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萍
摘 要:課外閱讀,是指在教師的引導啟發下,學生自覺地在課外選擇與課堂所學的語文知識相應、由課堂教學的諸多層面而生發延伸開去的相關讀物,并根據個體實際情況、發揮個人主觀能動、采取適應的形式,從中獲取有益信息、形成自身知識積累閱讀。本文提出了課外閱讀的指導策略。
關鍵詞:小學 語文 課外閱讀 策略
新課程標準強調:“課外閱讀是最經常的,最需要的語文課外活動,學校要為學生創造課外閱讀的條件,通過多種渠道增加學生的閱讀量。”新課程標準對小學高年級的閱讀量有這樣的規定:“利用圖書館、網絡等信息渠道嘗試進行探究性閱讀。擴展自己的閱讀面,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100萬字。”也就是說一個學期至少要閱讀25萬字。而在現行小學語文教材中,每學期只有30篇左右的課文,不過3萬字左右而已,在量上是遠遠不夠。這就需要我們把語文學習延伸到課堂之外——讓學生進行課外閱讀。那么,我們應如何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呢?
一、引導學生從課堂教學延伸到課外閱讀
課堂教學的時間、內容都是有限的,而課外閱讀則是無限的,想讀什么就讀什么,想怎么讀就怎么讀。由此看來,課外閱讀是課堂教學在時間和內容上的有效補償。如學習五年級上冊《高爾基和他的兒子》這篇課文,在課前可以布置學生去讀高爾基的另一篇文章《海燕》,去感受高爾基的人格、思想等,課上進行交流之后再來學習這篇課文。這樣不僅能更深地了解高爾基的為人,也能把學生的思維導入深層,與作者產生共鳴。或者可以在學習完一篇課文之后介紹一篇與課文中人物有關的另一篇文章。如《虎門銷煙》,學完之后,可以補充一篇課外閱讀訓練,有關林則徐的另一個偉大的事跡,然后做一些小練習,體會林則徐的正直不阿、護民族尊嚴等品質。這些都是真正做到了把課堂學習引入到課外閱讀上。通過這些課堂上補充的課外閱讀,學生不僅可以從閱讀數量上得到了擴展,而且還能在閱讀質量上得到基本保證。只要加以適當點撥,加上課堂上教材的分析學習,學生就可以更好地從課外作品中去飽嘗喜怒哀樂的百般人生滋味,從而實現把課外閱讀滲透到課堂教學中去。
二、選取適當的閱讀材料
形式多樣、難易適中、富有趣味的閱讀材料,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自覺地對材料進行多角度、多層級的研讀、體味和欣賞,得到知識的滋養、藝術的熏陶和情操的陶冶。在課外延伸閱讀過程中,作為閱讀主導者的教師應幫助學生做好選材工作,根據現代學生的心理特點,盡可能多方面、多渠道地選擇構思新穎、視角獨特,既富有新鮮知識、又能怡神悅志的材料。鼓勵學生自主選擇材料。材料的來源應該是多途徑的,除了讀各種各樣的書籍,還可以“讀”現代高科技產品,例如光盤、電腦網絡中的相關信息,讓學生在課外閱讀的天地里自由馳騁……心理學家布魯納提出:“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高效率的閱讀教學,首先得力于為學生所喜聞樂見的恰當的閱讀材料。
三、開展活動,推動閱讀
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既希望有所得,又期望能得到老師、家長、同學的認可和贊許,從而滿足自己的成就感,因此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特點開展一些有趣的活動,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信心和熱情。(1)“擂主大賽”。首先把全班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每天利用20分鐘的自習課讓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成果匯報,每組抽出幾位學生匯報,結果記入小組總成績中,每周評選“優勝隊”,每月評出“擂主隊”,向“擂主隊”挑戰成為同學們奮斗的目標,這樣就能推動課外閱讀有序有效地進行。(2)舉行讀書心得交流會。這是引導小學中、高年級學生讀書的有效途徑,不僅可以為學生提供表達自己讀書收獲的機會,還可以滲透教師對所交流的內容的肯定性評價,從而使學生獲得知識、情感、審美、思維方法等多重收獲。交流的內容可以是讀書的體會或感想,也可以介紹圖書信息或閱讀方法,學期末可以評選出“匯報之星”,給其他同學作出榜樣。(3)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各級各類競賽活動。如讀書知識競賽,即設計若干知識題目讓學生競答或書面回答;也可以鼓勵學生參加演講比賽、編知識小報比賽、速讀賽等。優勝者給予適當的獎勵。
四、組織交流,反饋教學
課外延伸閱讀,盡管屬于個體行為,但仍有其共同的目的——獲取信息、豐富知識、提高能力。因而采取恰當的形式,定期組織體會交流有其必要性。教師應根據學生的閱讀情況,收集材料、匯總信息,結合課堂教學。思想教育、時事教學、班集體建設等環節,讓學生顯露個人閱讀情況、交流經驗心得、展示精彩呈的知識信息世界,使課外延伸閱讀反饋于日常教學,真正實現閱讀的目的。
五、注重素養培養
在語文教學中,我始終堅持“三圈相結合”的原則,即:課文為一圈,引申、延伸為一圈,課外閱讀為一圈,三圈呈同心圓,緊密結合,圍繞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這一主題開展擴散性閱讀,讓學生閱讀更新、更活的大教材。在擴散性閱讀中,學生的精神空間不斷擴大,精神探索能力不斷增強,與此相伴隨相統一的語言感知量、積累量也不斷增加,領悟力也不斷增強。在教學中,針對低、中、高段的學生特點要采取相應的措施,如:對于低年級段的孩子,重在激趣。如:學習了生字“鯨”,便讓學生交流自己對鯨的了解,孩子們便主動到《十萬個為什么》《動物世界》等書上去尋找相關的資料,甚至回憶起自已看過的電視片,要求他們認真閱讀以便講給別人聽。不求深度和廣度,以學生愿讀、愛讀并樂于表達為目的。對中高年級段的學生,除了圍繞主題收集資料,開展閱讀活動并交流外,還要引導學生對所閱讀的材料作深入思考,提出自己的觀點,帶領他們通過質疑、辯論、爭論等形式,開展探究性閱讀和審美性、批判性閱讀。這種思維的交鋒不一定非要產生一個正確的答案,只要學生敢于質疑、敢于提出富有個性的獨特的見解,就應該得到教師的肯定和提倡,以幫助孩子形成“不唯書、不唯師”的思維品質。
總之,明確了課外閱讀的意義,便會增添學生的閱讀興趣和求知欲望;有了教師的關注和指導,學生的課外閱讀便會更加扎實有效。只有學生和老師更好地合作,才能讓課外閱讀深入到每一個學生的心中。
參考文獻:
1.劉云生.廣泛開展研究性閱讀[J].中國小學語文教學論壇.2001(7)
2.李運菊.課外閱讀總設計[J].小學教學設計.2001(1)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州市花園第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