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飛 楊萬軍
[摘要]《計算機文化基礎》作為高等院校非計算機專業開設的一門公共基礎課,注重的是對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為順應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高等教育已經從精英教育步入大眾教育階段,高校的計算機基礎教育也面臨著新的形勢和任務。同時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化,教學質量的不斷提高,各個高校對計算機基礎的教學也越來越重視。針對高校非計算機專業的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的教學現狀和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對該課程的幾點教學建議。
[關鍵詞]非計算機專業 計算機文化基礎 案例教學法 任務驅動法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7597(2009)0810144-01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計算機已經滲透到人們生活的各個領域,并正在逐漸改變我們的生活、學習和工作方式。掌握計算機的基本操作已經成為現代社會的一種基礎能力。因此,加強高等院校非計算機專業的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教學的研究就勢在必行。
一、目前高等院校計算機文化基礎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新生入學時計算機水平存在差異。由于地區和城鄉差異以及各學校對信息技術的重視程度不同,使大學生
在入學時的計算機基礎水平存在著較大的差異。一些經濟較發達地區的城市學生在高中時就已經開設了和計算機基礎相關的信息技術課程,而且隨著微型計算機的發展普及,逐漸步入家庭,大多數學生家中也有電腦,經常上網,已經掌握了一些計算機的相關的基礎知識,并且能夠熟練操作計算機。而不少農村學生由于地域條件和教學條件的限制,可能根本就沒有接觸過計算機,對于計算機的基本操作也缺乏必要的了解。而《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內容設置都是從計算機的基礎知識開始講起,在教學內容的設置上沒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差異。
(二)不同專業對計算機基礎知識的需求不同。對于非計算機專業的學生進行計算機基礎教育的目的是要培養既熟悉本專業知識,又能將計算機應用到本專業中的復合型人才。而目前的高等院校的計算機文化基礎的教學,無論什么專業,教學內容都相同,都采用同統一的教材和上機指導方式。沒有適合于本專業的側重點,學生也很難將所學的計算機知識同本專業結合起來,滿足不了行業的需求,導致學生缺乏實際動手能力和解決新問題的能力。
(三)理論教學與實際操作相脫節。計算機基礎課程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課程,大部分知識需要演示操作,而這種演示是一閃而過,學生沒有時間記錄課堂筆記。所以大多數學生存在這樣一種情況,上理論課時聽老師講授的內容都能聽懂,但上機課時需要自己實際操作時就無所適從。課堂授課理解與上機動手實踐不能很好的相結合。一旦變換題目就不會做了,不能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四)教學內容沒有與時代同步。隨著計算機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軟硬件的更新換代速度都很快,而教學內容跟不上發展的速度,使學生所學內容與實際應用沒能實現無縫連接。
二、計算機教學改革思路
高等院校非計算機專業開設的《計算機文化基礎》教學所承擔的最主要的任務就是在大學生中普及計算機基礎知識,所教授內容一般都較簡單,包括計算機基礎知識、Windows操作系統、Word字處理軟件、Excel電子表格軟件、PowerPoint幻燈片制作軟件、多媒體技術及計算機網絡基礎等。
在計算機基礎課的教學中應采取何種教學方法才能實現教學目標,已成為今后計算機基礎課教學中值得探討的重要課題。現將筆者教學實踐總結如下:
(一)案例教學法。對于非計算機專業學生來說,計算機課程是一門工具課,學習計算機課程的目的是學會使用這種工具并為專業服務,因此教師應當把教學重點放在應用上,針對不同專業的學生,設計不同的課程案例,例如,對于文秘專業的學生,應側重于Word文字處理軟件的學習,而對于財務會計專業的學生,則應側重于Excel表格處理軟件的學習。通過案例教學,讓學生體驗和領悟利用計算機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這樣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動手能力,還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創造了新的空間和條件。
(二)任務驅動法。“任務驅動”教學法是基于拋錨式教學的一種教學方法,是以學生為中心,以任務為驅動的教學方式。[2]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緊緊圍繞一個共同的任務活動中心,使學生帶著真實的任務在探索中學習。在學習過程中體驗成功感,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望,從而培養出獨立探索、勇于開拓進取的自學能力。
鄭日昌說:授人以魚,僅夠一飯之需;授人以漁,則終身得魚。人類知識在不斷膨脹和更新,靠生硬的灌輸和被動的接受永遠趕不上科學的飛速發展,所以當學生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和技巧后,可以布置一些不限題目的綜合實驗,如Word綜合排版、名片的制作、幻燈片制作等,使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去體驗喜悅的成功感,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培養出獨立探索的自學能力。
(三)教師演示法。計算機基礎課是一門操作性很強的工具性學科。教師必須首先示范操作,通過實際操作,讓學生了解操作的步驟和方法。所以如果要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教師應該邊講解邊演示,在演示時注意使用生動有趣的例子。建議有條件的情況下,應該在多媒體教室,結合多媒體軟件進行教學,學生在教師講解一遍后,可以立即上機實際操作,加深理解記憶。使學生確實看到該軟件的強大功能,產生強烈的想學會用的愿望。
(四)加強實踐環節,切實掌握軟件的操作。《計算機文化基礎》是一門應用型課程,對實踐性環節的要求很高,在完成了課堂教學后,實踐環節不容忽視,這是對課堂教學的進一步完善和取得良好教學效果的非常重要的一環,教師要布置生動有趣的上機操作作業。使學生在上機的時候進行主動練習,鞏固理論教學的知識點,加深學生對于知識點的掌握和理解。
總之,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看似簡單,但要想取得好的教學效果,達到教書育人的教學目的,不僅要求教師要不斷調整自己的教學觀念、教學方法、教學模式,做到教學相長。還要運用多種的教學方法,使之形成最佳的結合點。同時不斷提高自己的計算機基礎業務水平,將現代教育理論、教育學和心理學等知識靈活地運用到計算機基礎課教學中。只有這樣,才能根據計算機基礎課程的學科知識,努力設計和探索計算機基礎的教學模式,創設出更加靈活的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從而真正體現教育以人為本、以素質為本的特色。
參考文獻:
[1]李躍剛,高校計算機基礎教學現狀與教學實踐[J].齊齊哈爾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05):146-147.
[2]李雁飛,“任務驅動”法在計算機基礎教學中的應用[J].長治學院學報,2008,(06):70-72.
作者簡介:
于飛(1978-),女,滿族,遼寧撫順人,撫順市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教師,助教,主要從事計算機基礎教學的研究;楊萬軍(1977-),男,遼寧遼陽人,撫順市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教師,講師,碩士,主要從事計算機網絡教育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