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 璐 韋鴻鵬
摘要:全球觀教育是全球化背景下公共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文章從全球觀教育理念、內容安排和教育指向,全面闡述了全球觀教育的內涵。它是當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個重要視野,有助于培養具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新一代大學生,有助于培養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全球公民。并提出了全球觀教育在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實施構想。
關鍵詞:全球觀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構建
中圖分類號:G41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09)20—0214—02
21世紀國際上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文化多元化,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國內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改革給人們的思想生活帶來了深刻影響;當前金融危機造成非常嚴峻的就業形勢,給大學生的思想認識帶來激烈的撞擊,等等,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許多新任務、新問題。新時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迫切需要在實踐和理論上進行探索,不斷在實踐的基礎上提出創新的理論,不斷用發展著的理論指導新的實踐,全球觀教育應運而生。
一、全球觀教育的內涵
第一、全球觀教育的理念。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為主的國際組織從20世紀70年代就已經開始了教育對于全球化響應的研究與探索。美國早在20世紀80年代開始就已經重視“全球觀教育”,將青年以“全球的一代” 培養。(“全球的一代”,Global Generation既全球的一代標志是掌握多種語言,熟悉世界上各地區主流的、非主流的文化模式,在不同的文化環境中有極強的適應能力和協調能力。) [1],21世紀初,美國學者Tye(2003)的研究顯示,有14個主要國家將全球觀教育列為學校教育的重要內涵,包括英國、俄國、日本、中國等。
第二、內容安排。當今全球各國開設全球觀教育課程的基本構架一般包括以下四個方面:全球理解教育——理解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歷史文化和價值;生態環境教育——樹立以人為本的可持續發展觀,保護人類唯一的地球生態;和平主義教育——消除暴力文化,反對恐怖主義,營造寬容和理解為基礎的和平環境;人道主義教育——共建全球基本倫理價值,尊重和保障人權。
第三、教育指向。在課程教學與時間安排上,各國有所區別,但是都明確的體現了整個教育體系以全球觀為軸心的安排指向,通過導入全球觀教育理念,各國欲求接受這樣一種教育理念的學習者能夠更好地扮演全球公民的角色,更好地在未來全球化的生活工作環境中生存發展。
二、全球觀教育在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意義
當前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定位中存在著問題,表現為功能定位單一、實效性較差;目標定位不準確,缺乏應用性;價值定位過于政治化,缺乏感召力;觀念陳舊,落后于時代要求。透過全球觀教育的內涵,我們可以發現它對我國當代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極為重要的借鑒意義與實踐價值。
1.有助于培養具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新一代大學生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我國人民理想愿望和價值訴求的一個總的概括,它是新形勢下我國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個總的指導方針和先期目標,也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統一人民思想,以迎接經濟全球化和世界多極化發展趨勢挑戰的有力思想武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具有的重要戰略意義,就要求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緊緊把握它的本質,使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使他們不僅成為高素質、高覺悟的人才,而且還成為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紐帶和中介。
新世紀的大學生,是在我國社會體制與市場機制不斷成熟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一代人,他們成長的社會環境與思維模式必然伴有現代社會的痕跡,但同時,他們也是在中華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制度下成長起來的一代新人。這就決定了新一代大學生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有新內容,要有創新與發展,要跟上世界發展變化的腳步。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是指:“人和社會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認識活動中建立起來的,以主體的思想品德形成和發展規律為尺度的一種客觀的主客體關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及其性質是否與人的本性、目的和發展需要等相一致、相適合、相接近的關系。”[2]學生通過思想政治教育這一活動,接受的價值觀念和教育的具體內容密切相關,教育內容是使學生這一主體在接受教育的實踐活動中改變自己的價值觀,達到主體改變的關鍵尺度。全球觀教育不但培養學生全面的知識能力,而且培養學生適應社會、富有創新能力與自我發展的能力,使學生達到一個更高的精神境界,并以全球的眼光來考慮問題與解決問題,更加關心人類、熱愛國家、熱愛人生。
