統,要向單位負責人和廣大教職員工提供財務管理諸多信息,以便監督控制;嚴格執行預算的編制和收支預算的實際落實;制訂財產采購、使用和保管制度,使學校的財產從購入到使用,從使用到報廢的全過程得到控制;內部控制制度執行情況實施報告制度;報告要反映部門、人員經管責任,使信息反饋迅捷高效,提高單位內部管理的時效性和針對性;采用現代化的信息管理手段,運用網絡的信息傳遞和管理方法。
2.重視內部控制制度的落實和完善。內部控制由單位各個層級人員共同實施,從單位負責人到各個部門和職能處室負責人,直至單位每個教職員工,都對實施內部控制負有責任,在運行過程中各負其責。
3.重視各崗位考核評價。一個制度實施到位的程度,與制度的考評和獎懲落實情況密切聯系著。單位應當對每個部門和各崗位人員執行制度情況進行定期的評價,以制度預定的目標為標準,以制度中對崗位要求為執行依據,實施執行情況業績評價。使利益與相應的工作業績緊密掛鉤,以充分調動各責任單位和個人的工作積極性,促進單位整體效益的提高。
三、教育經費實行以縣為主的國庫統一管理制度
首先確立縣財政對教育經費進行國庫統一管理制度,對全縣的教育經費進行收支預算管理,對教育經費支出分別直接支付和授權支付業務,委托零余額賬戶開戶銀行,對這些業務進行財政零余額賬戶的直接支付和預算單位零余額賬戶的授權支付。此外,教育經費管理還應當做到以下幾點:
1.執行“校財局管”政策,建立教育系統核算中心。隨著多年教育管理體制改革不斷深入,各地逐步進行了教育經費“校財局管”集中管理模式的試點,以縣為主、集中收支、分戶核算、分級管理的做法得到學校、教育管理部門的認可。發揮了教育部門管理教育經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避免了過去財政部門對教育經費管得過細、過多,從而挫傷了教育部門主動管理教育經費的積極性。
2.縣級財政對教育實行以部門預算為主,建立教育經費國庫集中收付管理制度。教師工資納入財政統一發放,將年初預算總額分為財政直接支付和財政授權支付兩部分。學校只建立預算單位零余額賬戶,接納財政授權支付的款項等。
3.教育行政部門對轄區內實行執行收支統一標準,克服資金使用隨意性和盲目性,使同轄區內同類學校教育經費支出具有更強的可比性。核算中心和單位報賬員共同做好單位的會計核算工作,共同實現會計對單位的核算職能和監督職能。
4.加強監督管理,強化法制約束。發揮政府的會計監督作用,使學校的收支和財務管理合法化,使單位會計信息真實、準確、及時。教育行政部門在積極配合政府審計部門對教育經費審計的同時,還要健全教育內部審計網絡的建設,發揮學校內部審計、工會及教代會的監督作用,使學校財務管理民主化和公開化。發揮教育系統內部審計作用使學校財務收支行為規范,遏制徇私舞弊和腐敗現象。逐步建立各級各類學校教育經費使用的規范和標準,并對教育各單位負責人的業績考核,建立教育各單位負責人定期審計制度,使有限的教育經費發揮其更大的效益。
(作者單位:蒼南縣教育局龍港學區 浙江蒼南 325800)
(責編:鄭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