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貴榮
摘 要:當代世界教育思想的潮流,是把人作為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強調“以人為本”。“以人為本”,就是要把教育教學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落實在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上。“以人為本”是初中思想品德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注重弘揚人本思想,是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教學質量和效果的必然選擇。
關鍵詞:以人為本 思想品德 教學質量
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在《教育—財富蘊藏其中》報告中強調指出,要把人作為發展中心,“人既是發展的第一主角,又是發展的終極目標……應該使每個人都能發展、發揮和加強自己的創造潛力,也應有助于挖掘出隱藏在我們每個人身上的財富。”強調人本思想,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價值觀,這是初中思想品德新課程的核心理念。而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要把教育教學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落實在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上。
一、“以人為本”思想的科學內涵
以人為本的內涵包含兩個方面。首先是“人”這個概念。“天地萬物,唯人為貴”。《論語》記載,馬棚失火,孔子問傷人了嗎?不問馬。說明在孔子看來,人比馬重要。在現代社會,無論是西方還是中國,作為一種發展觀,人本思想都主要是相對于物本思想而提出來的。其次,以人為本的本,不是“本原”的本,是“根本”的本,它與“末”相對。我們大家所熟悉的“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以及“學校教育,學生為本”等,都是從“根本”這個意義上理解和使用“本”這個概念的。
二、弘揚“以人為本”思想是提高思想品德教育教學質量和效果的必然選擇
在全面推進以“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宗旨的素質教育的今天,作為學校德育主陣地的思想品德課,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弘揚人本思想,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效果的必然選擇。
思想品德作為一門人文學科,它不僅給學生提供認識事物的工具和方法,更重要的是鑄造學生的靈魂,以人為目標,以“學會做人”為基點,培養學生學會選擇、學會創造、學會合作、學會抗挫,追求個性發展,塑造“自主、自強、自立”的現代人格,使學生在離開學校時,是一個全面發展的和諧的人。
課堂作為教學的出發點,著重點和落腳點,就要圍繞尊重學生生命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培養學生的健康人格來實施。學生在課堂上不再是一個被動的接受者,不再是一個任由老師去雕刻、灌輸的材料或容器,而應該是課堂的主角。所以課堂設計就必須體現人文精神,充分尊重學生的權益,要“以人為本”來統領課堂教學的全部。
三、從實際出發,在思想品德教學中弘揚人本思想的構想
思想品德課是學校德育教育的重要渠道,根據素質教育關于知識、能力、覺悟全面提高的要求,必須端正教學思想,從實際出發,注重弘揚以人為本的思想。
(一)面向全體學生
要實施素質教育,就要轉變以往的教學思想,努力為國家培養合格的人才。要面向全體,對學生全面負責,著眼于大多數和大面積的提高,絕不讓一個學生落伍。既要培養優等生和中等生,保證為上一級學校輸送優秀的學生,更要注意去積極轉化和輔導差生,這是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堅持一切從本校、本班、本學科的實際出發,根據不同類型,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情況,有區別地開展教學工作,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要提出不同的要求:學習成績好的學生,要求在牢固掌握基礎知識的基礎上,適當深化,把知識轉變為能力和覺悟,并加強綜合訓練;學習成績一般的學生,要狠抓基礎知識,注重在基本知識過關和基本訓練上下工夫,讓學生理解記憶;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則適當降低要求,扎扎實實抓好基礎知識的查補和復習,強調從基本概念入手,加強基本訓練,力求學一點,當堂復習,當堂鞏固。同時,適當開展一些第二課堂活動,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如組織學生學習時事、討論課、報告會,搞一些與教材內容有關的社會調查活動,并結合學生所學到的知識加以分析,指導學生撰寫小論文,做到理論聯系實際。
(二)尊重學生,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教師是導演,學生才是演員,是主角。傳統的思想品德課向學生灌輸正確的道德觀念、法紀觀念、經濟觀念和政治觀念,忽視了學生是活生生有思想、有感情的人,把學生當成接受知識、觀念的“容器”,采取注入式教學模式,以講授法為主,進行單一的信息交流,教師講學生聽,要求學生全神貫注、聚精會神,課堂成了講堂。這樣的教學模式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忽視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也違背了教學規律,只能是事倍功半。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創造的兒童教育》一文中指出:“解放學生的頭腦,使他們思想;解放學生的雙手,使他們能干;解放學生的嘴巴,使他們能問;解放學生的空間,使他們能到大自然大社會里擴大知識和眼界,獲得豐富的學問;解放學生的時間,使他們有時間學一點他們渴望要學的知識,干一點他們高興干的事情。”陶行知先生關于“五大解放”的思想充分體現了教學模式人性化的本質。那種“一言堂”和“滿堂灌”教學模式,不僅嚴重地挫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壓制了學生創造能力的發展,而且會助長學生的學習依賴性,阻礙學生素質的提高。自主學習、研究性學習的過程是塑造健康人格、正確態度價值觀的過程。我們的思想品德課就應以學生為本,從組織學生自主學習、創造性學習的能力入手,以期培養學生的人性化自覺。
(三)課堂教學設計人性化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中指出:“積極改進中小學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課教學方法和形式,采用未成年人喜聞樂見、生動活潑的方式進行教學,把傳授知識同陶冶情操、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結合起來。”由此,思想品德教學不應只是簡單地灌輸知識,而應是將知識化為素養,思想品德教育不僅是一種知識、方法的傳授,更是一種情感的交流、一種嚴謹的科學觀和人文精神的體現。
1.實行“教育——教學”一體化。思想品德教學要把學好知識、發展能力、轉化情感有機結合起來,注重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注重學生的思想教育和行為教育。《初中思想政治課課程標準》(以下簡稱《課程標準》)就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課程標準》注重以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和民族精神培養學生,關注學生成長需要與生活體驗,尊重學生學習與發展規律,不斷豐富學生的思想情感,引導學生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培養堅強的意志和團結合作的精神,促進學生人格健康發展。與此同時,在人性化的旗幟下,我們還必須特別關注這些處于心理“斷乳期”的學生,他們的心理健康對于個性人格健康有決定性影響。
2.優化課堂氛圍,形成師生互動,體現人性的平等。要讓學生獨立地表達見解,學會和他人的良性溝通,正是思想品德教學人性化的良好體現,也是思想品德課培養學生人性化的一個重要方面。現在我們的思想品德課堂可謂“非真理莫言”,假如學生犯錯,動輒被批評,甚至被同學、老師取笑,加上教學進度的限制,老師往往更愿意采取填鴨式的“一言堂”,不讓學生表達自己的見解。
參考文獻:
1.[美]德洛爾著.《教育—財富蘊藏其中》,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年6版
2.周宏.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教師通識培訓書.《教學模式》〔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
3.徐成芳主編.《中小學教學新大綱及教材分析(中學思想政治)》(當代世界出版社2001年5月第1版)
4.(法)羅貝爾·薩蒙.未來的管理——走向以人為本[M].王鐵軍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98年版
作者單位:廣西賀州市富川瑤族自治縣葛坡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