全球觀教育內容考慮到了學生的實際,緊隨世界和社會的發展變化,提出國際理解教育、生命理解教育、人道主義教育等內容,使學生在學習中能結合自己的實際,能把學到的知識內化到自己的思想中,并體現到行動中。堅持以人為本,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成功的關鍵,全球觀教育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理念,觀念新穎、目標定位準確,功能多元,有助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成功。
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內容。學生通過對國際政治、經濟的學習,和對世界其他國家文化的了解,以及與國外友好團體、友好大學的學生的交流與合作,能全面地了解世界政治經濟發展的態勢,更深刻地站在自己國家的角度,以國家主人翁的姿態關心我們國家的改革發展,更加懂得我們國家改革、發展的不易,從而潛移默化地培養愛國主義的民族精神,并以此為動力發奮學習專業知識,提高理論素養,為投入到改革創新的大環境中做準備。
2.有助于培養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全球公民
對于全球化,我們在認知上有一種本能的拒斥心理,很多時候將全球化理解為一個單向的過程,但是實際上,在全球化的歷史進程中,一直有兩種并行不悖的過程:全球本土化與本土全球化,全球化與本土化并不是簡單的零和博弈關系,在很多情況下,我們恰恰看到他們之間相互促進的趨勢,全球化意識在不斷擴展的過程中,提升了人們的本土意識,而且還可能進一步強化而不是削弱人們對本土的情感,全球與本土通過種種關系緊密的聯接起來,這種現象被社會學家羅伯森(Robertson)形象的稱之為全球本土化(Glocalization)。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全球化的視野,恰恰就是要求我們將全球化與本土化的思維結合起來,“全球觀思考,以本地觀行事”(Think Globally, Act Locally )是全球化策略和本地化結合最精辟的論述,教會學生兩種思考與行動的方式:以全球角度思考,但以本地角度行事;以本地角度思考,但以全球角度行事。具體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而言,就是使學生更好地辨別什么是西方文化霸權、西方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立足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際,不盲從,不好高騖遠,扎扎實實地從國家的實際出發,準確判斷眼前發生的一切問題。但同時,要視野開闊,不能局限于一己、地方、國家的層面,要以發展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視野來理解和處理問題,成為一個具有開放性、時代性和高度思想覺悟的、真正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全球公民。
三、全球觀教育在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實施構想
目前高校的全球觀教育并沒有真正實施,但是在通識教育內已經有所涉及。我們認為,全球觀教育應該成為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主要組成部分。教材內容應該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體系有機地融合起來,例如:(1)愛國主義教育。包括中華民族愛國主義傳統教育;中國近、現代史教育;中國國情教育;熱愛社會主義祖國教育;民族團結教育;國防教育和國家安全教育。(2)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形勢教育。包括黨的基本路線教育;國內外形勢與政策教育。(3)民主、法制教育。包括社會主義民主教育;社會主義法制教育;紀律教育。(4)人生觀教育。包括人生價值觀教育;生命理想教育;人生態度教育。(5)道德品質教育。包括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教育;社會主義道德教育;社會公德教育;職業道德教育。(6)實踐教育。包括勞動觀念教育;勞動態度教育;熱愛勞動人民教育。(7)審美教育。審美觀念教育;審美情趣教育;審美能力培養。(8)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心理健康知識教育;個性心理品質教育;心理調適能力培養。(9)和平主義教育。
此外,課程內容的主題還要體現:(1)人類價值。包括文化的普同性;國內或跨國人類價值與信念的歧異性,人際間價值、思考模式與行為的關系,確認自我價值觀、文化和世界觀與他者互動的效果,文化混和借用與交流。(2)全球體系。包括經濟、政治、生態、科技體系,全球動力的知識,地方全球的相互依賴性,全球局勢的認識,全球組織如聯合國、跨國公司。(3)全球議題與問題。包括發展議題,人權議題,環境和自然資源議題,人口議題,恐怖主義、和平安全議題。(4)全球歷史。(5)跨文化的理解。(6)人類抉擇的認識。(7)分析與評價技巧的發展。(8)參與與融合的策略。
其次,要在高校設立專門的全球觀教育研究中心,可以作為一個全校性的研究機構,沒有專業屬性,這便于它圍繞學校的全球觀教育實施方案,探討有關的現實和理論問題,不斷完善全球觀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程度,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質量。
再次,設立相應的教研室,有一批專兼的教師隊伍。積極培養和培訓專門的教師和輔導員學習國外全球觀教育的先進、成熟經驗,使教師不但有較高的政治素養和較強的實踐能力,還要有全球眼光和創新能力。深刻與日俱增解職業的本質內涵,全球觀教育認為,“教師所關注的并不是教——即通常所謂的灌輸條理分明的知識,而是保護使每個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道路的環境條件。”[3]全球化時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須要求教師更新職業角色,以適應后現代社會的來臨。
總之,全球觀教育對高校思想政治而言是一個全新的課題,一整套的教學體系在實際操作中需要不斷探索,要使其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個核心理念,并不斷健全相關的制度、組織機制,只有如此,全球觀教育才能取得它應有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鄔志輝,教育全球化——中國的視點與問題[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234.
[2]張耀燦,鄭永廷,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03.
[3]多爾,后現代課程觀[M].王紅宇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責任編輯/王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