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忠全
摘要:在新課程改革歷史潮流中,農村新課程推行舉步維艱。怎樣搞好農村新課程教學呢?筆者認為應當立足農村現實,揚長避短,充分開發利用鄉土資源、學校資源、社會生活資源。
關鍵詞:土辦法 新課程 資源開發
縱觀當今教育,新課程改革已是如火如荼,社會學科也不例外。走進城鎮中學社會課新課堂,你會發現:廣大社會課教師早已認真學習新課程標準,轉變教學觀念,正在大膽嘗試新的課堂教學模式,小組合作學習、多媒體廣泛使用,正在逐漸成為新的社會課課堂模式的主流。然而,在廣大的農村中學,卻又是另外一番景象:教育條件滯后,師資力量薄弱,教研活動缺乏,新課程陷入了困境。面對這種現狀,許多農村社會課教師束手無策,只好怨天尤人,消極等待。
究竟農村社會課新課程教學能不能搞好呢?筆者的答案是肯定的。新課程下的《歷史與社會》,從教材的內容到編者的終極目標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即與現實的聯系日益緊密,教材變得生動有趣,選擇了大量生動的事例,注重案例分析,貼合學生實際。筆者認為,雖然農村社會課課堂缺乏多媒體等先進教育手段,但農村也有自己得天獨厚的優勢條件,譬如與教材聯系緊密,貼近學生實際的鄉土資源相當豐富。農村社會課教師只要立足于農村現實,從農村實際出發,因地制宜,揚長避短,充分開發利用農村所具備的新課程資源,同樣也可以搞好新課程教學。在長期教學實踐中,本人逐漸認識到農村新課程的實施,關鍵在于新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下面結合自己教學實踐談幾點農村社會課新課程資源開發利用中的幾點想法:
一、切實搞好鄉土資源的開發利用
在農村社會課新課程教學中,必須充分開發利用農村得天獨厚的鄉土資源,要多尋找與教材內容相適應的題材,特別是農村學生熟悉的題材,如鄉土地理、鄉土文化等等。
1. 鄉土地理資源的開發利用
鄉土地理是學生生活的地理環境,朝夕相處,頗有感情。如果社會教師合理加以利用,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歷史與社會》第四單元第三課《傍水而居》第二框“耕海牧漁”表現的是漁村的生活,象山縣是個海洋旅游城市,絕大部分農村學生都居住在海邊,而且有些還到過石浦漁港、松蘭山旅游度假區等旅游景點,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采用自制石浦漁村今昔對比照片,并播放開漁節的盛況錄像,以此來表現漁村生活特色,反映“善待海洋,就是善待人類自己”這個主題。因為農村中學對海洋非常熟悉,所學的屬于家鄉風土人情,在教學中同學對它比對遙遠的山東半島大魚島村更親切,有認同感。我想,多舉這樣的鄉土例子,會讓學生更自覺地去關心身邊的社會生活。
2. 鄉土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
鄉土歷史是學生身邊的歷史,社會課教師也可運用于新課程教學中。《歷史與社會》第五單元《社會生活的變遷》綜合探究五“探究身邊的歷史”要求學生探究身邊的歷史,社會課教師可組織學生進行社會調查,向一些老人詢問在家鄉發生過的歷史。譬如,象山縣茅洋鄉有日寇占領過砩礦遺址,并設有歷史博物館,有解放戰爭期間礪港埠戰役遺址,還有革命烈士紀念碑,這些都是非常豐富的新課程資源。在教學過程中,我充分利用這些資源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并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思想的滲透。
鄉土文化資源中還有一個寶貴資源,那便是鄉土志。象山縣有《象山縣志》,有些地方有村志、族譜,譬如東陳村有《東陳村志》,黃公岙有史家族譜,剛剛經歷第二次續譜。在學習《歷史與社會》第五單元第四課《過去的歷史是怎樣記載下來的》,我從學校圖書館中借來《象山縣志》,使學生加深入感性認識。
