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蕓
摘 要:課堂教學要“以人為本”,用個性的課堂來吸引學生;教師要借助情感來激發學生課堂上的學習熱情;教師要創設情景引導學生,將生活融入課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構建平等合作的新型師生關系。通過這具有藝術魅力的新課堂來抓住學生,讓他們學到知識,提高素養。
關鍵詞:課堂 個性 情感 平等
首先,“以人為本”,展現個性化的語文新課堂
在新課程理念下,教師在教學中要張揚獨特的教學風格,要不斷地創造和超越自己,要敢于破除陳規陋習,敢于張揚個性。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的變化,相應地改變教法,推陳出新,使學生保持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這就要求教師能不斷地完善自己,積極主動地去鉆研教材,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敢于用自己的生活閱歷來詮釋知識,靈活教學,實事求是地表達出自己的真知灼見。
個性化的語文新課堂要求立足于全體學生,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因材施教,讓每個學生充分發揮其潛能,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例如課堂中可以開展口語交際訓練,它可以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也能提高他們的自我表現能力。尊重學生的個性還表現為尊重學生敢于發表不同意見的創新精神,在課堂中教師要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
其次,“以情動人”,體現出情感化的語文新課堂
教師要用情感去觸動學生的靈魂。教師進入課堂應保持飽滿的情緒,充滿教學的熱情,這樣學生自然就有精神。課堂中,教師可以利用文學作品的情感因素,以文導情。教師要善于運用形象的教學語言和恰當的體態語言來增強課堂的情感性。教師語言的生動形象并不是華麗辭藻和色彩濃艷,而是要運用生動優美的藝術語言,通俗易懂、真切自然地來表達對人、事、景、物的分析。同時教師的舉手投足、微笑點頭,都會透出一定的信息而被交流的對方所接受、所理解。新課程下教師要做到眼神要有神韻美,表情要有自然美,舉止要有從容美,從而達到情感化的教學效果。
再次,“身臨其境”,創出生活化的語文新課堂
在語文課堂中要融入生活化的內容,也就是強調教師在傳授語文知識和訓練語文能力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內容與“時代的活水”。課堂中要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使學生成為課堂活動的主人。回歸生活的課堂不僅是指課堂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而且要讓學生學會關注自己的生活世界,從生活中尋找學習的素材。要巧妙地把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進到語文學習中來,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的同時,學習生活并磨礪人生,做個生活的有心人。
教師在課堂中要善于營造生活場景,使學生學會關注自己的生活世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營造生活的氣氛,可以模擬各種生活場景,在學生喜歡的氣氛里教會學生語文知識。在教學中可以有效地運用多媒體課件,把課文的有關內容通過直觀生動的畫面反映出來,化抽象為形象,化靜態為動態,縮短學生與學習內容的感知的距離。
最后,“對話信任”,呈現平等化的語文新課堂
新課程中的“教學建議”中強調“課堂教學應在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這里的“對話”,指師生間在知識、情感等方面的交流。“平等對話”即指師生間的各方面交流應建立在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基礎上。中國傳統的“尊師重教”的師生關系觀使得教師高高在上,以知識權威者的姿態居高臨下地去審視學生、訓導學生,這是不利于學生潛力的挖掘和智慧的發揮的。新課程標準所揭示的新課程中教師與學生的關系,已經不是“教師教、學生學”的簡單疊加,而是對話、參與以及師生關系的相互構建。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平等地對待學生,形成師生之間相互尊重、相互欣賞、相互認可、相互補充,創造出寬松和諧的教學氣氛,在交融中進行創造性的教與學的活動。教師要以朋友的身份,真誠地面對學生,消除學生的顧慮和情緒,使他們積極地投入到教學活動中來。
總之,新課程改革方案確立了體現素質教育的全新的教育觀念,既要求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又強調為學生的個性發展創造空間。語文的課堂教學要堅持新課程的理念,教學中要讓學生不斷感受、理解語文的魅力,促進學生有個性地發展。
參考文獻:
1.趙國忠.中國著名教師的課堂細節[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
2.于永正.語文教學精品錄[M].北京: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002
3.周成平.給教師的100條新建議[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
作者單位:江蘇省淮安市楚州區職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