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立松
[摘要]探討計算機專業教育過程中提高學生工程素質的措施:通過設置相應的課程體系、豐富實踐教學環節、改變考核模式等措施,提前讓學生進入企業,從而具備基本的工程素質。
[關鍵詞]高職教育 工程素質 實踐教學
中圖分類號:G7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7597(2009)0920186-01
從當今高職學生的入學狀況來看,如何在計算機教學過程中,促進高職學生工程素質的養成,給高職計算機教育的課程體系、培養方案提出了新的挑戰。“側重基礎培養,提升工程素質”,強調學生工程素質的養成,使學生就業實現零適應期,成為教學的目標;在專業建設、課程設置等方面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加強與崗位相關的專業
素養和職業教育,是實現目標的手段。
一、工程素質的內涵
所謂工程素質是指作為合格工程師應具備的相關知識、能力、意識及修養等。工程素質的內涵應包括工程知識、工程意識和實踐能力。主要包括:與專業相關的基礎理論知識、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成本意識、市場意識及競爭意識;符合法治社會要求的法律法規意識和自覺遵守各種工程技術標準與規范的意識;完成大工程所必須具備的全局觀念、責任意識、團隊精神及與人溝通合作的技巧;敢于打破常規、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善于開拓創新的能力;與現代社會相協調的道德品質、文化修養和審美觀;主動適應不同工作崗位和自我學習、自我更新知識的能力等工程素質教育就是通過一系列的教學、實驗、實習及課外活動等環節,在教與學的互動過程中,使學生具備上述知識、能力、意識及修養所進行的培養活動計算機專業的畢業生就業后一般在1年左右就應轉聘為相應工程師。因此,在高職計算機教育中加強工程素質的培養是非常必要的。
二、工程素質的培養
計算機教育的基本目標是切實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專業素質和應用能力,學生畢業后上崗要解決實際問題,主要應從如下幾方面來加強工程素質的訓練:培養學生的崗位意識,加強責任心和工作規范的教育;將團隊協作能力、展示能力、文檔編制能力融入各門課程的課程教學、課程設計中;培養學生在國際環境下工作、管理、交流等方面的能力等。
(一)設置合理的教學體系。計算機教學可以分為3個層次:計算機文化基礎、計算機技術基礎和計算機應用基礎。計算機應用基礎的教育是整個計算機基礎教育的最高階段,也是工程素質直接的培養點和表現點。
1.公共平臺和學科平臺,培養學生寬泛扎實的學科基礎理論。一開始就讓學生了解全部的課程體系。按計算機的工程方向結合對應的工程素質進行培養,所設計的公共平臺和學科平臺有如下的優點:第一,更強調課程目標。它把滿足社會對人才某個方面技能的需求作為一個目標,在每個目標下再以知識灌輸、工程訓練及知識、技能與過程的相通性為原則來確定相應的課程體系。第二,更強調模塊化。將具有相同目標的課程聚類成一個教學模塊,在聚類過程中同一門課程(尤其是基礎課或專業基礎課)可為不同模塊所復用。第三,強調同一模塊內的教學內容的適應性,將穩定性和重要性高的經典內容或基本理論定為模塊的核心內容,將隨技術發展而變化的內容作為輔助內容,在這部分內容上采用動態材料,提供多種來源的新信息,并以此為課程定性。再根據知識內在聯系和學生的認知能力劃分出課程的教學順序。
2.專業平臺和實踐教學平臺,培養學生基本的專業技術技能和初步的工程實踐能力。目前,建設以參觀大型規范化、專業化、標準化的軟件開發公司為主的培養學生興趣和對專業認識的感受平臺;建設專業封閉式的實訓模式,以培養學生初步的工程素質為主,如實際動手能力、崗位及環境適應能力、資源運用能力、協同工作能力、自我學習與創新能力和職業精神、團隊精神等。
3.綜合教育實施方案,培養學生對文化的認同、良好的合作和溝通能力。在工程素質為主線的教育中,學生應該在以下5個方面得到培養和提高:實踐能力、主動獲取信息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組織能力、協調能力。結合實際課題進行畢業設計是培養學生各方面能力的有效途徑。同時為了保證工程職業素養,對學生進行職業道德、職業素養、崗位意識等方面的教育,使學生畢業后具備相應的就業競爭力;同時結合計算機教學的3個層次進行專業培養,結合現實就業、學生的興趣進行基礎應用能力的培訓,完善課程建設,可以加深初步的工程素質的形成。
(二)構建科學的實踐教學體系。為此,我們將計算機工程訓練的全過程分為基礎訓練、項目訓練和創新訓練3個階段。基礎訓練的目標主要通過基礎實驗課,結合基礎課程學習目標以培養基本的動手能力,以驗證知識為主;項目訓練以實際工作或企業背景為實例,完成符合工程要求的項目的較大的綜合性訓練,了解專業的實際需求,增強工程意識,進一步提高工程應用能力,主要以生產實習和畢業實習為主;創新訓練以培養創新能力為主,培養學生綜合應用知識以不同的方式解決實際問題,主要由老師帶動部分學生加入實際項目來實現。
(三)改變考核模式,突出素質的培養。根據培養工程素質的綜合課程體系,實施不同的考試模式,突出實際應用能力的考核,強化工程素質的培養。比如采用開卷筆試+口試方式,論文方式應避免學生抄襲,可輔以論文交流或答辯方式。口試主要以考核學生的知識綜合應用能力為主,并且培養學生的工程表達能力,同時,作業、課堂討論、課內實驗、考勤等平時成績應占總評成績的30%-40%,通過這些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改變學生死記硬背的學習模式,促使學生理解實際問題并能努力解決,提高其綜合應用能力,強化其基礎專業知識的掌握。
(四)構建校企合作教育新模式。企業是未來學生就業的主要歸屬地,讓學生提前了解計算機企業和相關企業,建立學習遠景目標,促進工程素質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環節。當然,滿足企業發展的需要是合作教育的生命,首先要有機地結合企業的目標和特點,結合企業的項目,也讓老師能在企業的項目中承擔相應的角色,讓在不同年級有興趣的學生把握機會進入企業環境,由企業有經驗的工程師進行指導培訓,可以直接為學生樹立榜樣,并且也以點帶面將較優秀的學生先培訓,又讓這些學生成為各個技術項目俱樂部的帶頭人,進行虛擬或模仿實際項目的運作,組織和管理其他學生形成的團隊,提高項目管理和團隊協助能力。
三、結束語
工程素質是構成工程技術人才的基礎,也是工科高職學生從業所必備的最重要和最基本的素質。而今學時縮短,實現這一目標最重要的途徑就是在全程計算機教育中落實以工程素質為核心的培養體系。
參考文獻:
[1]黃賢英、范偉、王森,以提升學生從業力為導向,構建實踐教學新模式[J].科技信息(科學教研),2007,(33).
[2]郭建華,重視工程教育 提高工科學生工程實踐能力[J].重慶工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