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少卿
【摘 要】當代教學改革的主題是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突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實施新課程以來,通過培訓和歷史課堂教學實踐,新課程標準的最大特點就是教學要服務于學生終生發展的需要。當前,教育工作的重心就是要塑造學習者新型的人才。學校教育的根本任務在于使學習者喜歡學習,學會如何學習。要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望,釋放學生自我創造的潛能,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造力,才能達到這一目的。
【關鍵詞】歷史教學 趣味 創新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是人們從事某項活動的原動力,它能直接轉化成學習動機。只有學生感興趣才會有高度的熱情,積極主動去學習。處于教學“主導”地位的歷史課教師,不僅要使學生認識到學習歷史對社會、對自己的重要意義,而且要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學習本身產生愉快的情緒體驗,激發學習歷史的興趣。那么,在教學中如何培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結合教學中的實踐,談以下幾點看法。
一、在編寫教案中體現趣味
首先,在編寫教案中要注意文史結合。歷史教育的前輩們總強調文史結合。其實無論如何,現存的史料有相當的部分是由文字記載的,學習歷史必須有一定的文學功底。反過來說,在中華文明浩瀚如煙的文學中間也蘊含了許許多多的歷史知識。
其次,聯系一些學生熟悉的俗語、詩詞等以達到活躍課堂的功效,讓歷史課堂變得有趣起來。例如:講“明朝文化”時提到明朝卓越的醫藥學家李時珍,課文中介紹的較簡單,為加深學生印象,同時讓學生學習我國古代史上這些杰出科學家博覽群書、刻苦鉆研、注重實踐的精神,在教案中我穿插了課文中未詳細提到的關于李時珍“向大自然學習”、“百聞不如一見”的故事。課堂上同學們很感興趣,課文內容記得很牢。
最后,用編順口溜、游戲等方式來表現教學內容。例如:在講“繁盛一時的隋朝”時,課文內容多,不好記憶,我就和學生一起編了順口溜:“518年隋朝立,文帝滅陳南北一。開皇之治科舉創,經濟繁榮民歡暢。610年運河通,世界最長遠名聞,煬帝暴政義軍出,618年隋朝覆。”這樣課文重點內容通過編順口溜就很輕松的記住了。
二、教法在實踐中改革創新
1.教學中采用歷史電影或小說的形式
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可以借助較為符合史實的電影或電視劇生動的展現出來,將理解比較困難或記憶比較難的問題簡單化,這樣學生對于歷史的學習不光停留在表面上,而是能夠融會貫通,從歷史的角度去考慮問題。
小說對學生有很大的吸引力,有的不但喜歡看而且有些研究,比如說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金庸先生本來就具有極高的史學造詣,其各部作品在這些方面也表現的十分明顯,借助學生的興趣,歷史課堂完全可以以此大做文章,在分析和討論中深化所學知識。
與之類似的還有評書等學生所喜聞樂見的形式。只要加以合理的運用,完全可以成為讓歷史課堂有趣起來的得力工具。
2.注意歷史課與政治、地理等相關學科的交叉聯系
歷史是時間與空間的結合。學生感覺歷史課無聊的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他往往覺得歷史事件是很空洞的,不知道這些歷史事件在何時何地發生。在歷史課堂中也可適當運用其他學科的有關術語,降低學生理解歷史概念的難度。這樣既增加了學科之間的滲透,也能改變“歷史無用論”、“歷史與現實無聯系,與其他學科無聯系”的錯誤傾向。
3.情景再現,努力運用多媒體教學
歷史是發生在過去的事情,對于學生來說,感覺距離比較遙遠。人的認知是從感性開始的,直觀形象的材料更容易被學生所接受、儲存。努力創造條件,恰當的運用多媒體教學,可以再現歷史情景,打破時空界限,縮短歷史與學生的距離。
4.用講故事、師生議論來引發學生的興趣
如講“唐朝的衰落與滅亡”這一課時,讓學生講出各自所知道的有關歷史故事。因同學們看過電視劇《唐明皇》,所以講得有聲有色,滔滔不絕,而后,教師用談話法講述本課。講完課文后引導學生討論“唐玄宗對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責任”,通過這樣的學習、討論,學生對本課了解的非常深刻,記憶得非常牢固。
三、在學法研究中引導學生產生興趣
教學中,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教師是外因,學生是內因。因此,我認為教師指導學生的學法是非常重要的,教書的目的主要是教會學生學習。注重對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把學生的“眼、耳、口、手、腦”等感官都參加到學習中來,讓學生掌握學法,增強學習的自覺性,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充分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1.以知激趣,適當補充與課本有關的歷史資料
歷史知識浩如煙海,其中能收入課本中的只是極少部分。在講課中,如能適當補充形象具體的名人軼事、歷史傳說、歷史小常識等,既能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又可以擴充學生的知識面,加深學生對歷史事件的理解。
2.以疑誘思,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要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調動學生積極性的方法很多,如學生課堂表演、討論、師生互問、學生互相答疑等。通過學生自己查找資料,親身模擬、表演,在表演中感悟歷史人物的所想所思,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既能在表演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又提高了學生對事件的認知深度、水平,起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學貴有疑,有疑才有所思,有思必有所得。在講課過程中設置疑問,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活躍課堂氣氛。
3.以境動情,運用形象生動的課堂語言
教學語言是課堂教學最基本的工具,豐富的語言有啟發性和情感色彩。而歷史本身是有血有肉、豐富生動的,在教學中教師如能充分利用歷史這一特點,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繪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再現歷史場面,就能使學生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在濃郁的情感氛圍中讓學生感知歷史,從而增強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
[2]李棟陽.歷史課堂中的趣味教學.
[3]屠洪興.用整體知識結構方法復習世界近代史.
[4]黃小波.教育觀念的轉變與教師自身素質的提高.
[5]歷史教學問題.19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