二、充分利用農村中學所有的教學資源
盡管農村中學沒有多媒體課件,但農村中學現有一些教學資源仍可以在新課程教學中充分開發并加以利用。
1. 音像教材資源開發利用
觀看音像資源可以對教學起到積極輔助作用。農村音像條件有限,可以利用的僅有幻燈機、錄音機、電視機、錄像機等,但這也是夠農村社會課使用。譬如在《歷史與社會》第三單元第二課《山川秀美》第三框“母親河”教學過程中,我播放了一段初中語文錄音磁帶《長江之歌》:“你從雪山走來,驚濤是你的氣概……”隨著歌聲,氣勢磅礴的長江就展現在學生面前,同學們身臨其境,情感得到升華。
2. 掛圖資源的開發利用
圖表的充分利用,會給社會課課堂教學帶來生機和活力,對社會課產生重大影響。社會教師可以利用以前地理課掛圖,沒有現成的也可以自己動手制作,或請美術老師幫忙制作。在《絲路明珠》一課教學前,我從電腦上下載新疆地形圖,然后用復印機放大,在課堂上展示出來。學生了解了新疆的地形,對新疆氣候、風土人情自然而然就理解了,教學過程流暢自然。
3. 教師資源的開發利用
教師是一種重要的課程資源,教師閱歷豐富,多才多藝,在新課程教學中地位作用不可低估。《歷史與社會》第四單元第三課《傍水而居》講到太湖有關內容,本人剛好到太湖旅游過,就把太湖的自然環境、風土人情講了個頭頭是道,給學生留下了深刻印象。在教學中還和同學們一起唱起了《太湖美》:“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水上有白帆,水中魚蝦肥……”美妙的歌聲把學生帶入了波光粼粼的太湖之中。
4. 學生資源的開發利用
學生也是一種課程資源,很多學生能歌善舞,知識面也很廣,如果很好加以利用,也能收到良好教學效果。《歷史與社會》第四單元第四課《草原風情》講述的是草原的題材。在教學中我讓一個語言表達能力強的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敕勒歌》:“陰山下,天似穹廬,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優美的詩歌把學生帶入廣袤的蒙古大草原之中。接著,我又讓一名能歌善舞的女同學跳了一段蒙古族舞蹈,使學生頭腦呈現出蒙古人民在蒙古包邊載歌載舞的情景。
三、合理利用社會生活資源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在新課程教學中,要充分利用現實生活這一“活水”,激活課堂教學效果,要多尋找與教材內容相適應現實生活題材。《歷史與社會》第五單元《社會生活的變遷》第二課《身邊的故事》表現的是社會生活變化,課前我從現實生活中尋找到手搖電話機、大哥大、程控電話機、手機等四種電話,在課堂上讓學生對電話機變遷展開廣泛討論,從而了解社會生活變化。這四種電話貼近生活,學生能夠聯系許多社會現實,因此有話可講,課堂氣氛活躍,教學效果非常明顯。《歷史與社會》第一單元第二課《多種多樣的社區》要求識別不同的社區,教師可以安排學生調查自己生活的社區,尤其是一些有特色的社區。象山縣茅洋鄉溪東村曾被評為縣級文明示范村,該村是個花園式村莊,村頭有公園,村里垃圾實行分類處理,環境十分優雅。本人在教學中讓該村學生寫出調查報告,然后在課堂上與同學交流。學生在匯報材料中出現了“我愛我的居住地”這樣的字眼,可見,學生對自己生活社區產生了認同感,另外也給其他學生上了環境保護的生動課,收到預期目的。
新課程標準注重社會實踐能力的培養,力圖加強學生與社會現實之間的聯系,因此,廣大農村社會課教師應當立足現實,充實開發和利用當地和本校課程資源,讓學生動態地觀察、體驗社會生活,培養實踐能力和人文精神,為將來適應社會、參與社會、解決社會問題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歷史與社會課程標準(一)》,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7月
[2]《歷史與社會課程標準(二)》,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