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廣明
摘要:我公司自2003年12月2臺125MW機組投產以來,1、2號爐經常發生制粉系統爆炸、煤粉倉粉溫高等事故,多次造成重大設備損壞和嚴重經濟損失,通過分析研究,找出制粉系統爆炸、粉倉粉溫高的原因,提出制粉系統運行技術和設備改進的措施。
關鍵詞:燃煤電廠;制粉系統爆炸;粉倉溫度高;原因分析;探討
大唐雞西熱電有限責任公司2臺125MW機組,鍋爐均為哈爾濱鍋爐廠生產的HG-420/13.7-YM3型,高壓中間再熱自然循環燃煤汽包爐。每臺鍋爐配置2套倉儲式制粉系統,乏氣送粉,均采用MTZ350/600低速滾筒式球磨機;每臺鍋爐設有2個煤粉倉,每個粉倉的容積為216m3,煤粉倉上部設一臺型號為JX400的螺旋可逆式輸粉機(絞龍),可保證兩臺爐的4套制粉系統相互輸送煤粉,在每個煤粉倉上裝有2根吸潮管。
自鍋爐投產以來,制粉系統多次發生爆炸和粉倉溫度高等情況,既造成設備嚴重損壞,又嚴重威脅人身及電廠生產的安全,還對生產環境造成嚴重污染。至今,因制粉系統爆炸構成的考核事故就有3次,障礙達幾十次之多。
1 煤粉倉溫度高的原因分析
煤粉倉結構存在問題
由于原粉倉內壁面角度和內錐體角度太小(粉倉橫向倉壁設計傾角為71.6℃,底部內錐體角度為65℃),使倉壁及內錐體易積粉,造成粉倉溫度高。
粉倉頂部四周因安裝時留下一段高約600mm,深約540mm,約45℃的死角,當煤粉落入粉倉內,比較細的煤粉會到處飛揚,慢慢落在該處,長時間堆積,遇上倉內溫度高時,積粉便會自燃。
在粉倉頂部橫向裝有2個人孔門,其中北側人孔門封閉不嚴,空氣漏進粉倉引起煤粉自燃,高溫氣體聚積將粉倉頂棚烤裂。
用16 Mn鋼板焊接而成的煤粉倉下部內錐體,將粉倉分成2部分,每1部分又分割成6個小的倉格,每1倉格同樣采用厚度為10mm的鋼板焊接成內錐體。由于粉倉下部所有內錐體的表面積達100m2以上,而錐體外表面又沒有采取保溫措施,再加上給粉間封閉不嚴,冬季環境溫度低,造成粉倉內錐體內表面結露積粉。
人為因素影響
吸潮閥不按規定操作。在煤粉倉上部裝有吸潮管,按規程要求,制粉系統運行時煤粉倉吸潮閥必須開啟,制粉系統停運時吸潮閥應關閉。但在實行運行中,制粉系統到粉倉的吸潮閥,應開啟而沒有開啟,備用制粉系統到粉倉(絞龍)的吸潮閥應關閉而未關閉,按規定在絞龍停止運行時吸潮閥應關閉,但在實際運行中,也經常在開啟位置。該開的吸潮閥不開,不但潮氣不能吸出,粉倉內的負壓也很難建立和保證。該關的吸潮閥不關,增加了粉倉的漏風,為粉倉內可燃氣體和煤粉混合物爆燃提供了必要條件。特別是當制粉系統頻繁啟停時,各吸潮閥不能按規定及時開啟和關閉,就會加劇粉溫的升高。規程同時規定,在排粉機由制粉乏氣倒向近路風后,應及時關閉制粉系統各吸潮閥,但在運行中也常常沒有按要求進行操作。
鎖氣器失去作用。細粉分離器下部有兩道鎖氣器,它的作用一是防止漏風,二是在制粉系統爆炸后防止火源進入粉倉。由于有的爐只剩一道鎖氣器起作用,因而易引起粉倉起火,如在2005年小修中將一號爐細粉分離器下部第兩道鎖氣器去掉,改裝在木屑分離器下部,因煤粉經常從木屑分離器向外溢,故第兩道鎖氣器重錘被人為地用鐵絲拉起,使其處于開啟位置。由于只剩第一道鎖氣器,封閉不嚴,加上換向檔板不關,在粉倉溫度高時,高溫氣體被吸上去,引燃木屑分離器小篩子上的木屑等雜物及鎖氣器內的積粉,以上火源又落入粉倉內引燃煤粉,形成惡性循環。
