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菊 張 波 趙廣華
[摘要]簡單論述大學數學教育模式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礎上提出如何培養大學生學習數學興趣的設想,通過分析現今大學生在學習數學中出現的各種問題,給出幾點合理性建議,同時也對大學生投身數學研究提出殷切希望。
[關鍵詞]學風建設 數學教師 學習興趣
中圖分類號:G4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7597(2009)0810158-01
大學數學是理科、工科學生必學的一門基礎課程,不同于基礎數學,大學數學主要學習的是高等數學的相關理論和知識,其內容更貼近實踐和生活,隨著社會的發展和計算機應用的普及,數學知識已經越來越多的融入我們們的生活,高等數學的知識應用也更加廣泛,而且也必將成為未來職業雙向選擇的一個重要因素。[1]
高等數學研究數學定理、定律、公理、公式等的證明,但卻不研究它們的由來和歷史形成,這也是很多學生對數學感覺枯燥而沒有興趣學習數學的原因之一。在今天,這個追求個人全面發展的時代,一味的沿襲傳統的教學模式將不能有效地提高大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本文就對當前如何培養大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做一個簡單的探討,以此為促進大學數學教育盡自己的綿薄之力。
大學生學習數學興趣的培養,首先需要一個適合的環境。進入大學,我們的很多學生擺脫了高一切升學的壓力。步入大學的殿堂,每一位學子都是無比自豪的,在這里,學習是自由的,生活是自由的,看上去一切都是自由的,沒有了家庭的束縛,沒有了老師的約束,很多同學因此而迷失了方向。幸好那些師兄師姐們還能給新入學的學生指點迷津,可是,畢竟別人的指導和建議不具有任何鐵的約束力,自制力才是最好的老師。學習是需要一個好的環境的,這在專業術語中被稱為學術氛圍,也叫學風。在學術氛圍濃的環境里,人的創造力很容易被激發,對某學科的興趣也容易培養。本文作者認為,培養大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應注重學風的建設,學校可以出臺相關的管理辦法,盡一切可能來促進學生的學習,督促學生盡可能到課堂聽課、自習,養成自學的好習慣。這樣,就會形成良好的學習風氣,從而形成濃厚的學習氛圍。本文作者認為,在對大學生的管理上,適當的時候可以嚴格一點,尤其是對剛剛入學的新生,在他們進入大學學習之初,給予適當的管理和引導是非常必要的,興趣的培養與習慣的養成有時是需要采取一定的強制措施的。
大學生學習數學興趣的培養,有了適當的環境,還需要有教師的引導。對于學習數學興趣的培養,數學教師的作用顯得尤其重要,他們不僅是學生學習數學的啟蒙者,還是學生學習數學的解惑者,數學的嚴謹和數學的邏輯性,這些都是通過老師的講解來傳授于學生的。在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問題和困難。如果沒有數學教師適時的解答,會使得學生的求知欲受到壓制,問題和困難得不到及時的解答和解決,會降低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本文作者認為,數學教師在對學生的引導過程中,其素質的高低,數學功底是否扎實,直接影響著學生對數學學習興趣的培養,很顯然,一位學識淵博,數學功底深厚的老師,是學生喜歡的、敬重的、欽佩的,教師的個人魅力也是無窮的。所以筆者建議,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就要花力氣提高數學教師的素質和數學理論功底,這就要要求給我們的數學教師提供經常深造和相互交流的機會,同時,鼓勵數學教師鉆研,進行學術研究。當然重視學術研究的同時,也要重視對他們科學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質的強化,提高師德考核,盡一切可能來提高數學教師的綜合能力。
大學生學習數學興趣的培養,最重要的一環,是學生的配合。有了良好的學風,有了老師的正確引導,作為主體的學生,是否配合,是決定成敗的最重要的方面。學生是否能恰當的配合,不僅取決于學生自身的素質,也取決于我們對待每一個學生的態度。每一個進入大學的學生,都有著各自的特點,對于數學的學習都有著不同的認識,數學基礎也不盡相同,正確引導他們是必然的。根據每個學生進行不同的引導更是必要的。這就要說到我們老生長談的因材施教了,所不同的是,這里的因材施教不是使他們各盡其能、各顯其才,數學教師所要做的,是使得每一位學生不厭惡數學,基礎差的盡努力趕上,基礎好的保持優勢更進一步。在我們初等教育階段,由文理分科正向著綜合考核的方向發展,不論哪種模式,數學的學習都是必須的。每一位進入大學的學生都曾經接受過數學教育。進入大學,有的學生已經對數學有了濃厚的興趣,而有的學生是為考大學被迫學習了數學,這些人對數學還不是太感興趣,也有的對數學學習厭惡,所有這些現象都是實際存在的。對于這樣的現狀,筆者認為,我們如何對待學生是很關鍵的。處理不好這些認識上的差異問題,我們的數學教學將是失敗的。筆者建議,對待那些已經對數學有濃厚興趣的學生,要鼓勵和支持他們進行數學研究和實踐,比如參加數學建模等數學實踐活動,以此來激發他們的學習研究數學的興趣;對于對數學學習興趣處于待激發狀態的學生,可以開設一些數學理論知識講座來使其認識和了解數學的重要性,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對于厭惡數學的學生,可以開設一些數學文化類的課程和講座,比如數學史方面的知識講座等,引導他們對數學產生興趣。
大學生學習數學興趣的培養,還需要對數學文化進行深入的研究和詳細的講授。筆者稱之為數學的理想教育。數學的發展是一個歷史的發展過程,每一次數學的進步都有無數的數學家們為之孜孜不倦的探索和研究,幾乎每一個數學的符號背后都有一個數學故事,之所以重視對數學史的研究,就是希望通過對數學文化的研究,在對前人研究成果的探索中能有所感悟,掌握數學發展的規律,更好的傳播數學奠定基礎,通過對數學文化的詳細講授,使我們的學生了解數學的發展,熟悉數學家們的人生經歷,深刻感知到數學文化的魅力,從中得到啟示和感悟。[2]倡導和傳播數學研究的精神,也可以激發學生研究數學的潛力,同時發現更多的數學人才,使得他們成為學生學習數學的榜樣,帶動其他學生熱愛數學,投身數學研究領域,讓更多的人展示其數學方面的才華,為數學的發展做貢獻。
數學學習任重而道遠,興趣是我們打開數學殿堂的金鑰匙,希望此文能對那些對數學學習存在迷茫以及想投身數學研究的學子們有所幫助和啟發。
參考文獻:
[1]李文林,《百家講壇-相識數學之二十世紀數學的發展趨勢》,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10.
[2](美)E.T.Bell著,徐源譯,《數學精英》,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
作者簡介:
李秀菊(1982-),女,漢族,山西省晉中市人,河北省秦皇島市燕山大學里仁學院,助教,主要研究基礎數學教學;張波(1981-),女,漢族,黑龍江省綏化市人,河北省秦皇島市燕山大學里仁學院,助教;趙廣華(1980-),男,漢族,黑龍江省北安市人,河北省秦皇島市燕山大學里仁學院,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