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敏文
摘 要:鄧小平在領導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過程中很好地運用了預見性思想方法。對時代主題的判斷;經濟發展“三部曲”的制定;“一國兩制”的構想;等等,都是其預見性思想方法在實踐中運用的成功范例。在理論上、實踐上都具有重大的意義。
關鍵詞:鄧小平 思想方法 預見性 運用
鄧小平思想的核心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思想方法在鄧小平思想體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研究鄧小平思想方法具有重要的意義。“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這符合唯物辯證法,任何一項事業的成功都離不開科學的預見。鄧小平在領導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成功地運用了預見性思想方法。在時代主題判斷方面,指出了當今時代的主題是和平與發展;在我國經濟發展步驟上,提出了經濟發展的“三部曲”;在祖國和平統一問題上,提出了“一國兩制”構想;等等。目前,國內學者對鄧小平思想方法的研究很多且具深度,他們從不同的方面和視角對此作了認真的探討,提出了很多有價值的看法。本文試圖從預見性思想方法這一方面來探討鄧小平思想方法在實際中的成功運用。
一、鄧小平預見性思想方法的內涵
1985年,鄧小平在《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會議上的講話》中號召黨的各級干部,首先是領導干部,在繁忙的工作中要抽出一定的時間,學習、熟悉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從而加強我們工作中的原則性、系統性、預見性和創造性”。這里他把工作中的預見性作為重要的思想方法提了出來。預見性的思想方法也就是一切工作要堅持向前看的思想。所謂向前看,就是要及時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鄧小平認為,領導干部有無科學預見,有無戰略發展眼光,直接關系到能否作出正確的決策。我認為鄧小平預見性思想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兩方面的內容:
(一)要預見事物的發展趨勢。領導者的決策是根據事物的發展趨勢而作出的。例如:我們要實現科學技術現代化,就必須預見世界科技的發展趨勢,才能作出適應的對策,迎頭趕上去;生產經營決策者必須在對市場需求發展趨勢的科學預見基礎上,才能正確制訂自己的戰略發展規劃;教育計劃根據未來社會對各種人才的需求來設置專業,才能達到學有所用、人盡其才;等等。鄧小平作為偉大的戰略家,他看到了中國社會的發展趨勢,提出了一系列正確的預見性觀點,在實踐中不斷得到驗證。
(二)要預見實踐的后果。預見事物的發展趨勢不是目的,目的是根據科學預見制訂正確的決策、規劃、措施等,用以指導我們的實踐。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鄧小平指出,解放思想既要反“左”又要反“右”,同時強調,重點是糾正指導思想上的“左”的傾向。由于對“左”和“右”兩種錯誤傾向有充分的思想準備,所以處理起來就比較得心應手。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動亂,可以說是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最嚴重的一次右的干擾。鄧小平領導全黨全國人民順利地挫敗了這次干擾,并及時作出了科學總結。他說:“這次事件爆發出來,值得我們思考,促進我們很冷靜地考慮一下過去,也考慮一下未來。也許這種壞事會使我們改革開放的步子進行得更穩、更好,甚至于更快,使我們的失誤糾正得更快,使我們的長處發揮得更好”。1992年春,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又一個關鍵時刻,鄧小平視察了南方,發表了重要講話,他針對連續批右后黨內某些同志“左”的傾向抬頭,闡明了很多新的見解。例如:“深圳的建設成就,明確回答了那些有這樣那樣擔心的人,特區姓‘社不姓‘資”。“計劃多一點還是計劃少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性原則,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革命是解放生產力,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如此等等。從這些論述中不難看出:鄧小平善于并勇于在實踐的基礎上預見事物的發展,事實證明他是對的。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是空前的,沒有現成的答案可抄,因此需要我們要有科學的預見性,以減少產生重大的失誤或走很大的彎路。鄧小平的預見性思想方法的重要意義就不言而喻了。
