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 楠
摘要: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用人單位越來越看重大學生的職業精神素質,然而,目前我國高職院校學生的職業精神培養還存在許多問題。本文闡述目前高職學生職業精神培養存在的主要問題,并分析出現這些問題的原因。
關鍵詞:高職學生;職業精神;培養;問題
高職院校學生的職業精神培養是當前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高職學生自我發展的需要。衡量一所高職院校教育教學質量的好壞,除了看學生專業知識技能之外,還應看學生綜合素質的高低,而職業精神是反映綜合素質高低的重要指標。通過基本的職業精神培養,為他們從業后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修養提供理論知識、情感前提,引導他們正確處理個人與行業、個人與社會的關系。
近年來,隨著高職院校的不斷擴招,畢業生數量快速增長,就業形勢日趨嚴重,很多高職畢業生抱怨工作越來越難找。但與此同時,許多用人單位卻反映選到一位理想的員工也非易事。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高職生缺乏職業精神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
高職生職業精神培養存在的主要問題
職業精神教育的觀念滯后高等職業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在完成基礎階段教育后的專門教育。它培養的是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等第一線需要的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職業技術學院中的任何專業,都在社會生活中對應相應的職業。它是為特定的職業群培養人才的,按這個職業群對從業者的素質要求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這些特性決定了高職的專業是職業型專業,高等職業教育的目標就是要培養和造就一大批跨世紀的具有創新精神的職業人才的。但是,在高等職業教育的實施過程中存在一個明顯傾向,即在教育過程中觀念滯后,創新性不強,缺乏時代性和針對性,僅注重強調對學生技能技術的培養,而忽視對職業精神、綜合職業素養的培養,這使學生誤認為在社會中只要有技術就行,片面追求實用,而職業精神是就業之后在工作中自然養成的事情,不是在校期間考慮的,所以僅從眼前的情形出發,只學習眼前看來有用的知識,而不注重職業精神的培養。
職業精神教育方式方法過于單一枯燥我國高職院校的職業精神教育主要以具體的職業精神知識為切入點,把狹義上的知識當作職業精神的全部,忽略了對職業情感、職業行為的培養,學生以被動接受為主,基本上是教師講學生聽。這種授課形式有利于職業道德知識的傳授,學生較易掌握課程內容,但職業道德教育內化的效果不夠理想,過于古板教條,缺乏必要的溝通和交流,很難激發起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和興趣。而且即使是理論教學,仍然有很多學生上思想政治理論課只是為了獲得學分,根本沒有從思想上認識到培養職業精神的重要意義和價值。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課堂教學這一主渠道在高職生職業精神教育中作用的發揮。職業精神只有同人們的職業內容和職業生活實踐相聯系,職業道德水平的提高和職業習慣的養成要在職業實踐中慢慢實現。而目前高職院校對高職生職業精神教育的方式方法過于單一枯燥,偏重理論教學,而忽視其他的培養形式,沒有注意到在實踐教學中培養職業精神的重要性,沒有讓學生在生產中實踐職業精神的原則與規范,進而把職業道德規范轉化為自身為人處世的能力。
職業精神教育的課程體系設置尚不完善高職院校雖然開設了思想政治理論課和就業指導課,但是思想政治理論課和就業指導課中職業精神培養的內容學時占總學時的比例太少。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上,涉及職業精神教育的部分只有“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課程。而在教材中,職業精神教育所占的比重很少,內容過于片面而且不具備系統性,講得過于原則,更沒有專業性和實踐性,不能緊密結合學生實際和社會發展。就業指導課則更注重職業技能和就業技巧這些顯性的職業素質的培養,而忽視了職業精神這一隱性職業素質對學生職業生涯的深遠影響,課程設置還很不完善,有待改進。
高職生職業精神培養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校園文化缺失和傳統教育造成對職業精神的重視程度低校園文化建設對大學生職業精神的培育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當前大多數高職學院都是由原先的中專學校升格而來,無論是校園物質文化還是校園精神文化跟普通高校相比都有很大差距。特別是校園精神文化方面,高職學院本身文化底蘊和文化氛圍相對本科院校來說要淡一些。很多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活動多以豐富大學生業余文化體育生活,拓展知識面,培養實踐能力為目標,而對學生的職業精神教育涉及甚少,不利于大學生職業精神的培養。加上我國的職業技術教育起源于早期的實用教育,倡導和實踐著實用主義教育理念,形成職業學校重專業技能、輕綜合素養,注重對學生技能、技術的培養而忽視對其職業精神、職業綜合素養的關注。
片面宣傳技術層面而使高職生忽視職業精神培養社會上對于“只有高技術才有高薪水”的片面宣傳信息使得人們頭腦當中形成一種意識,那就是只要具備高的技術水平,就能在社會中找到理想的工作,但是人們往往忽視了一個高級技術工人不僅應該具備高超的技術,更應該具備高素質,對于這些需要強調的層面都被表層的現象掩蓋了。其實,在高級技術工人的成長經歷和人生歷程中,最值得年輕人學習的恰恰是他們的敬業精神、職業態度、人格力量、不斷追求技術進步和創新的精神。但在實際生活中,對這些應深刻挖掘的東西卻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職業精神教學內容沒有科學考評,難以達到理想效果在人才招聘、錄用過程中,很多用人單位往往注重對應聘人員的技能、技術的測試與考核。因為技能、技術的測試、考核往往有一定的量化標準,只要用一套測試方法或測試工具,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能見分曉,甚至還可以實地測試。而職業素養、職業精神很難有量化的標準,即使有量化的標準,被試人也可以做違心的、虛假的選擇,不可能在短時間里得以呈現,需要時間的考驗。所以,在實際教育或學習過程中,很多職業院校就根據用人單位的用人要求,投其所好,有針對性地培養和鍛煉崗位技能、職業技能,對不納入測試、考核的內容就放棄了。
教師自身在職業精神教育中的示范作用不夠理想高職院校的教師作為從事高等教育的職業人,其職業精神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在一定意義上講,任何教科書、任何道德說教、任何獎懲制度都比不上教師品行對學生成長的影響。但當前受社會上一些不良思想的影響,德業分離、知行脫節、學術腐敗、以教謀私、文人相輕、難于協作等現象在一些大學教師身上不同程度地存在,這些都嚴重削弱了教師在大學生職業精神教育中的示范性作用。
參考文獻:
[1]呂遂峰.加強職業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探析[J].遼寧高職學報,2005,7(4):31-32.
[2]肖平,張國忠.加強高校職業道德教育迫在眉睫——高校職業道德教育狀況調查[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6):17.
[3]劉彥斌.培育學生職業精神與建設高職校園文化[J].理論探討,2006,(6):183-184.
作者簡介:
嚴楠(1979—),女,江蘇南通人,南通紡織職業技術學院教師,主要從事社會科學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