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建軍
在推動中學教育課程改革的今天,教師如何在教學實踐中貫徹新課改精神,滲透新課改理念,進行新做法嘗試是擺在每一個中學教師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翻開中學歷史課本,看到的是一個個栩栩如生的歷史人物,一件件歷歷在目的歷史事件,如同眾多引人入勝的故事吸引著學生,中學歷史課堂在進行創新教育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有利條件。經過兩年的摸索、實踐,把自己在歷史課上的一些嘗試活動簡談一下,供大家參考。
一、配樂巧開頭
一節歷史課的成功與否,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巧開頭。即導語要有新意,引人入勝,不能平鋪直敘,我在這方面非常重視。比如:講《三國鼎立》時,我以不久前中央電視臺播出的電視劇《三國演義》中的主題曲為引言:“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隨著渾厚、凝重的音樂響起,把學生引入到那遙遠的戰爭迭起的時代,伴著這種思緒,我慢慢講解:這里的“是非成敗轉頭空”即轉頭之間或得或失,這個道理突出地表現在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兩大戰役中,從而引入正文。
這樣的開頭,既吸引了學生的有意注意,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上好這節課打下了基礎。
二、演史劇出新意
說是劇,實際上夠不上劇,不過是請學生扮演課本上出現的歷史人物,現身說法地進行表演,再現當時的歷史風貌,這樣做,不僅演劇的學生容易投入,觀劇的學生也容易參與,受到感染。盡管表演顯得簡易些,還是很受學生的歡迎,課堂上的氣氛異常活躍。
我做了些簡易的頭飾,只要把扮演的歷史人物名字寫好,往上一別戴在頭上,就算是化好了妝,進入角色了。
仍然以《三國鼎立》為例,為了突出表現曹操、諸葛亮、孫權、劉備等人物的特點,我請四位同學分別扮演不同角色,請他們走上來,說說“自己”在歷史上有哪些作為,大家還可以就感興趣的問題向他們請教。由于學生對這段歷史非常熟悉,同學們情緒高昂,對這些人物的評價褒貶不一,提的問題也越來越深入。我站在一旁,時不時地出來為“古人”解解圍,最后我來個“青梅煮酒論英雄”,從而將課堂氣氛推向高潮。
三、制幻燈喚興趣
目前,各個學校基本上都使用了電化教學。我也充分發揮電教優勢,但是學校準備幻燈片畢竟有限,而且有的實用性不大。針對這種情況,我有時自制幻燈片。學生們對我的這一舉動異常熱情,有的同學幫我找材料,有的干脆積極參與進來,畫畫不是我的擅長,我就用拓的方法,把幻燈紙鋪在書上,依葫蘆化瓢,有拓不像的,投放出來連我自己都覺得可笑,可學生們還挺捧場,看得津津有味。
此項舉措異常火爆,大受學生歡迎,在默契合作中,也由此拉近了師生距離。順便說一句,有關部門若肯在此方面投入一些力量,多制作一些與教材緊密相關的、質量較高的幻燈片或多媒體教具(如與教學相配套的光盤等)來支持、促進教學活動的開展,不僅對推動新課改具有更有利的條件,而且會收到更好的效果。到那時,我自制的這些相形見絀的幻燈片即使擱置起來,我也會很好的保存,由衷感到高興的。
四、走出課堂覓古跡
北京、西安等名古都有悠久的歷史,文物、古跡豐富,組織學生搞一些參觀活動,有助于豐富他們的感性認識,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同時也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最好典型,同學們置身其中,最易受到感染。比如,學生身處西安兵馬俑前,一定會被這氣勢磅礴的藝術杰作所吸引,從而慨嘆我國古代雕塑大師的巧奪天工;在北京圓明園,看到火燒后的殘垣斷壁,一定會激發學生勿忘國恥,報效祖國,不讓歷史悲劇重演的愛國情緒……多年來,在學校領導的大力支持下,我校多次組織學生參觀歷史古跡,觀看有教育意義的歷史影片,對歷史教學都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比起單純的照本宣科的組織教學,不僅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學習的熱情高、興趣濃、收獲大,而且從科學的角度講,還有助于開發學生智力,拓寬學生眼界,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會收到意想不到的、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單位:河北省樂亭縣大相各莊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