二、對當今世界形勢的預見是鄧小平預見性思想方法成功運用的結果
中國的建設與改革離不開國際環境和條件的制約。正確地判斷國際形勢,并努力推動它朝著有利于人民、有利于世界和平的方向發展,就成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前提。鄧小平科學回答和預見了當代世界主題——和平與發展問題。
鄧小平多次指出:“現在世界上真正的問題,帶全球性的戰略問題,一個是和平問題,一個是經濟問題或者說發展問題。和平問題是東西問題,發展問題是南北問題。概括起來認定東西南北四個字。南北問題是核心問題”。“打世界大戰有兩個超級大國有資格,別人沒有資格,中國沒有資格,日本沒有資格,歐洲也沒有資格”。“由于世界霸權主義存在,戰爭的危險也還存在,盡管東西關系隨著蘇聯的解體出現了緩和的局面,但矛盾并沒有解決,而美國的霸權主義又有所滋長。”鄧小平分析說:“我們感到,雖然戰爭的危險還存在,但是制約戰爭的力量有了可喜的發展。日本人民不希望戰爭,歐洲人民也不希望有戰爭。第三世界包括中國希望自己發展起來,而戰爭對他們毫無好處。第三世界的力量是世界和平力量發展的重要因素”。他強調說:人民是要求和平反對戰爭的,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長將超過戰爭力量的增長。在這里,我們可以知道:鄧小平認為和平問題是當今的世界主題之一,同時認為和平是大勢所趨,不可逆轉的。
經濟問題是南北問題,也叫發展問題,是指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的經濟關系。鄧小平說:這個問題目前十分突出,發達國家越來越富,相對的是發展中國家越來越窮。南北問題不解決,社會對世界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帶來障礙。解決這個問題一靠南北對話,二靠加強第三世界之間的合作即南南合作。第三世界國家相互交流、學習,可以解決許多問題,前景很好。同時第三世界各國還要根據各國的實際制定出符合本國國情的經濟發展道路,中國這二十多年的社會主義建設初步取得成功的經驗證明這一條是根本出路。沒有經濟的發展就沒有真正的世界和平,人類社會就不能得到進步。因此發展問題同樣是當今世界的主題之一。
鄧小平對當代世界主題的科學回答與預見是對半個世紀以來世界形勢發展的科學概括與總結。實踐證明,他的預見是正確的,具有重大的理論與實踐指導意義。
(一)他從最高層次上揭示了當代復雜國際關系的主要問題及發展趨勢,創造性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鄧小平把復雜萬端的國際矛盾歸結為東西南北四個字,抓住了主題,揭示了和平與發展是世界形勢發展的主流。
(二)他為我國制定國內的戰略方針和政策,提供了可靠的理論依據。我們制定的一心一意搞建設的方針,就是建立在對國際形勢正確判斷的基礎上。鄧小平說:“過去我們過多地認為世界大戰很快就要打起來,忽視發展生產力,忽視經濟建設”。
(三)他為我們確立“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的對外政策提供了理論依據。
三、經濟發展戰略的“三部曲”是鄧小平預見性思想方法的標志性體現
鄧小平預見性的思想方法,突出表現在他對我國經濟發展戰略的構想上。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全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現代化建設的軌道上來”以后,如何確定現代化建設的目標和發展戰略,鄧小平第一次高瞻遠矚,深謀遠慮地提出了我國經濟發展的“三部曲”的偉大戰略構想。
