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輝
摘要:通過邊際分析和博弈分析論證通貨膨脹對農業發展的影響。農業發展是對農業凈收益的反應。通貨膨脹并不一定能保證農業凈收益為正,因此,通貨膨脹對農業發展會產生不確定影響。為減輕通貨膨脹的負面作用,促使農業穩定發展,提出糧食保護價格動態化、增強農產品價格控制力等對策。
關鍵詞:農業發展;通貨膨脹;博弈
中圖分類號:F323.9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15-0039-02
1.通貨膨脹與農業收益。通貨膨脹是指價格水平的持續上漲。在通貨膨脹的經濟背景下,農產品的價格也會上漲或者是下跌。農產品是一種生活必需品,在一定時期內,其需求量不會隨價格波動、收入波動而發生過大的變動。農產品的這一特性使其價格無彈性、收入無彈性,即銷售量對價格變動和收入變動的敏感度低。
設R—農業收益,P1—農產品價格,Q—農產品銷售量,則
R=P1×Q(1)
對上式取微分得:dR=P1×dQ+Q×dP1(2)
對(2)進行變形得:dR/dP1 =P1×dQ/dP1 +Q
dR/dP1 = Q×(P1/Q×dQ/dP1 +1)
dR/dP1 = Q×(dQ/Q/dP1/P1+1)
而dQ/Q/dP/P即為農產品的價格彈性,記作Ed1
dR/dP1 = Q×(1-Ed1)(3)
由于農產品的需求價格無彈性,即其0
通貨膨脹下,價格水平上漲,dP1>0,農業收益增加。通貨膨脹下,農業收益會增加,但并不能由此得出結論通貨膨脹對農業發展有促進作用。因為農業發展不是決定于農業收益而是取決于其凈收益,是農業凈收益的函數。農業凈收益是農業收益與農業投入的成本之差,通貨膨脹會增大農業收益,同樣也會增加農業投入的成本。
2.通貨膨脹與農業成本。設農業投入的成本為C,投放數量為X,投入品價格為P2,則C=P2×X
對上式取微分,并變形整理得:
dC/dP2 = X×(1-Ed2),其中,Ed2為投入品的需求價格彈性。
農業投入品主要為種子、化肥等,這些投入品的可替代性較低,種子沒有替代產品,化肥的替代品也很少。商品用途范圍較窄,化肥一旦生產出來,也只能用于農業。另外,這些投入品對于農業生產而言,又特別重要。因此,這些農業投入品的需要價格彈性也很低,屬于缺乏彈性的商品,其0
3.通貨膨脹與農業凈收益。通過以上分析,可知通貨膨脹對農業生產的收益和成本產生相同方向的影響。而農業發展即不完全取決于農業收益,也不完全取決于農業投入,而是取決于二者的差額,即凈收益。農民生產積極性的高低是對農業凈收益的反應,凈收益越高,生產積極性就越大,反之,生產積極性會小。設L為農業凈收益,則L=R-C
對上式同時微分得:dL=dR-dC= Q×(1-Ed1)dP1-X×(1-Ed2)dP2
當邊際收益dL>0時,增加產量能增加農業凈收益;當邊際收益dL=0時,凈收益已達到最大化,此時,理性的農民是保持產量不變;而當邊際收益dL<0時,增加產量只能減少凈收益,減產就成為理性選擇。
因此,農業要平穩發展,需要有dL≥0。即Q×(1-Ed1) dP1≥X×(1-Ed2)dP2。由于農業產量Q是其投入的函數,其遵循邊際收益遞減規律,對于小麥、玉米、大米這些農作物來說,其產出量大于其投入量,即有Q>X,二者間的數量關系取決于一定的技術條件。小麥、玉米、大米等糧食產品的需求彈性與種子、化肥等投入品的需求彈性相近,都是需求無彈性,它們可以看成近似相同。糧食產品的邊際凈收益就取決于由生產技術決定的農業生產函數Q = f(X)與糧食產品和農業生產投入品的價格變動程度。在一定時期,只要生產技術沒有發生變化,農業生產函數就不會變化。所以,dL≥0這一條件的實現,關鍵在于農業與上、下游產業對于價格的控制力上。
1.農業與上游產業的博弈。農業與上游產業就農業投入品的價格展開博弈。在農戶與農業投入產品的博弈中,農戶有兩種策略,即購買和不購買,這兩種策略下,假設農業產量分別是80和60,并用其代表農業支付;投入品生產商有兩種價格策略,即價格保持不變和提高產品價格。如果農戶購買,這兩種策略對應的廠商支付分別是40和60;如果農戶不購買,兩種策略對應的廠商支付是20。這樣,納什均衡是(贖買,提價)。
2.農業與下游產業的博弈。農業與下游產業就農產品價格也會展開博弈,農戶有兩種策略,即賣與不賣,糧食收購商有兩種策略,即提高價格與價格保持不變。在農戶與糧食收購商的博弈過程中,如果農戶選擇賣,在農產品價格不變及提高的情況下,農戶獲得的支付分別是40和80;如果農戶選擇不賣,無論價格是否變化,農戶獲得的支付都是20。對于糧食收購商而言,在價格不變時,對應于農戶賣與不賣的兩種策略,收購商的收益分別是80和10;在價格提高時,應對于農戶賣與不賣兩種策略,收購商的收益分別是60和10。這一博弈中均衡為(賣、價格不變)。
