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丹弘
摘 要:反思性教學是一種能夠促進教育科學發展的教育理論,可以使教師在反思自己的教學理念和教學行為中,不斷自我調整,自我構建,提高大學英語教師的綜合素質,全面推進大學英語教育教學的改革與發展。
關鍵詞:大學英語教學 反思性教學 發展
二十年來,我國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一直得到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2007年教育部公布了《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修訂版,對大學英語教學提出了更高、更新、更全面的要求。在大學英語教學全新的發展階段中,反思性教學為英語教師提供了一個實踐操作和理論探究相結合的平臺,對完善素質教育和教學質量的切實提高將起到重要作用。
1.反思性教學的意義
所謂“反思性教學”是指教師對自己教學行為的思考與研究,對自己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不斷地進行回顧,運用教學標準和要求不斷地檢驗自己,追求教學全過程的合理性。
“反思性教學”(reflective teaching),又稱“反思性實踐”(reflective practice) 起源于20世紀早期的教育思想家杜威(J.Dewey)。杜威首次把教師看作是反思性實踐性實踐者,他認為:“反思是問題解決的一種特殊形式,它是對于任何信念和假設性的知識,按其所依據的基礎和進一步結論而進行的主動的、連續的和周密的思考。”
反思性教學不是簡單地回顧教學情況的教學,而是教學主體借助行動研究,不斷探究與解釋自身和教學目的以及教學工具等方面的問題,將“學會教學”與“學會學習”統一起來,努力提升教學實踐合理性。它研究的不僅是讓學生如何“學會學習”,即學習方式的改變,它更強調教師如何“學會教學”,即教學方式的改變。
2.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反思
首先,對教學理念的反思。在長期的大學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具有較強的閱讀能力和一定的聽、說、寫、譯能力是教學的主導思想。但在實際的教學中,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并未落到實處。教師往往過分強調語法,對于其他能力的培養,尤其是聽說能力的培養重視不夠,從而制約了英語綜合能力的提高,勢必導致我們的學生在未來的競爭中缺乏優勢。
其次,對教學策略的反思。由于教學條件的限制,很多學校的大學英語教學仍然方式單一,并沒有完全擺脫粉筆+黑板的傳統模式。大學英語的教學所需要的硬件設備、教學儀器,網絡資源等還遠遠不能滿足教學和學生自主學習的需求,使通過實踐獲得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受到了制約。另外,在大學英語教學中,還有缺乏整體性計劃,與中學所學連貫性差的問題,造成教學內容重復,效率不高。
第三,對教學效果的反思。多年來我們經常提到的“啞巴英語”“聾子英語”現象并沒有明顯改變。相當一部分學生,即使通過了CET-4,甚至CET-6考試,仍然不具備使英語成為自己與他人交流工具的能力。
3.反思性教學中的教師角色
反思性教學中的教師角色是多樣的。“以學生為主體”的新型教學模式要求教師在不同的教學過程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
首先,設計者(designers)和策劃者(planers)。英語教師應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制定出各學期聽、說、讀、寫等技能總的學習任務,讓學生明確自己的學習任務和努力方向;針對學生個體差異,對每位學生進行各階段的學習設計,使其能夠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創造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條件,培養其自主學習能力的教學目標。
第二,管理者(managers)和組織者(organizers)。教師要最大效率的利用課堂時間,從課堂的控制者轉變為課堂的組織者和管理者,在英語教學過程中起到組織課堂活動、協調學生關系、解決學生困惑的功能。教師應努力營造活躍的語言學習氛圍,給予學生自由交流和表達的機會,并有效指導他們如何進行活動,鼓勵他們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真正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第三,幫助者(helpers)和合作伙伴(partners)。教學活動不僅是一種個體活動,更是一種團體活動,在課堂教學中應積極展開師與生、生與生之間的合作。在教學中,教師應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生的活動中去,以平等、尊重、欣賞、關心的態度對待學生。在學生分組任務進行中,教師可以走動巡視,積極進行輔導,及時提供幫助。這樣有助于師生建立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的關系,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總之,反思性教學是大學英語教師進行教學探究和自身發展的一種新途徑。沒有反思,就沒有進步,反思是為了更好的發展。只有實現了真正的反思性教學,才能帶來大學英語課堂教學面貌的全新變化,從而推動大學英語教學以高質量的改革和發展。
作者單位:遼寧省沈陽工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