鄧小平對我國經濟發展戰略目標的提出有一個過程,1984年鄧小平對日本朋友說:“我們提出四個現代化的最低目標,是本世紀達到小康水平,這是1979年12月日本首相大平正芳來訪時我同他首次談到的。所謂小康,從國民生產總值來說,就是人均達到800美元。這同你們相比還是低水平的,但對我們來說是雄心壯志。中國現在有10億人口,到那時12億人口,國民生產總值可以達到一萬億美元,如果按資本主義的分配方法,絕大多數人還擺脫不了貧窮落后狀態,按社會主義充分分配原則,就可以使全國人民普遍過上小康生活”。黨的十二大的奮斗目標就是根據鄧小平上述戰略構想確定的,以后經過幾年的實踐,鄧小平多次更加完整地提出我國經濟戰略的“三部曲”,1987年4月30日,他在會見西班牙客人時說:“我們原定的目標是,第一是在80年翻一番,人均達到1000美元。實現這個目標意味著我們進入小康社會,把貧困的中國變成小康的中國,那時國民生產總值超過一萬億美元,雖然人均數很低,但是國家的力量有很大增加。我們制定的目標更重要的還是第三步,在下世紀用30年到50年再翻兩番,大體上達到人均上千美元。做到這一步,中國就達到中等發達的水平。這是我們的雄心壯志。目標不變,但做起來可不容易”。以上論述表明:鄧小平對我們的經濟發展規律有充分的認識和預見,勾勒出了“三部曲”的發展戰略。為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可靠的現實理論依據。
(一)從目標的提出來看,它使各項經濟工作明確了方向,從戰略上指導和協調各方面的工作,從而引導整個國民經濟有計劃、有秩序地前進。有了明確的宏偉目標,廣大人民群眾才能看到自己奮斗的結果,才會振奮精神,產生巨大的凝聚力和積極性,從而變成巨大的物質力量,有了科學的明確目標,也便于人民群眾監督和參與黨和政府的工作,從而加快社會主義建設的步伐。
(二)從目標的實現來看,它使人民生活逐步擺脫貧困,走向富裕,使我國國力大大增強。鄧小平說:要保證社會主義真正優越于資本主義要看第三步,現在還吹不起這個牛。如果實現第三步,15億人口人均達到4000美元,年國民生產總值就達到六萬億美元。這不但是給占世界總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走出一條路,更重要的是向人類表明,社會主義是必由之路,社會主義優于資本主義。
四、“一國兩制”構想是鄧小平預見性思想方法成功運用的智慧結晶
“一國兩制”的構想,是以鄧小平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為和平解決臺灣、香港和澳門問題,實現祖國和平統一,而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產物。1982年9月,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訪問中國,同中國政府就香港問題進行會談。鄧小平同志在會見撒切爾夫人時第一次明確提出了“一國兩制”的概念。1983年6月26日,鄧小平在會見美籍華人楊振宇時,系統闡述了中國大陸與臺灣和平統一的思想。鄧小平同志指出:“問題的核心是祖國統一。和平統一成為國共兩黨的共同語言。但不是我吃掉你,也不是你吃掉我……。臺灣作為特別行政區,雖是地方政府,但同其他省、市以及自治區的地方政府不同,可以有其他省、市、自治區所沒有而為自己所獨有的某些權力,條件是不能損害統一的國家的利益”。1984年2月22日,鄧小平進一步指出“一個中國,兩種制度”,不僅適合于臺灣,也適用于香港。
在“一國兩制”構想的指示下,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在祖國統一大業的進程中取得了重要的成果。目前,香港、澳門已順利回歸祖國,臺灣與大陸統一的趨勢也不可逆轉,祖國統一的進程正在不斷深入發展。“一國兩制”構想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已經繼續顯示出其重大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從理論上講,“一國兩制”構想是對馬克思主義關于兩種制度相互關系理論的新發展;是對馬克思主義國家結構理論的重大貢獻;是對馬克思主義統一戰線理論的深化和豐富。從實踐上說,實行“一國兩制”對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一個巨大的促進,實行“一國兩制”也有利于港、澳、臺地區的繁榮和發展。此外,“一國兩制”構想還具有深刻的國際意義。“一國兩制”構想不僅為和平解決國際爭端提供范例,而且為解決當今時代的主題提供了可行的思路。
總結我國和國際的經驗教訓,分析當今國內國際形勢,體現了鄧小平預見性思想方法的唯物主義觀。以上鄧小平預見性思想方法在實踐中成功運用的幾個典型范例,突出地體現了其在指導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過程中的作用。通過對其預見性思想方法在實踐中成功運用的探討,有助于我們在以后的各項工作中自覺地運用鄧小平思想方法,具有現實的啟迪意義。
作者單位:浙江省寧波市寧海縣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