絞龍下粉插板未關閉。在絞龍的下方設有4個下粉口,分別與4套制粉系統聯接。在每個下粉口安裝一只手動插板,只有在絞龍進行送粉時,需要授粉的下粉口插板才打開。但在實際運行中,各爐絞龍的下粉插板經常處于開啟或半開啟狀態,特別是絞龍兩端的下粉插板經常在全開位置。因此也就使粉倉形不成負壓,絞龍內應封閉也無法封閉。
換向檔板問題。在每臺制粉系統的木屑分離器下方,設有一只手動換向檔板。其作用是把細粉分離器下來的煤粉分別切換到粉倉或絞龍。當制粉系統停止運行時應使檔板關閉粉倉一側,以防止空氣進入粉倉。但在實際運行中,當制粉系統停運時,此換向檔板很少切向粉倉側進行封閉。
2 煤粉倉溫度高的防范措施
2.1 改進煤粉倉結構和保溫
因為1、2號爐粉倉采用鋼板結構,外部保溫效果差,造成粉倉內壁結露積粉,粉倉溫度經常升高,雖于2005年把粉倉外部的保溫全部進行了更換,但因粉倉內壁為鋼板結構,結露問題仍沒有徹底解決,后來就在粉倉內壁澆灌一層砼。由于頂棚燒裂漏風,在2004年4月份大修中將2號爐乙粉倉4架梁及頂棚全部進行了更換,在2005年小修中又將1號爐甲粉倉梁及頂棚全部更換。為了防止在高溫下石子鈣化后體積膨脹,將外部砼脹掉。采用耐火水泥配比,并將骨料由石子改為焦寶石。
由于原粉倉內壁面角度和內錐體角度太小。2005年利用1號爐小修時間,對甲、乙煤粉倉進行了改造,在粉倉內壁打出麻坑,澆上一層耐火砼,使兩壁角度由原71.6°變為77°,又在原內錐體上加焊一層鋼板,使底部內錐體角度由原65°改為70°,以消除積粉。
粉倉頂部四周安裝時留下的死角,已用砼澆灌,使其與壁面平齊,根除了此積粉點。
原細粉分離器至粉倉下粉管之間設計為換向式檔板,不嚴密,易漏風、粉,已將2臺爐的下粉換向檔板全部更換成插板式閘板門,解決了漏風問題。
因原絞龍改為鏈式輸粉機后一直無法使用,為了減少粉倉漏風,現已將絞龍所有下粉口用砼澆灌封堵,原入孔門蓋子為平板式,容易變形漏風,已將入孔門蓋板改為翻蓋式,采用不銹鋼板外加硅酸鋁氈保溫,改變入孔門位置,由橫向軸線布置改為縱向,在防爆門軸線兩側的粉倉內壁布置。
2.2 改進吸潮管通路及防爆門
原煤粉倉吸潮管出口與粗粉分離器入口的煤粉管道相接,因系統負壓小,易被沉積的煤粉堵塞。為了提高其負壓,現已將吸潮管出口從粗粉分離器入口管道改接到排粉機入口管道上,出口負壓由3.0kPa提高到7.0kPa。但是煤粉倉內負壓過大,漏風反而會增加,從1號爐改后的情況看,因負壓大,第2道鎖氣器、木屑分離器等處的漏風明顯增加,最好加裝1只負壓表,調整煤粉倉負壓,維持在300Pa左右,不得大于500Pa。
原膜片式防爆門,在多次粉倉爆炸時均未打開,加之防爆門鐵皮經常腐蝕漏風,難以起到防爆門的作用,現已全部用重力(翻版)式入孔門代替,采用鋁板結構和黃砂密封,效果良好。
2.3 加強運行管理
控制好磨煤機出口溫度,防止含水分過大的煤粉進入粉倉。定期降粉位,防止煤粉長時間在倉內存留。避免輸粉機內積粉,特別是臨時停爐,一定要燒空或密封粉倉,防止自燃。
參考文獻
[1]鍋爐原理.范從振.北京:水力電力電力出版社,1986年.
[2]電廠鍋爐.金維強、涂仲光.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1995年.
[3]發電機組大修標準項目和驗收質量標準確. 山東電力集團發布,1998年.
[4]#1、#2鍋爐輔機檢修規程.俊海.大唐雞西熱電有限責任公司發布,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