從中可以看出,農業與上、下游產業的博弈過程中,對上、下游產品的價格控制力都比較弱,這樣在通貨膨脹發生時,其投入品的價格上漲幅度有可能大于糧食產品的價格上漲幅度,如果農業的投入產出增量不能抵消投入品價格的上漲,上、下游產業就能完全擠占通貨膨脹帶來的農業收益增加。
從邊際收益dL= Q×(1-Ed1)dP1-X×(1-Ed2)dP2分析可知,在通貨膨脹下,農產品價格P1和農業投入品價格P2都會增加,但后者上漲的幅度會超過前者,即dP2>dP1,如果農業投入產出函數Q = f(X)所決定的產出增量能抵消投入品價格上漲的程度,即當dP1>X/Q×(1-Ed2)/(1-Ed1)dP2時,農業獲得通貨膨脹的財富分配效應,農民凈收益增加,農業發展。如果農業投入產出函數Q = f(X)所決定的產出增量不能抵消投入品價格上漲的程度,即如果dP1= X/Q×(1-Ed2)/(1-Ed1)dP2,通貨膨脹的財富收益完全被上、下產業侵占完畢;如果dP1 3.農業價格控制力弱的原因分析。在農業與上下游產業的博弈過程中,農戶只有兩種策略,買與不買和賣與不賣,而對于價格的影響力幾乎沒有,這與農業的市場結構狀況有關。中國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戶分散經營,經營規模小,其市場結構相近于完全競爭市場,在這樣的市場結構下,市場參與者是價格的接受者,只有賣與不賣或買與不買兩種策略可供選擇。而其上、下游產業的市場集中度相對較高,對價格的影響力較完全競爭市場高。
1.價格保護動態化。為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業發展,中國實行了農產品價格保護制度,各省相繼推出了糧食保護價格,如河南小麥的最低收購價以2006 年生產的國標三等小麥為標準品,白麥每市斤0.72 元,紅麥、混合麥每市斤0.69 元。這種固定的價格保護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農民的收益,但他并沒有保證農業凈收益為正。而農業穩定發展是農業凈收益的函數。在通貨膨脹的背景下,要保證農民凈收益為正,就要使農產品保護價格與農業的凈收益掛鉤,使其動態化,以確保農民凈收益不為負。
2.增強農業的農產品價格控制力。提高農產品價格控制力,一是實現農業的規模化經營,改變農業的市場結構,實現規模化的途徑很多,但任何途徑都以土地的自由流轉為基礎。另一方面是提高農產品的稀缺程度,商品越稀缺,商品所有者的價格控制力越強。而商品的稀缺程度與產品研發高度相關。為此要加強農產品研發,因地制宜,發展經濟作物, 重點發展高產優質高效作物。中國農產品研發能力低,新產品少,美國每年向市場推出的新食品種類大約在12 000—15 000種之間,如美國研發的大豆加工產品1萬多個,中國不過幾百多個,美國玉米開發3 000多個品種,中國僅有100多個品種。這種低的研發能力一方面使農業的投入產出率低,另一方面使中國農產品專用程度和品質不能滿足加工業的需求,直接影響了農產品的加工質量和加工品種的開發,影響農業對農產品的價格影響力。
3.提高農產品的增殖率,強化農民參與農產品流通的能力。農業生產者一般作為生產、生活資料的初級提供者,他們無法參與到農產品的流通與深加工之中,無法享受到在流通及深加工中農產品價值增殖的部分。中國農產品加工深度不夠,加工轉化率和增殖率低。發達國家的農產品加工率,一般在90%以上,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產值的比重約為3∶1~4∶1,而中國農產品加工轉化率只有40%~50%,其中,二次以上的深加工只占到20%,農產品加工產值與農業產值的比重為0.8∶1,因此,農產品加工發展的空間還很大。另外,在農產品流通過程中,利潤在各個流通主體之間的分配不均衡,批發商、零售商的成本利潤率要農民高出許多。因此,要加強流通領域各環節的價格控制,利用政策,調節收購、運輸、加工、銷售等產后環節利潤空間過大的問題,增強農民參與農產品流通的能力。
參考文獻:
[1]高鴻業.西方經濟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國內市場產量充足,收購政策主導小麥價格[EB/OL].http://www.sina.com.cn.
[3]什么制約了中國農業產業化[EB/OL].http://www.jghy.net/nong/2002.
[4]楊婭玲,張麗娜.從供求兩方面看農產品價格上漲[J].科技論壇,2008,(4).
[5]農產品高位運行不會引發全面通貨膨脹[N].經濟參考報,2008-03-25.
[6]郭羽.2008糧價大漲的背后[J].上海和香港經濟,2008,(6).
[責任編輯王建國]