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高校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指明了方向,是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題。高校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落實在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各個方面,以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大學生 思想政治工作
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我們黨在思想文化建設上的重大理論創新和重大戰略任務。高校是思想文化建設和人才培養的重要場所,是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陣地,不僅要加強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研究和建設,而且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高等教育的全過程,堅持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武裝教師,引導大學生健康成長成才。
一、引領大學生充分認識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重要意義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內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在所有社會主義價值目標中處于統攝和支配的地位。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切實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轉化為人民的自覺最求。積極探索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的有效途徑,主動做好意識形態工作。
當前,在我國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的新形勢下,在各種思想文化相互交織、相互激蕩的復雜背景下,我們正處在一個思想大活躍、觀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時代,先進文化與落后文化、健康文化與腐朽文化同時并存。隨著我國經濟成分、組織方式、就業方式、分配方式和利益關系日趨多樣化,大學生的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和差異性不斷增強,其思想觀念、道德意識、價值取向越來越呈現出層次性。社會思想空前活躍,非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有所滋長,資本主義腐朽思想觀念也乘機而入。今天的在校大學生,多為“80后”和“90后”, 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他們成長在市場經濟之中,沒有太多的傳統文化的記憶,沒有刻骨銘心的政治、歷史負累,他們自懂事起,就生活在一個一切靠自己奮斗的社會:自費上學、自主擇業、自我設計、自我調整、自由發展。這也成就了他們的特質:視野更廣闊、思維更活躍、信息更豐富、生活更多彩。他們不迷信權威,卻有著對真理的執著尋求,對知識與價值的尊重,對歷史的冷靜審視,對權威的大膽挑戰,對世界的合理質疑。可以說,今天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正面臨著很多新問題、新挑戰,這就需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這一共同的價值理念凝聚人心,形成大學生普遍認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規范,不斷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二、努力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到大學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各個方面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根本,推進和諧文化建設,是意識形態工作的一個嶄新課題。在大學生中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就要針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形勢、任務和工作對象思想行為特征的變化,把鑄造靈魂、突出主題、把握精髓、打牢基礎的基本要求,體現在人才培養全過程中,貫穿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每個環節,落實到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具體實踐中去。
(一)充分發揮高校“兩課”的主渠道作用,扎實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三進”工作。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第一位的就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馬克思主義總是隨著時代、實踐和科學的發展而不斷發展,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武裝大學生的頭腦,必須充分發揮思想政治課和形勢政策課的主渠道作用,扎實推進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要積極進行思想政治課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改進,充分利用現代教學手段,緊密聯系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際,緊密聯系當代大學生的思想實際,堅持開展形勢與政策報告,改變簡單說教,使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做到圍繞中心、抓住關鍵、選準手段、注重實效,把傳授知識與思想教育結合起來,把系統教學與專題教育結合起來,把理論武裝與實踐育人相結合,切實增強教學的直觀性,提高吸引力和感染力,深化教學效果,把大學生的積極性充分地調動起來,進而牢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政治觀、道德觀和法制觀,成為合格的“四有”新人。
(二)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著力加強大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時代精神培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內容,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是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要求。高校要堅持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開展多種形式的愛國主義和時代精神教育,充分利用五四青年節、七一建黨紀念日、十一國慶節、一二·九運動紀念日等重大節慶日和紀念日,開展主題教育活動,使大學生在參與活動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實、道德境界得到升華。有組織、有計劃地開展第二課堂和社會實踐等活動。通過組織學生深入街道、企業、農村、鄉鎮進行參觀調查,通過“三下鄉”、志愿服務、專業實習、社會調查、生產勞動等社會實踐活動,組織大學生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革命英烈紀念館參觀,讓大學生在實際生產、生活中增強社會責任感與歷史使命感,激發艱苦奮斗、奮發圖強的愛國主義精神,讓大學生親身感受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的偉大成就。我院在30多年來的辦學實踐中,一直秉承長期軍工辦學形成的優良傳統與作風,把軍工精神教育作為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內容:大力弘揚軍工精神,培養具有“忠”、“毅”品性的人;牢固樹立軍工標準意識,培養具有“嚴”、“細”作風的人;高度重視軍工質量文化建設,培養具有“精”、“優”質量觀念的人。從新生一入學就開始強化軍工精神和愛國主義教育。組織新生參觀校展室、聽老教師講學校的發展歷史,讓學生了解學院創業者和一批老革命、老軍工以及畢業于著名軍工院校的熱血青年們的“自力更生、艱苦奮斗、開拓進取、無私奉獻”的精神和學院的創業歷程。堅持舉辦軍工英模事跡報告會、“兩彈元勛”事跡圖片展覽、觀看“神州”飛船和“嫦娥一號”探月衛星發射實況錄像等活動,讓學生全面了解軍工的光榮革命傳統和祖國國防科技工業的輝煌成就,學習軍工人熱愛祖國、忠于黨和人民、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優秀品質和吳運鐸、馬祖光等獻身國防科技工業的感人事跡,進而激發了學生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培養了學生熱愛祖國、忠于人民、敬業奉獻的思想,鑄就了國家利益至上的高度社會責任感。
(三)加強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讓大學生知榮明恥。社會主義榮辱觀是大學生道德素質的試金石,為大學生樹立了知榮明恥的道德新坐標。高校要積極主動地把社會主義榮辱觀引入教材、引入課堂,使之入腦入心。要把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與和諧校園、和諧文化建設結合起來,深入開展“講文明、知榮辱、促和諧”和“創建文明校園、文明班級、文明宿舍,爭做文明大學生”的道德實踐活動,進一步發揮道德模范的榜樣作用,特別是要注重大學生身邊典型的示范作用,充分發揮他們可親、可信、可學的優勢,引導大學生自覺遵守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等基本道德規范,使大學生明確是非、善惡、美丑界限,自覺履行法定義務、社會責任、家庭責任,推動形成良好校風學風,形成和諧的人際關系和文明的社會風尚。積極開展道德實踐活動,把道德實踐活動融入大學生學習生活之中,從身邊的事情做起,從一言一行做起、養成文明行為,培養良好的道德情操,從自我做起,從具體的事情做起,引導大學生堅持知行統一,引導學生明榮辱之分、知榮而勇為之、知恥而力避之,形成推動奮發向上、文明正義的強大內在動力,著力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文明行為。
(四)大力開展行之有效的主題實踐活動,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由觀念向實踐轉化。只有理論的灌輸沒有自我的實踐,理論的力量也不會得到穩固和升華。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知與行相統一的過程。要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扎根大學生思想深處,就要有目的、有計劃的開展多種形式的主題實踐活動,通過實踐活動,讓他們通過親身體驗和接觸了解社會,從感性上增加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認識。我院很早就組建了“大學生軍工文化藝術團”,經常深入到軍工企業和駐地部隊進行“軍工情”慰問演出。還參加河南省國防科技工業系統紀念建軍80周年“軍工情”文藝演出和南陽市迎接十七大廣場“紅歌會”,均受到高度評價,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通過實施“六個一工程”(讀一本好書、看一場紅色經典影片、聽一次專題報告、寫一篇好征文、做一件好人好事、提一條好建議),舉辦紀念長征勝利70周年演講比賽、建軍80周年歌詠比賽、定期組織學生觀看革命戰爭和現代化建設題材的紅色經典影片,開展“紅色教育”。堅持開展軍工特色鮮明的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和“三下鄉”活動。每年組織學生到軍工企業參觀和頂崗實習,了解軍工企業,了解武器裝備生產的現場,學習掌握新技術新工藝,接受軍工企業文化熏陶。組織學生到彭雪楓紀念館、編外雷鋒團紀念館等校外德育基地參觀,接受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每年組織學生到駐地部隊開展“軍營一日”活動,體驗部隊生活,以有效地載體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
三、切實創新運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手段
加強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就要積極探索新形勢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徑、新辦法,做到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工作的方式、方法,努力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于創造性,切實增強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實效性。
(一)創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工作的方法和手段。當代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特征較之以往發生了很大變化,因而我們的工作手段和載體也必須堅持與時俱進。要善于運用現代傳播工具與手段創新工作方法,注重利用現代通訊手段和視聽技術,通過青年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來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當前應重點加強對信息化社會條件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研究,創新和加強校園網絡文化建設,占領網絡文化主陣地,牢牢把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動權,開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徑。
(二)創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載體。要堅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三貼近”原則,加強“主陣地”、“主渠道”的正確導向作用。對于高校課堂、講壇、學術研討、校園網絡等這些主陣地,要堅持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的主導地位,努力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貫徹于學科建設、教材編寫、課堂教學、學術研究、第二課堂等各個環節之中,發揮對青年大學生潛移默化的正確導向作用,用科學理論武裝大學生;全面推進思想政治教育進網絡、進公寓、進社團,切實加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注意把握心理問題和思想問題的聯系與區別,并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過程中注重借鑒心理學的知識和方法,提高大學生群體整體心理素質。總之,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與大學生健康成長的實際需要有效結合起來,發揮“潤物細無聲”的效果,有利于大大提高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三)加強高校政工隊伍建設,形成全員育人的良好環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關鍵在人,建設一支高素質、優秀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隊伍是做好這項工作的重要前提和保證。當前高校應把師德師風建設放在教師隊伍建設的首位,培養敬業愛崗、富有學識魅力和人格魅力的教師。通過廣大教師教書育人的敬業精神、嚴謹勤勉的治學精神和為人師表的高尚品德影響和感染青年學生,使之成為他們自覺學習的榜樣。要重點加強高校政工隊伍建設,特別是要加強輔導員隊伍建設,因此,要加強高校政工隊伍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起到模范帶動作用,努力形成“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良好環境。
(四)創新工作機制,建立完善的保障制度。加強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必須建立健全既能立足當前、有效解決突出問題,又能著眼長遠、保證工作不斷推進的長效機制。要建立健全全員育人、全方位育人、全過程育人的長效機制,突出做好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建立健全課堂教學主導、校園文化引導、社會實踐向導的長效機制,積極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進課堂、進教材、進頭腦、進社團、進網絡,增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共青團組織、學生組織的重要作用,形成黨委統一領導、黨政群齊抓共管、有關部門各負其責的長效機制;抓好責任、人員、資金、考核四項制度的的落實,完善責任機制、隊伍建設機制和考核評價機制,構建好相應的政策體系,為加強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營造良好的環境和提供有力保障。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重在建設,貴在體現到實際行動上。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涉及高校的方方面面,是大家的共同責任。高校各部門都應該充分行動起來,把全體師生員工的積極性都充分發揮出來,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融入到高校各項工作中,不斷開創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
參考文獻:
[1] 李長春,《在全國宣傳部長會議上講話》,2006.12.1
[2] 劉云山,《更加自覺、更加主動地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學習出版社,2007.10
作者簡介:
樊有平,男,河南新野縣人。河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黨委組織部長,主要從事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黨建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